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模式的文化背景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

2018-11-14 23:19陈世奥武汉市第十一中学
长江丛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情商创造力

■陈世奥/武汉市第十一中学

一、创造力及其定义取向

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对创造力的定义各种各样,不过,绝大多定义将创造力看作一种一般智力或过程。这些定义没有关注创造力的特殊方面,这样的定义不仅限制了对创造力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阻碍了进一步发展创造力的潜力。心理学家对创造力的研究更加关注于人格特质一些学者对创造力的定义关注于思考的过程,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Wertheimer,1945)认为当思考者抓住了一个问题最核心的特征、以及它们与最终答案的关系,这一时刻创造力和顿悟就产生了。一些学者的定义更关注人格特质,例如J. P. Guilford在1950年的定义是“创造力指的是有创意的人最特别的那些能 力 ”(Guilford,1950,p.444)。Teresa M. Amabile对创造力的概念性定义是“一个作品(product)或者一个反应(response)被认为是有创造性的是指:a.它对于手头的任务是一种新的、合适的、有用的、正确的、有价值的反应;b.任务是启发式的而不是算术式的”。Teresa M. Amabile对创造力的操作性定义是“合适的观察者独立地对一个作品(product)或者一个反应(response)进行判断并认为它是是有创意的(或者它产生的过程被认为是有创意的),那么它就是有创意的”。这些模型强调了创造力的普遍性,即作为一种一般智力,创造力在所有特殊的思维活动中都能产生作业。这种定义一方面强调了创造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也忽略了发展创造力的潜在途径。而Alexander和Amabile强┌特定思┌┌程和知┌体系┌┌造力┌展的影┌。根据┌┌定┌取向

Findlay和Lumsden将富有创造力的个体定义为具有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可以快速高效的提取以便解决不同特定情景中的问题。其他研究者也将创造力看作一种特定情景取向的思维能力。Barron和Harrington暗示不同知识体系的差异性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Feldhusen认为创造性的功能作用在不同的领域其心理过程是不同的。对于学业方面的创造力(scientif i c creativity)之前的研究给出了一些脉络,对于学业创造力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分别是文化和教育模式。而文化和教育模式又是两个关系紧密相连的因素,在这其中尤其以教育模式对文化的影响最为明显。一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存在至少是细微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不同的教育模式之间,例如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素质教育模式,会形成存在细微差别的亚文化群体进而对个体的心理过程产生影响。最终影响个体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以及个体关于自身创造性的效能感。接下来,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对个体心理过程的积极影响。

二、文化背景对于创造力影响的内在机制

具备创造力源泉的文化有其固定的特性,并非所有的文化背景都能培育出具备创造力才能的个体;有研究者揭示出对创造力有积极作用的文化背景所具备的九大特性:获取和运用的便利性;具备开放性,而不会被封闭也不仅为专人所持有;文化自身的原生性;表达和利用文化特性之手段的自由性;文化自身的自由性;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和频繁性;一种文化对于另一种文化的包容性;不同文化中的标志符号可以相互影响;对于文化个体的鼓励和奖励。对于文化与创造力的相互作用,有研究者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心理根源。一方面在富有创造力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 i cacy)也更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有能力取得创造性成果所持有的信念。之前的研究揭示出关于创造力的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发挥其创造力存在积极效应。个体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实现自身的创造力潜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个体具备一种意志力,一种持续的内在的动机是其在面临各种复杂局面时能够继续坚持。而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信念体系,其心理功能就在于提高个体的受挫能力提升个体的意志力以及增强个体的内在动机和自信心。自我效能高强的个体对于新知识和新异信息更加敏锐,他们能更加快速的以及运用更加丰富的方法将新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原有的体系当中,从而生成具有发散性和联系性的认知结构;并且在行为上高效能感的个体更加积极主动的实践,更加兴致勃勃的探索,从而能够将抽象的想法转换为具体的行动也更有可能发明或探索出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另一方面文化和它产生作用的创造性是一种不间断的难以简化的信息,文化对于个体创造力的展开和生长的作用是通过一连串基本的操作程序完成的。首先是交流接纳,不同的个体可能分属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为分属不同文化的个体在彼此交流渠道上创造条件,以促进相互间的协调与融合,这些方方面面包含国家层面的文化背景,名族层面的文化差异甚至是地域上的文化习俗差别。总的来说,文化越多元化其开放程度和自由性就越高,进一步该文化中蕴含的创造力就越丰富、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其对创造力的培育和展开作用也就越大。其次是理解认同。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通过不断的交流接纳,实现对彼此异质文化概念,解构的深沉理解并在感情和个人价值体系上逐渐产生认可之情。最后一步是融会贯通。在饱和性的吸取差异文化体系精髓的基础上,个体在其思维体系内部完成了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融合,建立起相较之前的旧系统更为先进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进而使个体的知识体系乃至思维解构和方法更加开放包容和先进,最终使个体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和实现。

三、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创造力文化的积极影响

素质教育,以全局性的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作为本质目标,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以个体的人格结构为框架,全面开发个体的潜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实习个体的潜能发展,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素质教育切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希望培育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素质教育可以使传统教育也得到应用的发展,回归传统教育的本源,使其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传统教育在近乎偏执的对所谓高升学率的追逐下已经完全背离了其作为一种基础教育手段的本质目的,扭曲为所谓的“应试教育”。对本源目的的背离致使传统教育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结构被片面化,机械化和“去美化”,这种现象与教学中教书育人的基本准则相违背,已经导致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机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个体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结构偏态发展和病态发展导。综上所述,传统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的泥沼中挣脱而出,全面推荐素质教育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责任。这种挣脱和回归究其本质既是传统教育返回本质,再次确定教育目标,重现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自身自我实现的过程。而本文接下来将要探讨的是素质教育对个体情绪管理能力,即情商,和创造力的促进作用;也就是素质教育对于营造富有创造力的亚文化氛围所起到的建设性作用。

素质教育一方面对与培养个体情商能发挥建设性作业。当代心理学家将情商定义为掌控,表达并利用情绪完成社会任务的能力,即情绪智商。并进一步将情绪智商的操作定义分为以下两个纬度:(1)准确识别和表达情绪的能力;(2)利用情绪表达对人际关系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研究揭示出:情商概念一方面包含了心理成分,另外一方面它同时还是一种社交能力和实践技巧。素质教育对情商的积极影响体现在其实用性和综合性使个体的应变能力和领导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而这两种能力使得个体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中获得安全感。这种社交安全感进而又促进了个体的社会交往动机。而社会交往动机强的个体往往会不断的尝试接触新的人际交往对象,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并扩大自身的社会交往范围。在这种不断产生探索行为的过程中,个体准确识别他人情绪以及合理表达自身情绪的能力也不断得以提升;进一步的个体学会了越来越高效,富有建设性的对自身的人际关系进行调节。另一方面素质对于培育创造性也能产生积极影响。创造力是一种潜能,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权威性和教材知识体系的唯一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这种潜能产生禁锢和抑制的作用。相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发散性思维,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学术上的自由观以及宽松的学习氛围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个体的潜能,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造性。最终发展良好的情商和活跃的学习氛围相互作用就产生了一种极富创造性的亚文化背景。

四、结语

首先,本文倾向于将创造力定义为一种一般智力,能在所有人类活动的特殊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另一方面需要注意不要因为这种普适性的定义而忽略创造力的操作定义。接下来,本文背景对创造力影响的内在机制,及其影响过程。最后文章从创造力操作性定义的方向出发探讨了传统和素质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对塑造创造性文化的影响,并从教育形式和认知结构两个维度肯定了素质教育模式。

[1]贾绪计,林崇德.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61~66.

[2]王宝萍.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17):12~15.

[3]庞海芍.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5(9):73~78.

[4]郭晓亭.基于文化取向的创造力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5(1):10~12.

[5]李琳,孙金华.浅论提升文化创造力的途径[J].创新科技,2014(5):111~112.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情商创造力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假情商”太高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低情商的6个原因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冰雪体育发展的新出路研究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