由《血战钢锯岭》看战争电影的审美维度

2018-11-14 21:07员艳萍
电影文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血战钢锯战场

员艳萍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但同时也为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战争为美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契机。回顾美国电影史,优秀的战争题材电影比比皆是,《中途岛战役》(

Midway

)以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还原了美国海军在海战中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则通过刻画战争中一小队士兵的遭遇体现了战争中人性的思考,《巴顿将军》(

Patton

)反映了战争中真实人物的人生历程,等等。美国战争电影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战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认可与赞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战争之一,战争覆盖地域之广阔、伤亡人数之多均为人类战争史上所罕见的,给人类带来了沉痛的灾难。战争伊始美国以中立国的身份置身于战争之外,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火的蔓延,尤其是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决定加入二战。梅尔·吉布森执导的《血战钢锯岭》正是以二战中著名的冲绳战役为背景展开的,影片根据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改编。文章从真实性维度、人性维度、英雄主义维度三方面,以《血战钢锯岭》为对象,分析美国战争电影的审美维度。

一、真实性维度

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观众而言,他们对于战争的印象是模糊的。而战争是残酷的,如何刻画战争场面,表现出战争给人来带来的灾难与痛苦,达到“引以为戒”的目的,是战争片必须考虑的问题。《血战钢锯岭》采用实景拍摄的方式,真实地还原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对于没有参与过战争的现代观众而言,残酷的氛围使他们感同身受,目睹战争的血腥与暴力,观众由此反思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战争电影的场景注重真实性。观赏战争电影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战争场景的真实,西方电影尤其注重对战场空间的还原。在《血战钢锯岭》中,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战争的惨烈程度。被炮弹炸飞而散落四处的肢体、喷溅不止的血浆,都以写实的方式呈现,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死亡是战争中不可避免的事件,冲绳战役的惨烈程度更是刷新了人类战争史的纪录。影片中,道斯所在的部队上战场之前遇到了搬运伤亡者的卡车,车上杂乱地堆满了尸体,并且很多都是血肉模糊的。而另一车装满了伤员,有的伤员面容被毁,惨不忍睹;有的脸上缠满了纱布,而鲜血还在不断地向外渗出;有的人失去了手臂,观众满眼尽是残缺不全的肢体,触目惊心,这种场景恍如人间炼狱。当道斯所在的连队到达了真正的战场钢锯岭时,场面更加血腥暴力。炮火交加、子弹飞驰、浓烟滚滚,遍地都是被战火烧焦的土地、士兵残缺的尸体以及裸露在外的内脏。夜晚来临之时,成群的老鼠肆无忌惮地啃噬着士兵的尸体,影片通过这种方式,将战场上最黑暗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其次,战争片直面战争的残酷性。战争是交战双方间的残酷杀戮,对于双方来说没有真正的赢家。影片对美军的敌人——日军进行了详细刻画。在道斯所属的部队正式投入战争之前,他们就从幸存下来的几名士兵的描述中感受到了敌人的可怕。在他们眼中,日本士兵极其凶残、疯狂。而在道斯等人深入战场后,发现日本士兵其实比听到的还要可怕。在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后,美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第二天刚刚破晓,美军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日军已经如潮水般从地道中涌出,他们如同野兽般嚎叫着向前冲锋,已经处于“嗜血”的状态,完全不顾美军的火力。美军刚扫射倒一排敌人,剩余的敌人已经冲到身前,双方展开了白刃格斗。就这样,在日军自杀式的冲锋下,美军再一次被打回到钢锯岭之下,刚刚取得的进展完全化为泡影。此外,日军在举着白旗投降时,展现出了负隅顽抗的死斗。两个日本兵抛出了手雷,试图炸死美军。日军不仅有疯狂的一面,道斯在地道中还见识了日军的另一面。道斯为躲避敌人的扫荡掉进了一个很深的地道之中,地道中的场景更加触目惊心。上吊自杀的日本士兵、受伤无助的逃兵等,并非所有的日军都是野兽。实际上,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参与其中的士兵才会变得狂热、嗜血,杀死敌人是基于他们的生存本能。战争影片对战争的真实展现,目的是促使人们对战争进行反思。

当然,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可以确保战争场景的宏大、真实,但单纯地表现战争场面的残酷与真实性很容易带来审美疲劳。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只是战争电影中的一部分,战争电影的主要审美价值,体现在对战争中个体情感挖掘以及对人性的彰显。

二、人性维度

艺术对战争永远是应该秉承反思态度的,好莱坞的电影工作者也几乎全部以反战者自居。战争电影所探讨的问题,如生与死,和与斗,肉体与灵魂,个人自由与伦理、权力、集体之间的关系,此岸与彼岸等,又是复杂而深邃的。《血战钢锯岭》通过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揭示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刻灾难。同时影片也融入了很多温情的元素,关注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从人性的维度进行思考,表现出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与向往。

战争电影的目的并非在于对战争的宣扬,其本质也并非对暴力的推崇,而是通过再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来唤醒人们心中人性的光芒,引导世界走向和平。《血战钢锯岭》除了疯狂的杀戮和血腥的场面之外,还表现出温情的一面,其中充满了人文关怀。影片前半部分都在描写戴斯童年时期的生活以及他的家人,同时还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道斯与女朋友多萝西·舒特的爱情主线。平静祥和的乡村生活、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美好而又纯洁的爱情,与后半部分压抑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是当道斯来到军队之后影片的基调也并非完全是压抑的。由于道斯的独特性格使他与整个军队显得格格不入,虽然与战友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却时不时地融入独特的美式幽默,给影片带来一点轻松的味道。

《血战钢锯岭》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塑造了道斯这样一个非主流的战士形象。影片通过展现道斯的善良、纯真与对信仰的坚守,赞扬了人性光辉的一面。道斯虔诚地信仰上帝,这种信仰使他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也超越了普遍意义上的敌我认知。战场上在敌人的步步逼迫之下,他掉入敌人的坑道中,发现了一名身受重伤的日本兵,他没有杀掉日本兵,相反还给他打了吗啡,帮助他减轻痛苦。在两军对垒的前提下,任何一个士兵遇到这种情况,都会置敌人于死地,但是道斯却没有这么做。道斯没有杀害那个日本兵,这足以证明道斯对信仰的坚守,进一步将他身上人性的光辉体现出来。而在入夜后,道斯将受伤的士兵不断送往山崖之下,他甚至还将几个日本伤员送下了悬崖。这充分表明,他从人道主义出发,将日本士兵视为普遍意义上的人而非敌人。在这充满硝烟的战场上,人性已经被狂热的杀戮掩盖,道斯身上闪现的人性光辉愈发可贵。

此外,影片还通过展现战争带给人的伤害一直延续到和平年代,来表现对战争的反思。战争不仅带来了死亡,而且给人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即使是那些能够侥幸在战争中生存下来的人,他们的生活也会因此遭到重创,偏离了原来的生活轨迹。影片中道斯的父亲汤姆是一个酗酒、有暴力倾向的男人,但事实上战争之前的他却并非这样。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几次重要的战役,在战争中目睹了战友和朋友的死亡,心灵受到巨大冲击,精神也因此陷入崩溃的边缘,只能靠酗酒度日。他是幸运的,能够从残酷的战争中幸存下来,但他又是不幸的,相比于已经牺牲的战友,他只能用余生慢慢地消化战争带来的不幸与痛苦。汤姆自身在受到战争伤害的同时,也在伤害着身边的亲人,他在酗酒后对妻子、孩子的暴力,使战争加诸自身的伤害转嫁到他们身上,一家人的生活笼罩在阴影下。影片借此反思了战争带给参与者的精神创伤,从而传达出主创反战的态度。

三、英雄主义维度

东西方电影对于英雄的阐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东方电影中的英雄厚重而又深情,他们更看重的是国家、集体的利益,因而英雄的命运常常与国家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方崇尚个人主义,因而影片中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西式的英雄充满冒险精神,勇敢无畏。《血战钢锯岭》中的道斯就是一位典型的西式英雄。

道斯的英雄形象有别于传统中高大威猛的力量型英雄。英雄的内涵是丰富的,英雄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统帅是人人敬仰的英雄,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带领整个军队走向成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普通士兵同样也是英雄,他们勇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得国家的荣誉和世界的和平,正是因为有这样普通的英雄普通民众才得以拥有安定的生活。而道斯不属于这两种英雄,他手无寸铁,赤手空拳地走向战场,心中怀有和平的美好理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挽救一个个受伤的生命。他不被人理解,又很容易被人忽视,因而道斯一开始并非世人认可的英雄,在同伴眼中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在经历了战争的血雨腥风之后,道斯一步步成长为战火中的英雄。战争的爆发彻底地颠覆了道斯的生活,在身边朋友以及紧张的战时气氛的感召之下,道斯报名参军。但与其他走上战场的热血男儿不同的是,道斯参战的目的并不是想去杀人,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人。为了坚守信仰,他拒绝接受有关武器的训练,不惜走上军事法庭,面临着被判刑的危险。道斯最后在家人与未婚妻的理解和支持之下获得了首长的额外关照——可以不使用武器上战场。就这样道斯在残酷的战争中孤身上阵,无所畏惧,坚守自己的和平理想。

《血战钢锯岭》颠覆了观众对传统战争电影中英雄形象的认知,塑造了一个平民化的英雄形象。战争改变了道斯的成长历程,如果没有战争,他可能继续在工厂中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人,在宁静和平的乡村中度过一生。道斯入伍后坚守自己的信仰,拒绝任何武器,这在战友和军官的眼中是一种怯弱的行为,他们嘲笑、排挤道斯。当道斯走上战场之后,在生死交错的战争上,道斯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作为一名军医,他勇敢地承担起拯救战友生命的责任,不放弃任何一个战友生存的希望,每当挽救一个生命过后,他总是默默地向上帝祈祷,“再让我多救一个人”,徒手将战友从地狱带向人间,就这样凭着顽强的意志在战场上挽救了很多生命。道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了他的价值观,每当发现还活着的伤员时他总是坚定地对他们说:“相信我,我会带你回家。”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承诺,还带给了已经处在绝境中的士兵们生的希望,正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减轻了濒死的战士们对死亡的恐惧,道斯用他的行动重新定义了勇气以及英雄。

综上,《血战钢锯岭》延续了导演梅尔·吉布森一贯的风格,影片中既有恢宏的战争场面,同时又不乏温情的人文关怀,是近年来一部难得的战争电影。

猜你喜欢
血战钢锯战场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旧酒瓶变身小盆栽
《血战钢锯岭》的英雄主义耐人寻味
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锯扫把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血战对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