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育人

2018-11-14 23:19广东省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
长江丛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课本民族

■黄 俊/广东省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初中历史部编教材充分体现了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就是“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笔者在常规教学中一直坚持以史育人,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感悟真理、汲取智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培育唯物史观核心内涵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编写的,教师要明确教授唯物史观核心理论:

(1)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在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中就可以总结生产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的进步促使社会不断发展。到了八年级讲清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探索符合人类发展发展趋势的。

(2)社会发展根源,社会历史的发展的根源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让学生明确不同社会主要矛盾分别是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3)阶级斗争观念,社会主要矛盾的激化引发农民起义,使学生体现到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古代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都起了改朝换代的作用,是农民阶级推翻地主的反动统治。世界历史中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中共进行民主革命都是阶级斗争,这一观念贯穿整套初中历史教材。

(4)群众观点,要让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就是坚持全民族、全体中国儿女的斗争,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不要脱离群众、放弃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要素都是相互影响的,综合全部因素进行考量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追根溯源,一份史料说以一句话,坚守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智慧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加强学习,让学生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它在很大程度上拥有超越年代局限、体现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近,同中华民族的利益和福祉相吻合,如中国古代史的教材中有9课专门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文学、思想、哲学、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包括历史文化名人有45位之多,科技文化著作有56部,诸子百家蓬勃发展,儒道释交融共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代代因循。课本还详细叙述节气与农历、传统节假日、娱乐休闲等。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直为华夏儿女提供精神支柱和心灵慰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有益养分,不要一味追“韩”崇“美”过“洋”节日,守住我们文化的根、魂,滋养我们的文化家园,才可以配做“名副其实”的中国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强大力量。

三、渗透爱国和革命传统

爱国主义是民族生存的巨大精神支柱,也是推动国家前进的强大动力,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部编历史教材渗透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我们的祖先用汗水开疆拓土,用生命捍卫尊严,以智慧创造灿烂文化,借此学习这些知识就能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体悟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国家认同观念。如,中共在革命时期、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先锋作用,教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通过史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经验。课本中列举不同时期的人物的嘉言懿行,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现代史部分中,通过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等史实,使学生从内心热爱祖国,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革命时代虽已远去,但革命精神、担当意识永远不过时。革命传统教育是育人的重要内容。新教材展现了中共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局面焕然一新,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改造不平等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先辈们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的崇高品德。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学生挖掘、继承和发扬。课本精选了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40多位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事迹,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伟人故居、爱国主义基地等进行教育,教育学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扎实做好新时期青年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学生能实现自我教育,心灵就会得到涤荡,他们在反省中完善自我、修正自己,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培育民族团结观念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既是中国古代王朝稳定的根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新教材增加了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相关史事等栏目将民族交融的过程编写得详细、鲜活,同时也突出了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强调民族交融是双向的。通过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自秦朝以来在不断形成、巩固与发展的。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密切交往、交融,团结奋斗,休戚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结成多民族一体的大家庭。课本中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民族交融、昭君出塞、汉与匈奴的和亲、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元朝回族的形成,这些都是见证民族团结很好的第一手史料。

中国近代史中应该利用抗日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团结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是各民族共同斗争才实现的。现代史中,课本详细叙述了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中央政府积极扶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角色扮演《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玄宗册封渤海郡王》;故事汇报会《宁夏西吉县民族团结的故事等》。教师还可以拓展课外资源,不要局限于课本,可以发动学生搜集身边与民族团结有关的文物、遗迹、影像资料等,走访调查民族团结村的原住民,亲身感受各民族友好相处、互相进步的民族情谊。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民族团结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意识到各民族以及结成有命运共同体,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克服大汉族主义,最终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五、培育主权意识和海疆意识

部编历史新教材强调了我国领土主权的意识,包括国土和海疆意识。课本系统展示了历史上中国的疆界演变与发展,尤其是对我国边疆地区如西藏、新疆、东北、西南以及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所有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课本中有31处提到南海诸岛,30处涉及台湾以及钓鱼岛,10处涉及台湾、澳门问题,都进行了有渊源、有依据的说明,证明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古代中国王朝对这些地区进行都了机构设立、开发交流、实际管辖。例如,对钓鱼岛及附属岛屿史实的描述,表明钓鱼岛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明清时期已将钓鱼岛列入防区,置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通过这样的学习,就可以逐步培育学生的国家领土主权意识,增强国家认同。

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可以创造情景让学生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对话”、“交流”,教师眼中要有“人”,通过历史上的“人”感化、感召现实中的“人”,为学生未来发展涵养人格、观念、意识,帮助他们成为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历史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干,历史课程是中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性——思想性、人文性、基础性、综合性,充分开发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这是历史教师职责所在,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课本民族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