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

2018-11-14 23:19左海燕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长江丛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程研究

■左海燕/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地理课程设计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在这个工程当中,需要让初中和高中课程之间更好地衔接在一起,初中地理是基础阶段,高中地理是深化阶段,只有将两者充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进而让教学内容得到深化,也能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一、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初中高中新课程标准衔接存在问题

初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关注现实和学科之间的联系,重点学习区域性地理知识,不涉及到深层次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重点在于学生梳理地理知识,了解地理现象和具体的成因。初中和高中之间存在较大跨度,因此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

(二)初中高中知识认知难度依然存在

初中学生的认知主要是地球和地图的相关知识,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要求学生可以认识地图以及经纬线、经纬网,对这些知识加以更多方面的运用。但是初中学生本身知识积累少,经验也不够丰富,因此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还存在一定难度,学生基本掌握程度都比较浅显。到了高中,一些教师默认为在初中学生已经打好了基础,这样在教学中就无视以往知识的复习,直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测试,给高中知识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另外,地理学科所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区域性地理,初中地理的重点在于对典型区域的讲授,并没有呈现出更多的区域,这样在高中的系统性学习过程中也成为难点所在。

二、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

(一)地理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协调分析

要想做好初中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地解读课程标准,明确哪些内容需要进一步地分析和补充,明确哪些内容需要进行深化理解,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运用教材,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让教学有的放矢。按照初中和高中的教材安排,在教学内容衔接上教师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知识专题的确定。例如地球和地图知识,高中地理知识中的地球知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补充,例如极半径还有赤道半径,经纬线以及时区的划分等等,要充分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要素。大气环境和气候,在高中地理当中衔接的是《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这一章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补充气压带、风带以及降水还有锋面雨带的推移等等,了解我国冬夏气候差异的原因。

其次,知识专题与生活的衔接。地理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专题知识,这些知识与生活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因此《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这一章的学习还需要教师做好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衔接,这是初中地理教学不具备的思路,高中地理必修二当中的内容补充要让学生对我国农作物还有工业分布进行了解,特别是珠三角还有京津唐工业区[2]。

(二)学科教学衔接,教学方式协调发展

初中学生学习知识会处于一种经验记忆的学习方式当中,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并且还会受到入门学科的学习限制,那么初中地理教师就需要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常见的有讲解方法还有谈话方法等等,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可以深入地分析研究,提升自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让学生对知识结构也能够产生新的认知。学生进入到高中之后,学习心理会发生改变,初中的经验记忆方法已经不适合,因此教师要逐步地引导学生从经验记忆学习转变为探索理解学习,教师关注、引导和启发,结合学生所探索的知识给学生更深入的教学。另外,在学习习惯上也需要做好衔接,从认知插图、地图、地形挂图等等入手,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书写习惯,让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加完善,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现象。

例如,在学习《地图和地球》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学生对相关概念有深刻的认知,还需要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摸索,使用地图以及多媒体资料进行学习,将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有效地衔接在一起[3]。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初中地理知识学习表面现象,高中地理知识剖析深层次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切实有效地掌握知识的精髓,还需要教师在高中课堂上让学生更好地识记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夯实学生学习基础,才能够让高中地理学习更加深入彻底。

[1]郑云仪.浅谈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7,14(8):14.

[2]梁鹏.怎样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衔接教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5,14(13):137,145.

[3]陈光荣.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方法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6,25(9) :68.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程研究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漫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深度教学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