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丽出彩 一见倾心

2018-11-16 10:05李阳海
课外语文·中 2018年10期
关键词:拟题山东省题目

李阳海

【写作指导】

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对文题曾作过诸多的比喻与诠释,如“明眸善睐第一瞥”“文题善,佳作成一半”“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等。

中考作文除了全命题作文之外,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都需要考生自己命题。好的标题,犹如美女姣容,让人顿生怜爱之情;犹如浩瀚之海,让人浮想联翩。在考场上拟出一个亮丽的标题,无异于掌握了开启写作灵感之门的钥匙,不仅能提升作文的品位,而且使题目与文章相得益彰,亮丽出彩,一见倾心。

文章题目的拟制,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与技巧。

1.引用、化用古典诗词、格言、意象等巧拟题。诗文、格言、成语、俗语、歌词等由于语言凝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可以化解或引用之。这样的引用、化用可以与主题完美契合,既显示了深度,又富有诗意,具有古色古香的特点。例如2018年河南省中考一考生的作文题目“带秋风律己,携春风处世”,不仅在形式上别具一格,生动形象,而且“秋风”“春风”是中国古典诗词里的典型意象,所以富有诗意。“秋风”会让人感到严肃而冷静,暗扣“严于律己”的主题;“春风”一词会给人春风拂面、温暖如春的感觉,暗扣“宽以待人”的主题。采用对句的形式拟题,富有节奏,而且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也带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的确令人耳目一新。还如以“课外阅读”和“读书”为话题,可用与此相关的诗文、格言拟题。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为有源头活水来”“‘破万卷与‘如有神”“读书百遍与其义自见”等。

2.倚仗修辞巧拟题。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能使文题形象生动,摇曳多姿,含义隽永,有很强的感染力,增强了阅读的情趣,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下面仅以比喻、拟人、对比和反问为例简单谈谈。

用比喻拟题可以让题目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提高题目的文学色彩。如“我渴望老师的‘阳光”,用阳光来比喻暖人的关爱,生动而含蓄。用拟人的手法会将题目变得更加灵动。比如“小树又快活了”,用拟人修辞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顿生活泼之气,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用设问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起到强调的效果。如“错?对!”这一问一答的方式,以简驭繁,足以吸引人的眼球。对比法是将两种人物、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突出各自的不同特征;或将同一人物、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照,以突出其变化的悬殊。如题目“躺着读书,站着做人”,通过“躺着”与“站着”这一鲜明对比的姿势豐富了文章的蕴含,使得文章的题目更令人回味。

2018年日照市一考生紧扣“大凡笑着生活的人,他们都不曾因为苦而放弃”这一句立意,拟题“踮起脚尖,去爱这个世界”,以比喻拟题,以“爱”为线索,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扣题紧,立意新,个性鲜明。还如“为了心中的那片油彩”(山东省济宁市一考生)、“那些值得用心咀嚼的小事”(山东省临沂市一考生)、“我是一个稻草人”(山东省淄博市一考生)、“适时转身”(山东省聊城市一考生)、“心中一片月”(山东省菏泽市一考生)。

2017年中考作文用修辞拟的题目:“浅夏清欢,折桂踏青”(潍坊市一考生),这个题目在形式上别具一格,还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浅”“清”两个形容词,清丽而轻盈;“桂”“香”两个词读后好像能闻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淡淡的香味。题目八个字,四个一组,富有节奏感,而且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也带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的确令人耳目一新。还如“秋千摇摆,老屋寂寂”(山东省淄博市一考生)。

2016年中考作文用修辞拟的题目也是异彩纷呈:“家为坛,情是酒,和才美”“解开缚心的绳索”“我的青春里有‘栀子花”“为我心中的那片海”“幸福的味道”“信念是成功的基石”“夏天是上苍的眷属”“思考的逗号”。

3.巧用悬念巧拟题。所谓悬念指的是作者在作品的开头或者拟题时,故意摆出矛盾,设置疑端,以引起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命运或矛盾冲突的关注,产生急切期待,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可以产生勾魂摄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例如:

2018年山西省一考生拟制的题目“那天,如果我没有回去”,这个题目设置了疑端,读者不禁要问,“我”不回去会耽误什么大事?“我”会收到什么样的惩罚……这个题目给人以悬念,让读者产生急切期待,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

2017年河北省一考生拟制的题目“人家的孩子”,这个题目鲜亮,先声夺人。首先,“人家的孩子”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与思考:谁家的孩子?人家的孩子怎么了?“人家的孩子”有什么了不起呢?题目新颖而富有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题设置悬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可以以怪生悬,如“我发现家中的贼”“风吹哪页读哪页”“我和爸爸换童年”“庆幸没当俘虏”“富有的乞丐”“美丽的谎言”“100分,我恨你”。

(2)可以以险出悬,如“舅舅临死写情书”“撞车之后”“血染的路”。

(3)可以用设问制造悬念,如“雪化了以后是什么?”“是酸?是甜?”“垃圾里丢了什么?”“麻雀你为啥不会飞?”“明天我们有水喝吗?”。

4.运用辩证法巧拟题。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充满着矛盾与辩证的关系,用辩证法拟题可以深化作品的思想感情,还可以把人们的思维带到有深度的境界。

如2018年各地考生用辩证法拟的题目:山东省日照市一考生拟的“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四川省绵阳市的考题“好物未必占有”、山东省临沂市考生拟的“爱拼才会赢”、武汉市考生拟的“德不孤,必有邻”、浙江省宁波市考生拟的“有人约束是一种幸福”等。

2017年江苏省南京市一考生拟的“无情岁月有诗味”、福建省一考生拟的“每个站点都有风景”、山东省潍坊市一考生拟的“守得云开,自然明月”。

还如2016年“失败也是快乐的”“咸与甜”“白雪方才蕴朱砂”,还如往年中考作文题目“含泪的微笑”“放弃与收获”“干旱与压力”“无情的情人”“熟悉的陌生人”“为了聚会的告别”“富饶的贫困”“我家的‘小大人”“诚实的谎言”“有缺陷的完美人”“哭泣也是一种享受”“感谢你——我的‘敌人”。

佳作展示

家为坛,情是酒,和才美

宜都一考生

以家为坛,用情酿酒,个中滋味,唯在心中酝酿。

—— 题记

【①这个题记一是点化了文章题旨,二是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上起到提挈全文的作用。】

那年,风吹梧叶,轻摇槐花,一片盛夏。【②点出了生发情感的季节和背景。】

总爱在半夏时节,依靠在老槐树下的藤椅上,听那一声声的“吱呀——吱呀——”,你总会为我轻摇蒲扇,【③藤椅、蒲扇这些不起眼的生活用品,正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一个个鲜活的意象。】为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萤火虫点缀着星空;你却总说,是我的笑容丰富了月夜。我在槐香四溢的夜里静静睡去,静谧,惬意,只因为有你相伴,有你的笑容相随。梧桐树下阵阵酒香,槐花片片落入酒坛。以家为坛,用情酿酒,【④文章的中间再次点题,揭示家与情的特殊关系。】品的只是这一味槐花酒的清香缭绕。

那年,风拽梅枝,残雪漫天,正值隆冬。

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床,白色的世界只有白色的精灵纷纷扬扬。【⑤用四个白色来渲染气氛。】“滴答——滴答——”随着药液滴滴落下,我的灵魂仿佛要随白雪飘飞。你看出了我的颓废,裹上外套,奔去外面雪白的世界,携了一剪梅,花苞微绽,红花间点染着丝丝白雪,似初生的婴儿般娇柔脆弱。艳丽的红梅点亮了整个世界,你我都露出久违的笑颜。

红梅点点带来了生机,我不再颓废,望着那一抹妖艳的红,我振作了起来。

那年,风吻菊瓣,蔓缠松畔,已是深秋。【⑥用菊花这个意象为自己的思想和情绪的转变做了铺垫,又起到统领段落的作用。】

风匆匆锁住余下的温存,给晚秋时节留下的尽是萧条。万物陷入沉睡般的寂静,唯有菊,依旧风华。你指着菊对我嘱咐:“万物均如此,总在你绝望时留下一片生机盎然的风景。”我恍惚,不再在失败的阴影下徘徊,不再为上一次的失利捶胸顿足,将目光投向未来,寻觅“晚秋时节的菊”。

秋风瑟瑟的松畔,酒香醇醇,菊花丝丝落入酒坛。以家为坛,用情酿酒,品的只是这一味菊花酒的甘醇芳香。

槐树下,藤椅上,梅枝前,残雪间,烈菊旁,劲松畔,以家为坛,用情酿酒,个中滋味,唯在心中酝酿,【⑦用几個意象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起到统领和收束的作用。】也让我领略:家庭和睦和美,我的天地才美。家如此,国何尝不是如此?【⑧这句结尾,由家联想到国家,点出家庭和美的重要意义,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总评】

文章的题目“家为坛,情是酒,和才美”,不仅在形式上别具一格,还生动形象,蕴含哲理,而且诗意地阐释了本文的主题——和谐美满的家庭就像一坛美酒,这坛美酒香甜与否取决于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只有每一个小的家庭和谐美满了,我们中国这个大家庭才能和谐长久。题目中比喻的运用使所说道理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也带给我们无限想象与美的空间,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猜你喜欢
拟题山东省题目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拟题的四把金钥匙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山东省即墨市
追根求源
画外音大蜗牛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高考作文的拟题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