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视野下师生“双主体”关系的构建

2018-11-14 23:19欧阳婧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双主体师生关系辅导员

■欧阳婧 李 雪/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

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所构建师生关系的内涵

高等院校作为提供高等教育的场所,不同于初级、中级教育,具有更强的自主性与实践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后,面对的是自主性的学习氛围,加之此阶段是学生即将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是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要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与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与“学”基础之上的,不过不同于专业教师专门教授专业知识,辅导员的“教”涉及面更为广泛,如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因此高校辅导员的“教”则更具生活性,需要高度融入到学生之中开展,而这则需要师生双方都培养起高度的信任感。

因此,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与学生所构建的 “双主体”师生关系本质应当是:以“教”与“学”为基础,以高度的信任感为保障,以学生思想动态、专业学习、实践生活为平台,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成为自身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主体的一种相互转化的双主体关系。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现状模式

(一)“保姆式”师生关系

在高校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①,因此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其必然要高度参与到学生的思想发展、专业学习以及实践生活中去。而正是这一特殊关系,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呈现出“保姆式”的关系。学生在入学初接触到的第一个人即为自己的辅导员,加之“有事就找辅导员”这一旁人思维,导致学生将辅导员当作自己的万事通,不论事情巨细均会在第一时间找到辅导员帮自己解决,以至于在这一关系中辅导员成为学生的保姆,而学生则养成了不动脑、不动手的懒惰习性。

(二)“甩手式”的师生关系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来自学校及家庭的内外约束力均大幅降低,加之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强烈希望自己独立与内心成熟度尚未达到社会要求这一心理矛盾中。因此,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将辅导员排除在接触对象之外,在面对事情时往往会选择“自作主张”。部分辅导员因工作压力过大,在面对这一现象时,也会产生“乐得其成”的心理,认为这些学生减轻了自身的工作压力,彼此“相安无事”,也就成为了“甩手式”的师生模式。

(三)“规范式”的师生关系

所谓“规范式”的师生关系,是指辅导员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来履行自身的职责,一板一眼,丝毫不逾矩,学生则配合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再无进一步交流,比如学校规定辅导员每月至少召开多少次班会,那么有的辅导员会严格按照限定数额召开,不多也不少,而学生也教科书式的配合任务,双方则安好。在这种“规范式”的师生关系下,看似教师尽责,学生配合,实则是一种冰冷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机械式完成任务的师生,辅导员如何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而学生又如何能够全方位发展呢。

三、构建双主体师生关系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双主体师生关系的出发点—更新思想观念

(1)教师层面: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担负着学生思想观念、专业学习以及实践生活方面的发展任务,涉及面较广,因此要构建双主体师生关系,辅导员层面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及教学观念。一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政治信念,确保自身先达到又红又专,才能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变传统的填鸭式单一教学法为双向互动法,变“灌”为“导”,力求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学生层面:要构建双主体师生关系,学生首先要纠正自身存在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认识到辅导员是自身在思想观念、专业学习、实践生活方面遇到困难的引导者、依靠者,而不是自己遇到一切困难的依赖。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摒除思想中的依赖性、懒惰性,在遇到困难时(除攸关性命之事),先习惯于自己动脑寻求解决的方法,倘若解决不了,再去寻求老师的建议,从而更大程度的发挥自身在学习、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彰显自身在内化知识过程中的主体性。

(二)构建双主体师生关系的着眼点—创新教与学的方式

(1)教师层面:高校辅导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握授之以渔的方法,即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以及做事的方法。在这一教与学的方式中,一方面要注重情感投入,高校辅导员应该要主动融入到学生当中去,经常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用自己的真情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另一方面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辅导员不仅自己要讲,还要留白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成为主体,主动的去学习,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入脑入心。通过以上途径实现辅与学生的双向互动,确保辅导员和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主客体能够随着具体的时间、条件为转移。

(2)学生层面:辅导员在运用双向互动的沟通模式时,作为学生,不仅要积极配合辅导员的沟通方法,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将自己是所思所想与老师进行真诚的交流;同时还要意识到,虽然作为受教育者,但自己亦是教育中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带着问题意识,去探寻自己所需要掌握的各类知识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实现知识的真正入脑入心。

(三)构建师生双向关系的落脚点—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教师层面: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目的应到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上,紧密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为祖国的建设培养有用之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以及专业素质,才能不断满足时代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做一个“时髦”的老师,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各类新媒体技术,随时了解社会动态以及学生的思想热点,确保与学生有共同话题聊,从而为师生之间的双主体关系奠定畅通的沟通平台;再者,学生虽然处于学校,尚未步入社会,但我们高校辅导员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要认识到所授之知识一定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进入职场也可以派上用场的,因此这也就要求我们高校辅导员要做一个有心之人,确保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不是只满足于大学四年,而是在步入社会之后,仍有用武之地。

(2)学生层面: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正确的定位自己的身份,并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在主动学的过程中,就不仅仅着眼于大学时期的要求,而是将自身的奋斗目标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结合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发去的贺信中提道:“当代中国青年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②因此,我们青年大学生应该正视自己的身份,明确自身的使命,在接受教育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与老师搭建双向沟通模式,实现教师主动教,学生主动学的双主体师生关系。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17.

②习近平.习近平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7/24/c_1116035399.htm,2015-7-24.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17.

[2]张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和谐关系构建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2(02):67~70.

[3]段文阁.高校师生关系的三维特 性 及 其 师 德 诉 求[J].齐 鲁 学刊 ,2014(04):85~88.

[4]王晶晶.“双主体”: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J].江苏高教 ,2017(08):64~66.

[5]王国梁.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和道德调节[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5):85~89.

[6]周明宝.社会转型期高校师生关系的嬗变及其和谐发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72~75.

[7]郭喻楠,唐子闻.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探析[J].河南教育 (高教 ),2017(08):127~128.

[8]蒋文昭.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建构[J].教育探索 ,2009(01):10~11.

[9]胡卫萍.正视高校师生关系 重塑高校师生和谐——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引起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S1):199~201.

[10]牛昱斐.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新解[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17).

[11]李浩然.网络教育环境中的师生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4):190~191.

[12]刘明.教育伦理视阈下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研究[J].现代交际,2016(15):131~132.

猜你喜欢
双主体师生关系辅导员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特征及价值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