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角色的比较优势及其德育价值

2018-11-16 10:48黄威刘理杨坚
中小学德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领域道德德育

黄威 刘理 杨坚

摘 要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和认可,德育以家庭教育为起始点,由此,父母在儿童德育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以及社会分工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父亲更多地通过人的社会属性中的公共领域方面的比较优势发挥其德育价值。从父亲角色的比較优势出发,扮演好玩伴、榜样、规范者和教育者等4种角色,使父亲角色的德育作用机制良好运作,有助于儿童德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 键 词 父亲角色;儿童德育;社会属性;私人领域;公共领域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0-00-04

父亲角色的重要性在教育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研究表明,父亲参与对于实现交换、包容、共同承担责任等教育意义重大,[1]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具有全方位的影响,如社会化、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性别角色、道德行为、学业和智力等;[2]而父教缺失对儿童的学绩、自尊、人格、情绪等的消极影响均超过积极影响。[3]类似的研究大多关照到父亲角色的缺失、影响及其成因和对策,较少涉及父母在儿童德育中的角色对比,针对性也较弱。本文拟从父母角色的对比中厘清父亲角色的比较优势并分析其德育价值,以期凸显父亲角色在儿童德育方面的特殊价值并就教于专家与同仁。

一、父亲角色的比较优势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认为:人有两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人之所以为人,关键不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的社会属性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即私人领域中的社会属性和公共领域中的社会属性。人们在私人领域中建立的社会关系带有亲密性和情感性,而公共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则更加正式,或者说更少人情味。从人的社会属性差异出发,通过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的对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比较优势。

首先,男女的生理差别决定了母亲角色在私人领域中具有先天优势。从人种的延续和婴幼儿的保育来看,母亲都扮演着关键角色,所以《婚姻法》第36条和37条明确对分娩期的母亲及分娩后2年内的婴儿进行保护。同时,从男女的心理差异来看,一般而言,母亲更能胜任儿童的生活照顾、健康维护等任务。相反,父亲不具备怀孕的条件和功能,没有怀胎十月的切身体会且相对粗放而耐心不足,在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抚育上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因此,母亲容易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情感关系,而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一般在亲密度上较低。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严父慈母”的角色分配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其次,母系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男女的社会差别决定了父亲角色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属性中的公共领域而母亲角色的优势更多的是在私人领域。农耕时代,男性在体格、体力等方面的相对优势使得他们更多地承担外出打猎、耕作等任务,从而更多地与家庭以外的他人发生联系而产生超出血缘的社会关系。由此逐渐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观念并进一步固化男女在家庭中的分工和角色期待。身心差别和社会分工决定了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差异,历史传统和社会观念强化了父亲角色的公共领域倾向。相反,封建时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地位低下,在家庭以外的公共领域几乎毫无话语权。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观,但上千年以来的压制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彻底消除。

最后,母亲角色的私人领域倾向和父亲角色的公共领域倾向决定了父母对儿童的影响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一般地呈现出父亲角色越来越重要的趋势。当孩子进入幼儿期后,他们便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父亲,开始对父亲那粗犷的逻辑性形象感兴趣,并需要从父爱中感受力量和刚毅,这种需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日益明显。[5]另一方面,个人的成长某种意义上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必然要求走出家庭、走向学校和社会,即从私人领域更多的走向公共领域。

二、德育与父亲角色的关系

在对我国德育内容体系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张忠华提出了以家庭活动的德育为支撑,以自我道德完善为顶点,涵盖与人交往的德育、职业劳动德育、社会活动德育和科技生态伦理德育共6个组成部分的德育内容体系,并相应地将6个部分依次比作五面椎体的底面、顶点和4个侧面。[6]这一界定抓住了人的道德需要的发展变化及个人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凸显出家庭教育在德育内容体系中决定全局的关键地位。正如伦理学者樊浩所言,“人的德性和道德教育的历史价值始点就是:家庭。”[7]

既然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价值始点,且家庭活动的德育是整个德育内容体系的“底面”,那么起始点越高、底面越宽阔,与其他4个侧面同一性即衔接越好,自我道德完善越可能达至更高的顶点。马克思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本质、人的自由。[8] 人的本质,如前所述即社会属性。而德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即“德育是指德育主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品德发展主体的需要,遵循个体品德发展规律,教育者与修养者通过对话、商谈 、探究 、实践与体验等手段,逐步建构与完善个体品德的教育活动。”[9] 换言之,德育是培育人的社会属性中的品德发展的教育活动。至此,可以看到德育与父亲角色在社会属性上的密切联系。

总之,由于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分工和历史传统等因素,母亲角色在家庭中天然地具有自然属性的比较优势,但这并非德育的关键所在。母亲角色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私人领域,从而对爱与关心等私人德性可能具有更大的决定性;而父亲角色的社会属性更多地体现在公共领域,从而可能对儿童的公共道德具有更大的影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并非对立、割裂的,相反,二者本应有机协调、相互促动,正如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本应各有所长、互补互促。具体到德育方面,若没有公共领域中的人际交往、职业劳动、社会活动乃至科技等伦理道德,个体显然不可能实现自我道德完善;同样,若没有私人领域的爱与关心等个人伦理与情感体验,个体同样无法达至自我道德完善,亦即陷入“看似成功却因缺爱而不幸福”的陷阱。

三、父亲角色的德育作用机制

本文的父亲角色限定在家庭教育范围,但其德育价值必然随着儿童逐步走出家庭、进入学校并最终走向社会而广泛、持续地得以彰显——通过与德育内容体系的4个侧面对接而使得自我道德完善达至更高的顶点。由于父母的社会分工、历史传统及性别差异,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倾向于扮演玩伴、榜样、保护者、规范者和教育者的角色。这些角色或多或少地与德育相关,在不同侧面交叉互动地影响着儿童的德育体系生成、建构与发展、完善,此即父亲角色的德育作用机制。

(一)玩伴

由于父母的社会分工及性格特质的差异,母亲更多地对儿童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而父亲更多地是与儿童一起游戏即扮演儿童的玩伴角色,加上父亲的男性性格特质,他们更多是用触碰、肢体运动的游戏激起儿童游戏兴趣,并用大动作、激烈的身体游戏使儿童获得游戏的快乐。加拿大学者Daniel Paquette认为,打闹游戏能够提高儿童 的社会适应能力、运动技能、熟悉自己的角色 、建立和维持自己的地位等,因而游戏是父亲和儿童关系的核心内容。[10] 从福禄贝尔开始,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越来越被普遍接受,父亲作为重要玩伴的德育价值也就通过游戏对儿童的意义而间接得以体现:无论是人际交往、社会活动还是劳动职业及科技生态伦理,都可能通过游戏而得到有益的生发,而这4个侧面的发展也必然促进儿童的人格健全,最终有利于自我道德的完善。

(二)榜样

此处的榜样首先是在家庭环境中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榜样。父母都是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榜样,但由于较为普遍的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及小学阶段女性教师比例明显占优的社会现实,父亲的性别榜样角色在儿童期显得更为重要,毕竟“物以稀为贵”。无论是精神分析学派、行为学派还是认知学派,都论证了父亲对儿童尤其男孩的性别角色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男孩而言是直接的模仿、学习对象,对于女孩而言则是通过对比来深化自己的性别角色。相反,父亲角色的缺失导致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受到影响的研究已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除了生理差异,性别更多是社会性的,尤其是对儿童而言,毕竟他们还未进入青春期。恰当的性别认同和接受对于人格的健全和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不言而喻,这也是父亲榜样角色德育价值的显现。

在对儿童积极个性品质的塑造中,父亲也扮演着重要的榜样角色。长期以来外出猎食、劳作等社会分工使得父亲的个性品质中往往带有母亲较少甚或不具备的冒险、勇敢、进取与合作等内容,在父亲与儿童的互动中就会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积极影响——通过父亲的培养和儿童的模仿。这些积极个性品质显然是德育尤其儿童德育的重要内容,榜样角色即父亲德育价值的直接体现。

(三)规范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3岁之前为前道德阶段,3至7岁为他律道德阶段,7至12岁为自律道德阶段。无论他律还是自律,都离不开规范,区别只是规范是否内化,对于儿童而言,规范的制定、評判、实施大多由父亲完成。这既是父亲角色社会属性中权威性、规范性等的体现,也是历史传统如严父慈母角色期待的体现。

重视人伦的儒家文化与“家天下”的集权统治相互生发而使得父权在古代中国社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体现在家庭中即父亲拥有绝对权威且权威度与国家专制集权程度成正比。所以在封建大家庭中,家法意味着规训与惩罚,而家法的制定、评判和实施都由父亲完成。从正面意义来看,严格的规范往往产生清明正派的家风、族风,近代名门望族都与良好家风的传承有关,如曾国藩家族、陈寅恪家族、梁启超家族等。在农耕时代早已远去,封建礼教早已打破,男女平等早已普及的当代社会,传统和文化基因并未完全消去,父亲在小家庭中依然天然地占据相对更为权威的地位。这既是父亲扮演好规范者角色的历史和天然优势,又提醒父亲面向传统时应保持清醒,要去其糟粕,不滥用权威,向梁启超先生学习,既严格又民主,既规范又开放。如同梁启超家族,所有名门除了重视规范,更重要的是都极其重视教育,而家庭教育的主力也往往是父亲。

(四)教育

如果说规范更多的类似于德育中的“防守”手段,即通过设立和执行规范对彼此进行约束,从而起到保护作用,教育则更多地类似于德育中的“进攻”手段,毕竟,光靠规范不能达至自我道德的完善。如果说规范是让儿童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教育则可能使得儿童开始“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表面上差别不大,实际上主观能动性截然不同。

“子不教、父之过。”这可能有两层含义:父亲应直接教育子女和父亲应创造条件让子女受教育。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更多的是前一种情况,由是,才有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说法。如前所述,母亲更多地将时间精力花费在儿童的生活照顾上,所以父亲自然应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另外,基于父亲的社会属性优势和玩伴、榜样及规范者角色,父亲也更有可能胜任教育者尤其是德育者角色。上文列举的几个家族尤其是梁启超家族之所以成就非凡、举世瞩目,共同点就在于父亲的教育者角色无一例外地十分成功。

余论

父亲角色的比较优势在于社会属性中的公共领域,从社会属性的公共领域出发,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德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从正面论述,限于篇幅和主题,反面即父亲角色缺失导致的不良后果不再赘述。也正是因为父教缺失在当代依然较为严重,所以有必要讨论并强调父亲角色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儿童德育价值。最后,如何更好地实现父亲角色的儿童德育价值,已有研究可供参考,总的原则应是高度重视、扬长避短、密切配合、言传身教、民主开放、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郑蕙.父亲参与三部曲——小学阶段父亲参与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6(12):63-64.

[2]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陈小萍.父亲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学绩、自尊及人格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第2版) [C].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5]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 2006(11):13-18.

[6]张忠华,中国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反思与探索[J].教育导刊. 2006(10):36-39.

[7]樊浩,道德教育的价值始点及其资源性难题[J].教育研究. 2003(10):40-45.

[8]赵清文.“作为道德的道德”——马克思对道德本质的理解及对道德异化的批判[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6(12):16-20.

[9]张忠华.德育本质研究与反思[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9):23-29.

[10]Daniel Paquette . Fighting and play fighting in captive adolescent chimpanzees[J]. Aggression Behavior,1994,20(1):49-65.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领域道德德育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