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关于类残缺家庭子女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

2018-11-14 12:46宋功清
考试周刊 2018年97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

摘 要:所谓的类残缺家庭,是指尽管家庭完整,但因为双方文化水平、双方原生态成长背景、异地、双方个性都强、收入差异等,家庭气氛不和睦的家庭。类残缺家庭作为特殊的群体,其子女极易出现心理障碍。而导致类残缺家庭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家庭、个人、学校和社会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为了做好班级学生的管理工作,就要更多地关注类残缺家庭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而解决其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心理辅导,加强心理教育,对学生自我调适能力进行培养,使之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类残缺家庭;心理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是人的一生必然要接受的四种教育。这四种教育不可或缺、相辅相成。若是有任何一方出现失误或偏离,都会对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形成制约。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能与社会更好地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就是心理素质教育。类残缺家庭作为特殊的群体,其子女极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初中班主任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一特殊群体高度重视。针对类残缺家庭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进行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 了解类残缺家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所谓类残缺家庭,也叫不完全家庭,主要包括母双职工无暇照管而随祖父母生活的子女家庭、抱养子女家庭、父母分居家庭、不和睦家庭、再婚家庭,或以上几种现象并存的家庭。由于家庭悲剧或者双亲不全,而破坏了家庭的自然机构。初中班主任要做好类残缺家庭子女心理素质教育,就要深入了解导致类残缺家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这样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首先,家庭压力是类残缺家庭子女出现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由于出现家庭悲剧或者双亲不全,而破坏了家庭自然结构,导致孩子心灵出现严重的创伤,由此增大了其精神上压力,并降低了耐挫力。

其次,个人生理心理原因是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同时生理代谢大,经济上的依附地位和争取独立的自我意识,形成矛盾冲突。

最后,是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不到位,班主任能力差,不重视问题学生,将其归结为思想问题,不能及时纠正其心理问题。

二、 加强和类残缺学生的沟通,开展个性化的教育

在对类残缺家庭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应不断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立足于类残缺家庭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其“心理”问题及其形成的根本原因。班主任的语言对生心灵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融洽班主任与类残缺家庭学生关系的润滑剂。首先,班主任要深入班级、了解类残缺家庭学生的性格特点,通过广泛接触,与之沟通、交流,来进一步缩短与类残缺家庭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更喜欢与班主任交流。其次,班主任应充分了解类残缺家庭学生的学习、思想等信息。班主任只有全面了解类残缺家庭学生的心理活动之后,才能通过关爱、情感以及相关的心理疏导策略去打开类残缺家庭学生心灵的大门。并在日常班级管理、教学过程中找到更适合类残缺家庭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与管理方法,进而才能达到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案例1:李红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李红由爷爷奶奶照顾。因为和父母之间长期缺乏沟通,在隔代抚养中缺乏最温暖的父母子女亲情。久而久之,她的心理出现障碍,常常用在班级里用故意晕倒的方式,博得老师和同学的关爱。而三番五次之后,学生们习以为常,不在给她过多的关心。李红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失衡,性格变得越来越乖戾。老师通过家庭走访,在了解实际情况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严重缺爱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内心深处更渴望周围人的关爱。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格形成的原始决定因素,是婴儿对于“母亲”(养育者)之间关系的体验。而婴儿心理结构的发展,会受养育者的情绪反馈影响。特别是父母,从小和他生活密切相关,任何人都无法取代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爱。而从小缺爱的孩子,在潜意识里,渴望得到关爱,因此,他们有时候会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如假装生病等,得到保护和关爱,既通过他人的给予,来满足这种缺失的爱。对于此类家庭残缺的孩子,班主任应经常和他们谈心,多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予更多的关心。一旦发现他们心理上出现问题,应及时给予纠正。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念。

三、 关爱类残缺家庭学生,用爱心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

针对班级里出现一些类残缺家庭学生,班主任更应时刻关心他们,关爱他们,在尊重他们的人格、自尊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逐渐让这些类残缺家庭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他们才会在班级的学生、生活之中不断进步,不断成功,最终走出学习的“困境”。同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类残缺家庭学生的优点或某一学习优势,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使之善于借助这些学习优势去进行学习,使之在不断地进步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这习自信心。

案例2:王明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父母在外出时遭遇车祸,双双瘫痪在床,家庭的贫困,生活的艰辛,曾一度让他有放弃求学的打算。而成长的孤独,使王明性格越来越孤僻。很少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甚至一天不说一句话。班主任在了解王明家的实际情况后,开始耐心进行疏导。首先,为王明免去了学费,使其免除了学习上的后顾之忧。然后,充分挖掘王明身上的优点,知道他爱画画,画也非常好这一优势,让他担任了班级和学校板报的编辑工作。每当新出板报,老师都会当着全班同学表扬王明。老师赞许的语言,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使王明重新树立了信心,人也变得越来越开朗,逐渐喜欢上了班级的集体活动,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四、 结论

对于类残缺家庭的孩子,班主任应采用特殊的教育方法,针对其心理上出现的问题,采用全方位、多方面的教育。针对这一特殊群体,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培养他們健康的心理素质,用爱心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

参考文献:

[1]李明福.特殊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方法[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8(2).

[2]房艳梅.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辅导[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

[3]邹庆华.中俄家庭素质教育的比较分析与启示[J].当代青年研究,2008(1).

[4]邓宜玲.论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动[J].现代商贸工业,2008(9).

[5]张艳.亲子关系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的影响[J].职业圈,2007(6).

作者简介:宋功清,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六中。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