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与精神感召:电影中的理想主义表达

2018-11-14 21:34李冰玉
电影文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理想主义精神

李冰玉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24)

2017年末到2018年初上映的电影中,《芳华》《妖猫传》和《无问西东》在口碑和票房上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自中国电影发展进入快车道以来,国产电影在数量上呈现井喷状态,质量却参差不齐,观众在被大量制作粗糙、情节拼凑的“烂片”“洗礼”过后,对用心拍摄、制作精良的好电影的渴望之情非常强烈。这几部口碑票房电影获得的佳绩,是国产电影观众理性回归的标志,也是电影从业者坚守底线有所追求的结果。这几部电影中直接或间接呈现的理想主义气质,是对这个物质至上的浮躁时代的反省,回归本真、追求纯粹的精神也在观众内心引起共鸣。

一、追求至善的理想主义精神

柏拉图的《理想国》被视为理想主义的经典之作。在西方哲学体系中,“理想主义”的原词Idealism常常表示“唯心主义”,指人外在的知觉世界由意识与观念构成的思想体系。而“理想主义”作为一个在学术研究和文艺评论中频繁出现的词语,概念所指非常宽泛:“它有时指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一套外交理念,有时指的是由柏拉图传承而来的一种乌托邦情怀,还有时指的是由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浪漫主义延续下来的一股社会思潮。”若从“理想”一词的概念去理解理想主义的内涵,则理想主义更贴近一种对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的追求。理想不同于空想和幻想,是可实现的,人们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追求个体与社会的进步,以实现无限趋于完美的理想状态。对理想的追求,是人类社会的前进动力之一。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斯认为,“理想的本质就是由时刻召唤人们脱离盲目平淡的日常现实,上升到完满的观念世界”。对理想的追求需要有面向未来的时间意识,以及追求进步的价值体系。从这个角度讲,文艺作品中的理想主义常常体现为一种情怀而被人感知。

辛允星指出当今中国社会的理想主义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道德理想主义、制度理想主义和精神理想主义。本文所称的理想主义,接近“精神理想主义”,偏重于精神气质与思想追求,但并不是对个人精神世界有深刻影响的与民族宗教等意识形态理论对等的理论体系,理想主义体现的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反思、对美好未来满怀向往的超越性精神。通过对理想主义概念与类型的辨析,笔者认为理想主义精神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对世俗社会的批判。理想主义的出发点是现实,要想实现理想,必须立足于现实,但是不满足于平淡的世俗社会现状。正是出于对庸俗现实的不满,理想主义的精神才拥有说服力和感召性。第二,对进步的追求。基于对现实的不满,理想主义追求进步,包括科学的进步、思想的进步、社会文明的进步等,对进步的追求使得理想主义体现出对当下的超越性。第三,对至善的信仰。理想主义鼓励人类追求进步甚至完美,并将这种追求升华至一种信念,加强人的意志,互相扶助,不断突破,追求至善。理想主义“是用完满性、应然性、终极性尺度评价、评判实存事物,甚至改造实存事物的主张或行为”,“给人以坚定的价值定向和信念,这是一切理想主义的出发点和初衷”。

当代中国学界和文艺作品中的理想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近四十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伴随着精神迷惘,一方面,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多元化价值体系的挑战;另一方面,追逐世俗意义上功成名就的“成功学”泛滥,让现代生活的个体面临自我实现的压力。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外,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体现了部分知识分子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寻,这既是对当下时代的批判,也是对人类精神财富的传承。

二、近期电影中的理想主义

(一)《妖猫传》:理想时代的梦幻呈现

电影《妖猫传》根据日本作家梦枕貘的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改编,小说本身具有玄幻气质。故事发生在盛唐,盛唐是导演陈凯歌及小说作者梦枕貘共同心向神往的朝代,人们想象中的市井繁华和诗歌的波澜壮阔为唐代赋予了极强的浪漫主义气息。可以说,电影在美学上做到了无可挑剔:画面优美、人物惊艳、场景壮阔、色彩浓艳,对喜爱电影视觉美学的观众而言,陈凯歌对戏服、化装和道具的极致要求使《妖猫传》成为一场不折不扣的视觉盛宴。导演陈凯歌在《妖猫传》中灌注了自己的文学情怀和理想主义追求,电影具有浓烈的个人气质。

除了对视觉美学的极致追求,《妖猫传》中几个角色身上也体现出理想主义的精神。诗人白居易为求得创作的真谛而陷入迷茫,辗转苦思,驱动人物的除了影片中体现的白居易对杨贵妃的向往与痴狂,更有诗人对自我的忠诚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杨贵妃在电影中是一个悲剧人物,她作为盛唐的象征符号,广受人们的追逐与膜拜,但最终不得不面对自己被欺瞒的命运,成为权力的牺牲品。但电影中的贵妃身上有对他人的体恤和宽容,有对人才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有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哪怕最后她已经知悉自己的命运,但仍然选择相信和从容。电影中贯穿始终的名篇《长恨歌》也体现了贵妃的真情:“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另外,电影中白龙对贵妃、阿倍仲麻吕对贵妃以及丹龙对白龙的感情也呈现了至真的情义。历史的真相或许与电影颇有出入,但电影表达的这种对至情至善的信念和追求,是富有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

(二)《芳华》:青春赞歌与乌托邦的解体

《芳华》无疑是赞美青春的,对文工团青年男女美好形体及其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笑脸的镜头描绘,是一代人对逝去青春的吟咏和怀念。特别是两个主角刘峰和何小萍,他们出身平凡,怀抱着热情投入文工团这个集体,他们身上既有对革命理想的认同与追寻,也有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认可的潜在欲望,他们身上体现着独特时代理想主义叙事的价值理念、处事方式以及生活主题。文工团式情绪张扬的青春赞歌影像背后,实际上是冯小刚、严歌苓这代人本身的记忆承载,这记忆中有对真善美的歌颂,也有对自我实现的天然追求。

但《芳华》中的理想主义乌托邦最终走向覆灭,是对时代变迁的现实讽刺,也引起人们对人性和生命价值的反思。乌托邦的覆灭不仅仅表现在文工团的解体,更表现在理想主义气息最为浓厚的两个主角最终的悲剧性命运。刘峰作为电影中文工团里出身最为平凡的积极分子,自我的牺牲并没有获得平静安逸的生活,个人的理想主义被时代洪流遗弃,艰难谋生。电影中唯一能够理解刘峰的人是何小萍,与刘峰命运的急转直下不同,何小萍一开始就成为集体排挤的对象,就像电影中台词所说,“从未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真正的善良”。何小萍进入文工团最初的理想与美好期待早在文工团之中时就被消磨殆尽,所以她后半生比刘峰更能接受自己的命运。刘峰与何小萍命运的隐喻性是理想主义的挽歌,在无情的现实面前,理想主义难逃生存的挑战与生命的拷问,但这也正是电影理想主义气质带给观众的震撼和思考。

(三)《无问西东》:彻底的理想主义之歌

《无问西东》无疑是这三部影片中理想主义精神最为突出的,四个故事,时代不同,人物命运不同,却富有理想主义追求的一致性。

王敏佳的故事中有青春的绚烂、爱情的忠贞不渝,也有人性的懦弱和丑恶。在这个人物命运具有反差性的故事中,生活的温暖与苍凉、明亮与晦暗共同构成了人生百味,这段故事在美好和丑恶的交织中折射出对真的褒扬、对假的批判,引人反思。

电影中最感人也是最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是王力宏所饰演的沈光耀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故事。战乱年代,依然求知若渴,心在学堂,胸怀天下。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时代,西南联大师生体现了精神追求的高贵。而沈光耀作为富家公子,却拥有真挚善良的本性和对苦难的同情心,他清醒地认识到家族的期望与战争的危险,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对崇高使命的追寻中,其精神令人感动。他的台词“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令人动容,也极富理想主义的光芒。

吴岭澜的迷茫和回归是对生命意义的升华,他终于“从思考人生意义的羞耻感中解脱出来”,寻求内心的平和喜悦,最终他坚守的是对知识、信仰的传承。相比之下,电影中当代精英张果果的故事稍显苍白,但也客观上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迷失与挣扎。最终张果果的选择仍是遵从内心的召唤,获得了自我认可与内心平静。

电影中四个不同时代的人物的命运又彼此关联和影响,每个人都可以做明哲保身的功利性选择,但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也影响了下一代人的命运,传承了人类最美好的信念,鼓励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所守护,有所坚持。电影台词“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无问西东”,正是对理想主义精神最贴切的诠释。

作为清华大学的校庆献礼片,影片最后,诸多清华大学的学者大师的照片一一闪过,他们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传递知识与信念,却平静淡泊,令人动容。《无问西东》将追求至善与纯粹的理想主义精神贯穿始终。

三、现实社会的理想主义精神需求

(一)功利时代的理想主义情怀

电影中的理想主义精神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反映了观众对现实社会功利主义倾向的不满,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理想主义价值取向的认同。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变迁速度前所未有,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贫富差距增大。信息化时代更是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差异透明化,社会潮流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愈加赤裸,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在充斥着成功学的大环境中,人们追求即时的、显性的成功,轻视长期的素质积累和精神方面的价值追求,甚至忽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社会伦理。年轻人感受到较大社会压力的同时,也不免对这种功利的价值导向感到反感和厌倦。

功利主义反映在对世俗利益的追求中是精于算计,甚至为了追求短期的个体利益而忽视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高扬理想主义精神的影片展现对自由的彰显和对人性的尊重,呈现出较高的审美意义、道德价值和精神追求。电影中的世间情谊、家国情怀具有感召力,对生命意义和个人价值的思考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可以说,电影中的理想主义精神,让观众在浮躁的现实社会中得到安慰和喘息,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电影《无问西东》中的诸多台词受到网民的热捧,正是由于电影引发了他们对追求纯粹、实现自我的内在精神的共鸣。

(二)电影叙事浅表化的负向反馈

我国电影市场化之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票房成绩,但不能否认的是,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伴随着电影的通俗化和娱乐化趋向。市场化的重要表征是受众对电影的欢迎程度,而最容易被受众青睐的电影是通俗易懂、能够给受众带来直接快感的。再加上资本对电影的裹挟,部分粗制滥造的粉丝电影率先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娱乐化电影票房的成功导致了市场化发展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电影市场的浅表化趋势明显,即电影的剧本内容和精神内在被忽视,娱乐效应成为投资和制作电影的首要标准。不能否认,最受市场欢迎的电影是大众化的,但若所有的电影都呈现浅表化和感官化,而有内涵意义的电影稀缺乃至退出市场,则说明我国电影市场发展不够成熟。“衡量一个国家电影生产、电影消费状况的指标,除了影片生产数量与票房收入,还有电影艺术自身发展的内部标准,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差异化、多样化的标准,电影生态平衡的标准。”成熟市场中的电影审美应当是多样化的,“艺术创作适应大众但也应与个性创造和谐交融,而非排他”。

近两年来,电影市场娱乐化的褊狭性开始显现出来,许多过度娱乐化的电影遭遇票房失败,说明单一导向的电影类型使观众开始厌倦,这是电影过度浅表化后的市场反噬。国内电影观众逐渐走向成熟,开始呼吁电影回归艺术创作的本真。一些制作精良、有更高艺术追求和思想内涵的电影开始得到良好的市场回馈,纪录片《二十二》票房过亿就是个很好的证明。在这样的市场趋势下,观众对电影的品质更为挑剔,在艺术创作手法上更注重专业性,对影片的情节内容及思想内涵都有更高的要求。观众对好电影的追捧正是对电影制作团队追求至善的理想主义精神的认可。

(三)自我实现与超越的替代性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指的是实现理想、发挥个人价值的需求,是对更高的人生体验的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建立在物质需求基本实现的基础上,是一种创造性的需求,并不是人人都能实现。马斯洛晚年又提出超越性需求:“超越指的是人类意识最高而又最广泛或整体的水平,超越是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发挥作用,并和一个人自己、和有重要关系的他人、和一般人、和大自然及和宇宙发生关系。”电影通过视觉和听觉艺术的综合表现,将观众带入一定的情节体验和思维过程,影像背后的寓意可能将观众唤醒,带给观众现实中未曾实现的身心满足。富有理想主义精神的电影将观众从平常生活中提拉出来,感受其在生活中未曾尝试或未能实现的价值追求,如美好青春的重现与超越、战争中的英雄主义情结、对美好事物的极致追寻等。美国学者豪塞尔指出,艺术作品是对生活的不足的一种补偿:“我们要排解生糙的存在,艺术倒是拥有十分可观的手段,哪怕是在片刻之中。”

上文提到的三部电影中的理想主义精神诉求,并非导演或编剧个别的情感取向,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电影的理想主义精神通过架构精神空间的叙事方式,将观众带入,满足观众的理想生活愿望。《芳华》是对逝去青春的怀念和反思,《妖猫传》是对理想时代和理想主义精神的赞颂,《无问西东》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三部电影还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纯粹的真情。观众从情感本能出发,获得升华的审美体验。这种升华的审美体验从本能出发,对人的精神具有补偿作用。这样的精神诉求在不同的观众群体中得到共鸣,又在较为广泛的人群中出现交叉传播和相互印证。良好的口碑使更多人观看和讨论电影,观众也在对影片内容和思想的探讨中获得再创作的自我满足。

四、电影的精神抵达与整体呈现

《芳华》《妖猫传》《无问西东》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但也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芳华》中赞美和批判混杂,既透露出导演的情怀和思考,也难掩表达的谨慎和暧昧。同时,难掩影片叙事的矛盾,个别人物塑造单薄,以及对深层次讨论的回避。《妖猫传》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叙事方式使得市场对影片的评价呈现两极化。视觉美学和拍摄手法登峰造极,观众普遍赞叹影片的美学造诣,但情节的断裂和叙事的跳脱又引来批评。《无问西东》突出的理想主义精神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但剪辑上的技术性问题和部分情感过度渲染也引来批判。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影的精神抵达与全局呈现之间存在的问题:即便电影可以在精神和思想上打动观众,影片整体的质量同样是吸引观众的关键。上文所评论的三部影片还属于瑕不掩瑜的作品,但若情怀先行、内容失衡则会影响到电影的整体品质。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这个问题越发凸显。近年来,重视气氛场景营造和特效表现胜过叙事结构的电影层出不穷。叙事缺憾的影片就算视觉上再绚烂也很难获得观众的广泛认可。“在叙述层面,由于偏重强调画面的视听效果,因而表现出所谓造型压倒叙事的倾向,形成影片震撼眼球却很难感动心灵的审美悖论。”如何做到理想主义气质表现与情节内容安排上的平衡,以及如何取舍精神与内容的不同元素,是电影制作团队需要重视的重要命题。

猜你喜欢
理想主义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评李保均《花农》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出版家、理想主义及其他——读《邵洵美:出版界的堂吉诃德》随感
严爵 以最理想主义的态度做一张“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