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2018-11-14 23:19信阳农林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者红色

■毛 帅/信阳农林学院

一、红色文化与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科学性、先进性对于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教育当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红色文化教育以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代,带领人民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斗争中形成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为主要教育内容,根据受教育者层次的不同,借助于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受教育者了解中国革命的奋斗史,树立起对革命前辈的榜样意识,时刻以榜样的精神要求自己,从而内化精神世界,提高思想觉悟,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教育的目标来看,红色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以红色文化中抽象而成的道德精神内化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促使受教育者以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完善自己,养成高尚的人格品质,实现受教育者知识丰富的同时,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从教育的过程来看,红色文化教育就是通过受教育者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认同,进而模仿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受教育者通过施教者的引导,以及受教者的自我的学习,循序渐进的构建个人道德品德,实现学习与提升的有机统一。

二、红色文化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教育的方法创新性不够

红色文化教育往往限于传统的固有模式,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缺少创新性。在教育的方式上,红色教育方式多限于传统的广播、开会、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文化遗址等,并且没有形成连续性的教学过程,而是以选取建军节、国庆节这样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开展教学活动,红色文化教育方式的间断性,导致了红色文化教育常常流于形式,形成了一阵风式教学。在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上,对于红色文化中的革命先烈事迹以及革命先烈所反映出精神内涵阐释与现代生活联系不够亲近,对于学习的内容挖掘过于政治化和完美化,而当今大学生则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对于物质匮乏年代的文化内涵缺少切身体验,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对于革命先烈的理解形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状况,由于可学性不强,从而使学生更倾向于学习当代明星、歌星、优秀企业家以及社会成功人士,造成榜样错位,最终结果就是导致红色文化教育地位的下降。

(二)红色文化教育缺乏科学的教学过程

教育具有一般规律性,它是一个从潜移默化到自我构建的过程,任何急于取得教学效果、教学成绩的教学过程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以此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而长期以来,红色文化的教学过程没有形成系统合理的过程,往往依赖于行政命令或是工作任务的形式推动教学过程的发展,将红色文化教育等同于红色文化纪念活动的观点是错误的,在相应的纪念活动结束或是行政命令完成后,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就会开始减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效果减退的速率还会加快,使得整个教育过程的效率大打折扣,甚至于取得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的构建当中,要充分把握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特征与身心发展水平,制定出适合小学、中学、大学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同时各地区还可以根据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因材施教,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内涵,进而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红色文化教育过程。

(三)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教育活动不足

教育是一个知、行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有机体,红色文化教育效果的取得不仅仅限于课堂,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但在红色文化教育当中,往往忽视了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的作用,多注重于文化理论学习,把红色文化中的革命人物以及革命精神内涵理论化、格式化、形式化,面对教条化、格式化的文化理论,教师很难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而是采取老师主观选择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甚至是应付接收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体现出主观主义色彩,使得红色教育中说大于做。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参与性、积极性的体现是衡量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价值尺度,受教育者在青少年时期,个性渴望独立,并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因此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深入调查受教育者的主体心理需求,开展与红色文化教育相适应的校园实践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的体验性、交互性

三、红色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培养红色文化教育氛围

校园是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则是学校集体意识和深厚历史的积淀,在校园文化广泛的传播基础上,对于校园价值共识所形成的共振。依托校园建设,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对于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浓厚的红色文化校园氛围可以熏陶学生的红色文化认知,在不知不觉中对红色文化产生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传承红色文化。为此,在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时,要实现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入日常工作,老师应当提高教学能力和研究红色文化的兴趣,学校应充分结合本校的校史校情,结合当地的革命史来打造有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化,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引进校园,鼓励教师进行红色文化课题研究,邀请红色文化学者走进校园开展学术报告会或者是读书会。同时打造红色文化社团,保障红色社团的活动经费,加强对红色社团学生骨干的培养,使红色社团成为营造校园红色文化的坚固阵地。

(二)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方法

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方法,要赋予红色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受教者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仍能感受到红色文化所迸发出的生机活力,新的时代背景下,受教者所面临的困难不同于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所经历的困难,虽然所处环境不同,但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仍能指引受教者树立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决心和毅力。各地应重视红色景区和红色文化精品线路建设,根据本区域的革命历史推出富有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学校在此基础上,加强和红色景区的联系,将实践教育课堂搬到红色景区,带领学生重走红色线路,重温红色岁月,体会革命年代的艰苦生活,在体验中接受教育。各学校应多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以学生编排红色话剧,演唱红色歌曲,介绍红色书籍,对活动中变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发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数字平台,打造红色文化网站,以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实时推送红色文化相关内容,使红色文话以碎片式的方式展现在受教者面前,达到红色实践教育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健全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机制

红色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健全有效的机制保障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此首先应健全红色文化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机制,明确学校各部门在红色文化教育的地位,增强各级部门对于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的顶层设计,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确保红色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合理的资金扶持是红色文化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深入学习红色文化、提高研究红色文化的科研能力,广泛的调查研究受教者的思想和心理现状,掌握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最后要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的激励机制,合理有效的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受教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对于红色文化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与适当的奖励,尤其是适当的物质奖励。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确保红色文化教育顺利有效的开展。

[1]陈海燕.高校红色教育的机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73~76.

[2]吴先勇.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1(04):155~157.

[3]王芬.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06):150~153.

[4]于敬岩.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32~34.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者红色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追忆红色浪漫
“生活教育”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