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到垃圾里

2018-11-15 01:28安平
中国慈善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塑令洋垃圾填埋场

安平

我们正在被我们创造的反噬。

世界环境日来临之前,相关环境报道相继出炉,看得人心惊。而事实上,对日趋恶化的环境的揭示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今年是中国限塑令实施第10年。2008年,中国人每天使用30亿个塑料袋,8年后,仅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就达147亿个。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显然令中国的白色垃圾治理之路陷入尴尬和困扰。而快递等行业并不在“限塑令”范围内。

“环保塑料袋”的使用曾经被认为是限塑令取得的一大成果,但事实上,环保塑料袋需要严格的条件才能降解,它们和普通塑料袋唯一的区别,也许只在于消费者多花了一些钱而已。其去处,依旧是和各类垃圾混杂在一起,最终被送进填埋场或是焚烧场。

3月底,“泛大西洋垃圾带”8万吨塑料的发现,令科学家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叹。据称,在那一地带,塑料污染“以比周围的水流更快的速度呈指数级增长”。

将这一比喻放到中国,恐怕不虚。

中国曾经是全世界的“垃圾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大量进口“洋垃圾”,以促进制造业的增长。1995年至2016年间,中国进口的垃圾从450万吨猛增至超过4500万吨。

二十余年间,一艘艘装满中国货物的货船浩荡开往外国港口,上千个集装箱里装满了运动鞋、毛绒夹克、眼镜框——卸货完毕,新的集装箱被装载上船:里边堆满了塑料垃圾。

这些“洋垃圾”经过回收处理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摄影师王久良拍摄的纪录片细述了“洋垃圾”产业链——购买之后,分拣出可回收利用的塑料,经过漂洗后粉碎,进而加热熔化,再切割成可供制造业使用的塑料颗粒。

塑料垃圾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海洋,或者焚化场,对土壤、河流、海洋和空气造成持久的伤害,而能够再循环使用的比例极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这些垃圾以微塑料、塑料碎片等我们所不了解的形式出现在食物链中,进入我们的呼吸里,成为“隐形杀手”。

“之所以进口,还是有利可图。可真的有利吗?”王久良问了一个问题,“环境的成本算什么?”

该是改变的时候了。2017年7月,中國向世贸组织递交通告文件,宣布中国2017年年底前禁止进口4大类24种“洋垃圾”,包括塑料垃圾,并关停一些污染严重的垃圾处理工厂。

在今年的世界环境日到来之前,欧盟做了另一个有力的动作。5月28日,欧盟发布新规,要求成员国必须在2025年之前实现回收90%的一次性塑料饮料瓶的目标。且制造商需要明确标示塑料用品的回收处理方式以及塑料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的消费,我们如何改变“缺少管理的塑料世界”,怎样提高垃圾处理能力,政府、企业、民间机构和公众,分别需要行使怎样的权利、承担怎样的责任,合力将对环境的牺牲达至最低,这也许是最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塑令洋垃圾填埋场
多功能区固废填埋场建设案例分析
新型GCL复合垂直防渗技术及其在填埋场的应用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VINTAGE VALUES
亮剑:对“洋垃圾”再说“不”
“限塑令”为什么变成废纸一张
“限塑令”之尴尬,如何化解
限塑令实施7年名存实亡 有超市靠卖塑料袋年赚千万
谈垃圾填埋场的运行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