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门老渡口

2018-11-17 14:54麦碧
今日海南 2018年3期
关键词:门人海港渡口

文|麦碧

老渡口是潭门人出海回来必经的口岸,潭门人出远海或是近海捕鱼就是经过这个口岸把海鲜货物拿上来。在潭门港没有成规模的时候,通常潭门渔民会把大船停在大潭(潭门港外的海里),再开着舢板把货物运到老渡口提取上岸。老渡口除了是潭门渔民必经的口岸外,还是对面一个村庄的唯一进出口。那个村庄叫排港村,就像一个孤立的身影,和潭门隔水相望。虽然紧靠着博鳌,但在行政划分上,却隶属于潭门管辖。

老渡口的“老”是因为历史悠久,这是潭门一代又一代渔民的老渡口。老一辈的潭门人说,潭门渔民出海有多久,渡口就有多老。潭门渔民的《更路簿》记录,从宋朝开始,就有渔船到过西南沙,算起来也有几百年了。老渡口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透过这么多年的风与尘,以它睿智而深沉的目光,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发展。

在潭门人的记忆里,从前的老渡口是一片大浅滩,海港还没有挖掘之前只是一条浅浅的河流,是上游水渠灌溉淡水和海水的进出口,水位低浅,大渔船只能停泊在水位深的大潭。大潭就是海港外面的海湾,就像挡在海港门口一片深不可测的潭水,潭门港则像一扇大“门”,“潭门”的来历大概就跟这个有关系吧。

潮汐时,海水滔滔从大潭往“门”里灌;退潮时,海港就变成一条浅水滩,露出白色的沙泥,人可以直接趟过去。每当大渔船满载归来,渔民就把鱼放到舢板上,一条条舢板上堆满白花花、银灿灿的灯光鱼,有些灯光鱼还在活蹦乱跳。由于搁浅,舢板开不到海滩边,按捺不住的渔民会跳进水里搬鱼。等鱼儿抬上岸,经过老渡口,直接就送到岸旁的水产市场,然后过秤装运。许多忙碌的工人吆喝着,有的在忙着抬鱼,有的喊着“一二三”的口号,鱼儿“呼隆”一声扔到大卡车里,人们开心地咧嘴大笑,那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从港口这边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面排港村的房屋,有新落成的洋楼,也有古朴的旧瓦房,高低交错排列着,其后又是兀地而起、高达几十层的楼房,那是博鳌的开发项目金湾。跟老渡口近在咫尺的排港村,在潭门大桥没有开通之前,这里的村民一直需要摆渡。随着时间推移,排港村的交通摆渡工具从最初的摇桨木船变为机动的玻璃钢船,现在则是可以承载几十口人的游艇。

潭门大桥是2014年初开通的。这座架起了博鳌和潭门之间的桥长达3000多米,从博鳌到潭门只需短短十分钟时间,再不用绕一个圈花费半个小时。潭门大桥底下是潭门港,海水从大潭外向海港奔流,一直到坡头桥。这座潭门大桥的建成实现了“中原-潭门-博鳌-长坡”公交路线的开启运行,不仅方便了潭门和博鳌之间的来往,也方便了排港村民,从此不再为摆渡而困扰。

说到摆渡,最初的木船每次最多只能乘载七八个人,村民出去买菜和回来的时候是高峰期,人多只能排队,往往要等上好一会儿,搬运点大的物件就更发愁了。如果刮风下雨,不管村民有多大的紧急事情都不能开船。出入的不便,生活的艰辛,这一切磨练了排港村民坚强的意志。排港村民几乎都把家搬迁到了对面的旧码头,那些早期做了生意发达起来的村民是最先把房子盖到了镇墟中心的。后来,买不到地的村民也陆续迁到便宜一些的旧港码头,即现在的富港街。

如今富港街的小洋楼,就像墟上所有房子一样,在2013年政府改造工程之后,面貌焕然一新。充满海洋风情装饰的门面,独具一格的招牌,让人眼前一亮。这几年潭门工艺品的兴起,给潭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富港街很多闲置的店铺纷纷出租或自家做起生意,外地人也闻讯而来,店铺越来越多,铺租也越来越贵。靠近码头的店铺给游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随便进去就能看到精美的工艺品,坐下即可品尝可口的海鲜。

富港街繁华了,排港村民富了。老渡口的变与不变,一直牵连着潭门人的情感。正像排港村的房子,新与旧,繁华和衰败,一直静静地记录村庄岁月的变迁,也记录着潭门的发展历史。H

猜你喜欢
门人海港渡口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汉江渡口——两代艄公的“价值观”
2019“中华诗词—秦皇岛海港金秋笔会”启事
2019“中华诗词—秦皇岛海港金秋笔会”启事
在渡口
渡口
2019“中华诗词——秦皇岛海港金秋笔会”启事
借衣访恩师
李鸿章借衣访恩师
借衣访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