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谈工具性教学

2018-11-14 23:19李文强延安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李文强/延安大学

一、必要的工具性学习

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进行交流沟通”目的和要求来看,综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阶段(5~6年级)与第四阶段(7~9年级)的学习要求,语文工具性教学是必要的。谈语文的工具性教学,似乎走在语文人文性对立面,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语文工具性不是“技术化”教学,不同于词语的机械化抄写背诵,积累记忆,不应该将工具性教学视为禁区、雷区。余光中在一次演讲《爱护我们的母语》中谈到“构造成语的基本要求,就是简洁,然后是对仗,再有就是铿锵”,讲到张三李四而不是张四李三问题时,“其实很简单,我们讲张三李四,就是平平仄仄”;“乱七八糟”不是美学中“乱七糟八”或者“七乱八糟”来说明乱七八糟中“乱七八糟”的智慧。其中涉及语文教学工具性的认识,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审美情趣”于此显示,当是无异。从叶圣陶先生所言的“听、说、读、写”训练,到王旭明老师提倡的“真语文”教学中规范语文教学的“依课标,持教材,重学情,可检测”十二字标准,工具性教学鲜有发声,但必要的工具性学习不可不重视。

二、工具性教学的衔接

在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设有比喻修辞的内容。在小学阶段,用比喻的修辞造句,辨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这类训练比比皆是。朱自清先生的《春》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句子,有不少同学会说这是排比的修辞、比喻的修辞,再进一步深入分析是何种修辞时,就会产生问题,因为这阶段的同学较少甚至没有博喻的认知。课堂教学触及此处,刚刚好是教学的疑问点,博喻的知识由此衔接恰到好处。此时的工具性教学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这样讲解知识点有助于品析文本的语言美。对比《义务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阶段(5—6年级)与第四阶段(7—9年级)不难发现,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人文理解层面二者都不是简单的对接。这需要在教法、学法以及学情等多方面给予关注,做好调整,发现异同,寻找衔接点。以阅读教学为例,第三、四阶段在教学目标与内容上朗读范围变广,默读速度提高,阅读作品种类更丰富,阅读能力要求提高。如果第三阶段的阅读能力主要在感知层面,那么第四阶段的阅读能力则体现在理解和欣赏层面了。语言的内化、构建和应用,从语言走向文学是这两阶段需要关注的。阅读教学中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训练,正如叶圣陶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文中阅读书籍的习惯时提到的翻查,参考,条分缕析,综观大意,辨出言外之意,指出疏漏之处等,这样的知识理解和方法训练是工具性教学的一种体现。经此衔接而达到的人文主题,圆融自然,没有过多人为的斧凿和生硬的拔高。而部分现实是这样的斧凿和拔高较多的存在语文课堂之中,不似窦桂梅老师课堂中工具性教学融入整体课堂浑然不觉,人文情怀自然而然。

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过程远比结果重要,而方法、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熏陶侵染具有复杂的影响。这样具有工具性教学的过程也是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行不悖。就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阅读教学方面的工具性衔接而言,一方面要结合课程标准中两阶段教学内容异同来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在知识层面的训练中要回忆、勾连、加深、拓展。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论是小学第三阶段还是初中第四学段(尤其是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师都要熟悉小学、初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以此组织教学衔接点应会更加的精准恰当,讲解到位,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如小学阶段学习的《杨氏之子》,《伯牙绝弦》,《两小儿辩日》等,初一年级的文言文学习如在此基础上寻求教学知识点的工具性学习型衔接,消除陌生感,就此预设进而生成,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可能更精彩。

语言知识是需要内化并加以运用的,其具有相当程度的工具性教学特色。工具性教学不仅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中具有一定作用,也为人文精神培养提供一种基础性支撑,一种发展性选择。纵观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教学衔接是值得关注的,做好这一阶段语文教学工具性的衔接是有一定意义的。工具性教学不应该被视为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立面,于此展开的教学衔接也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模式。这与人文精神源流同在,是语文教学中统一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凡此种种指向的都是核心素养下的学生的终生发展。

[1]王旭明.王旭明谈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规范[J].语言文字报,2017(12).

[2]王跃平.初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以阅读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5(01).

[3]潘庆玉.关于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对话[J].华东语文大讲堂,2017(12).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