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文赏析精华

2018-11-14 13:20范秋红
考试周刊 2018年98期
关键词:改动

摘 要: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点:一、 “删减”,与原文本相比;二、 “替换”,与原文本相比;三、 “改动”,与原文本相比。

关键词:“删减”;“替换”;“改动”

学语文,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是很重要的能力,好比一个画家看不出什么是好的画作,那就失去了我们学语文的重要目的。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包括对文章字、词、句的用法的理解,对文章表现手法的欣赏,对文章主题的感悟等等。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甚至对于以后生活中对美的感悟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在精读课文中,感悟文章语言的优美,赏析文章的精华,并持之以恒最终转变成学生自身的语文能力。

阅读课文的过程包括“初读——读通”“细读——读懂”“精读——读透”。所谓“精读”,就是仔细推敲文章精华之处。比如感兴趣的字、词、句、人物描写、语言、对白、感情刻画、内心描述等等,这样你就能从本质上理解作者写此文的动机、感情、心理、手法、风格、效果以及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多读精华之处,是体会教材思想感情,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鉴赏水平的有效步骤。

我试着从“引导学生体会语感”开始训练。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能力具备了相当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应该说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对儿童语文的思维的发展,想象的丰富以及情感的陶冶,主要是通过语感教学进行的。为了让学生逐步学会体会语感,我给他们讲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先后更换五次的故事,讲述“僧推(敲)月下门”的典故。这些文学趣事,虽是大人们熟知的,但对于让儿童懂得什么是“推敲”,什么是“一字未宜忽”,引导他们体会语感,很有帮助,可从中得到启发。

在课文的精读阶段,我充分凭借文本所创设的情境,抓住课文的点睛之笔,通过比较和诵读让学生体会语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我采用过如下的几种方法去训练学生的语感。

一、 “删减”,与原文相比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最后一节:“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这几个加点词,写出了司马迁用“生命”完成史书的精神,是前人没有的。为了让学生体会其语感,我采用“删”与原文相比的做法。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13年时间,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著作,是他写成的。”

引导学生比较:这句话与课文上的原文有什么不同。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来,没有了加点词的句子,没有了味道,没有写出司马迁写《史记》的不易。

从这一例子可具体看出,老师在引导比较中,凭借情境,并渗透着分析、比较、判断等活动,使学生真正地、深入地读下去。只有这样重视语感的教学,学生才能读出课文字里行间闪现的形象、色彩及蕴藏在字眼里的含义。

二、 “替换”,与原文相比

文章中的一些精髓字眼,一些关键用词。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替换近义词等方法来比较作者的用词之精妙、准确。

《望月》一文第二节运用优美的语言展现江月美景画面,达到情入佳境的效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为帮助学生体会到月光的特点,我将该句中的“镀”字替换为“洒”,“月光为它们洒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引导学生考虑哪句更恰当,学生对比之后,会说出前一句用“镀”字更好。我又将“镀”字改为“铺、镶、罩”,学生均感到不合适,最终他们感悟到:只有“镀”字才能将“月光均匀地洒在长江里”的情境写出来,该字比起“洒、罩、镶”等字更能恰到好处地描写出月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月光的无限喜爱,对月光照耀下的美景的喜爱。作者的感情跃然纸上。

三、 “改动”,与原文相比

改动,顾名思义,将文章中一些关键的地方适当的变动后让学生比较感悟。

《桂林山水》写漓江之美,运用排比的方法,在学生理解并感受到漓江美时,我将前后改动的一段话与原文相比。

原文:“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连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见;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就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改动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见;漓江的水也很绿,就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意思相同吗?哪句更美?学生们能够发现原文较为优美。因为课文原文是用“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的句式,是排比句,十分整齐。不仅让人感受到语言整齐的美,而且语言气势一句比一句强。

这样通过前后改动与原文比比读读,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优美的节奏,整齐的句式,逐渐增强的语势,不仅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具体理解了排比句的作用。这样的推敲、比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必会逐步提高。

文本的语言文字除了内含的神韵,还有可以通过句式和语调显示出它的气势和节奏。

例如,在讲授《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时,有这样一个反问句,“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首次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怎能不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呢?”我引导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读一读,体会哪一句话表达的效果更好。学生在对比读的过程中,就读出了“反问句”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的作用。

这样一比一读,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对文章语感的体会就更深了一层。反复朗读中,不知不觉间也提高了自己的朗读能力。

通过训练学生的语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持之以恒必能提高學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

范秋红,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店东小学。

猜你喜欢
改动
大白
春日的洋槐
不招人喜欢的狗
鸵鸟
园子里的春天
虎子
种子
爆炒米花(节选)
咪咪(节选)
元宵节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