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德精神

2018-11-14 23:19刘天毅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长江丛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士人教育观道德教育

■刘天毅/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自孔子与儒家学派出现以来,道德教育就成了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的问题。到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察举制中“举孝廉”一科充分体现了当时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之后科举制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德育在教育中所占比重,但道德教育依旧是决定社会舆论与人才前途的关键。可以说,中国古代教育的重德精神非常强烈。

一、中国古代教育观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的内容,然而受限于社会生产力及文化传播形式,教育开始真正发挥其普遍作用还要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起。到后来汉朝“独尊儒术”,我国数千年的教育理念就深深植根于儒家文化及思想之上。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同时也是整个儒家思想教育的基础。之后,汉代儒者董仲舒根据时代形式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理论。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则是指“仁义礼智信”。无论是“三纲”还是“五常”,都在强调德育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皇权的集中,中国古代教育更加侧重于服务皇上,儒家教育也更加强调出世,士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报效国家,服务皇上。逐渐地,“忠孝仁义礼智信”成为了考察士人的重要方式,其中“忠”与“孝”排在了“仁”之前,表明当时教育观念更加注重对士人社会道德感的培养。首先你要忠君,其次你要孝父,然后才对你自身道德修养提出“仁义礼智信”的要求。可见中国古代教育观中的道德教育,从一开始的注重个人道德培养,逐渐滑向了注重社会道德培养。但从始至终,中国古代教育观中的重德精神一直未变。

二、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中的重德精神

(一)教育境界

中国古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实际上,这也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儒家强调的“天人合一”,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说是指人与自然的交互通达,人以“天”作为标准,进而达到与“天”一样的境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大道,秉持天性。很显然,这里的“天”代表“真理”或者“法则”,是自然运作的根本规律。中国古代教育对德育的要求非常严格,其教育境界也非常之高,以实现人的道德观念与自然宇宙互通互融为最高标准。当德育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之后,受育者就能实现内心道德规范与自然宇宙法则的互通,并进一步完善现实中的道德规范及做人准则。

(二)教育目的

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为社会及国家服务,以忧心天下为己任。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所有士人终身奋斗的目标。不过,并非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平天下”,故而也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说。从重德精神层面来说,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士人的“仁”,而“仁”正是儒家道德观念的基础。所以,可以说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受育者知识外,更加注重对其道德的培养,尤其是对推己及人、忧心天下这种道德至高境界的培养。

三、中国古代教育方式中的重德精神

良好的教育除了优秀的教育理念支撑外,同样离不开合理教育方式的支持。中国古代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口头教育,更加注重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以“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为核心的“六艺”都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同时,儒家教育非常重视教育的思辨性,孔子就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好习惯,通过边思边学的方式进一步领悟所学知识。从重德精神层次来讲,无论是知行合一,还是学思结合的教育方式,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对德育的重视与实践。道德教育不是空口白话,还需要教育者和受育者身体力行,将自身接触到的道德规范广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果一边说着仁义道德,一边干尽伤天害理的坏事,那么道德教育也失去了其意义。另外,道德教育并为是简单的讲解与遵循,受教育者需要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提升自己对德育的感悟,通过不断自省纠正自己在道德方面的错误,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四、结语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其在现代教育模式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我国古代教育就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可以说重德精神体现在中国古代教育的方方面面。对我国古代教育中的重德精神进行研究,将其中的精华提炼并适用到现代教育中,对打造我国特色教育、提升我国教育质量、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李敏.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家庭伦理道德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明安宁.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05): 98~99.

[3]马忠,张晓玲.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现实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4):96~100.

猜你喜欢
士人教育观道德教育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