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生活圈”:缩短的只是生活距离?

2018-11-17 03:48王薇
西部大开发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活圈步行居民

文 / 本刊记者 王薇

买房子有人看中的是环境、有人看中的是开发商品牌、有人看中的是户型……但无论为何心动,最终住进去,落到生活上还是离不开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楼盘配套是否齐全,直接影响到你的生活质量。从以往的上街购物,到习惯了去繁华的市中心品选,再到渴望能就近解决生活所需,无一不说明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生活的便利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15分钟生活圈”是新都市白领对生活品质的重新定义。试想一下,当你经历了一天的辛劳工作,回家顺手就能去大超市买到新鲜的蔬菜;当有朋友、同学来小憩的时候,家门口就有温馨的餐厅、咖啡厅、KTV;当周六周日想去放松休闲一下,15分钟之内就有公园美景;当你有消费需求,出门就有琳琅满目的大商场……

15分钟,解决“开门七件事”

普通人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4-5公里,15分钟,一般可以步行移动1公里的距离,活动的范围是大约3-5平方公里,因此,15分钟生活圈被当做是实现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

所谓“15分钟生活圈”,是指一个15分钟步行可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社区生活圈网络,可以服务常住人口约 5万-10万人,生活圈中配备居民生活所需的文教、医疗、体育、商业等基本服务功能、就业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另外,生活圈内设置社区中心,作为生活圈内的综合服务和公共活动中心。以500米步行范围为基准,配置满足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基本需求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构建无障碍、人性化的步行系统,串联居住区、公交站点、服务网点以及就业网点,形成安全、舒适的慢行环境。

一言以蔽之,理想的生活圈,是在步行可接受的范围内,解决一个人日常所需的所有服务,吃喝玩乐都在生活圈里搞定,而15分钟步行可达则成为基本衡量标准。

具体来讲,在社区增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活动室,解决社区养老问题;鼓励通过小区开放,实现内部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等资源被更多市民共享;完善幼儿托管服务;15分钟以内要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健身馆等等。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涉及居住、就业、出行、服务、休闲五大方面,鼓励在社区内设置类型多样化的就业空间,优先考虑老人和幼儿等弱势群体的设施需求,倡导居民以步行和公交为主要出行方式。

当然,对于一个人口密度大、寸土寸金的特大城市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并非易事,但在诸多城市规划中,规划者都期许可以通过城市更新和资源共享,逐步实现15分钟生活圈的目标。

西安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调查:既要“小而全” 更要“高大上”

“15分钟生活圈”自提出以来,西安在不同阶段均有实践,从“15分钟健身圈”,到“15分钟医疗服务圈”,再到“15分钟生活圈”,诸多文件落地,大量设想走向具体和细节化,成为“15分钟生活圈”的雏形。

关于出行 无 车可坐 V S 车少人多

早高峰的拥挤堵塞与晚高峰的无车可坐,困扰着诸多小区居民。“出行”是“15分钟生活圈”建设必须首要考虑的因素。

家住昆明路西三环的王女士每天上班通勤近一小时,但每天需要花20分钟时间乘坐公交车去地铁站。“自西咸新区规划重点建设之后,对绿色出行有了更多投入,从去年12月开始,从X101路,陆陆续续有了X3路,经过各方协调,小区门口现有三四条线路通往最近的地铁站点。困扰小区居民的出行问题在各方通力合作的前提下得到了合理调配。”

但许多新社区常因远离城区,设施难以跟上。家住灞桥区浐河东路某小区的张女士道:“刚入住时,门口的公交通勤车承载力还可以,只是随着小区入住率越来越高,住户也随之大幅增加,出行时还会有些许的拥挤,特别是在下雨、下雪天。”

关于服务 就近看病入学 V S 质量看病入学

小病小伤的就近治疗,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成型的必要保障。虽然多数小区都配备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面对就近看病就医,很多居民依然有所忌惮。

西安市民郑先生说,女儿感冒,在小区诊所看了几次,但“动不动就用抗生素,现在看病不输水都好不了。”最后,女儿的病还是在市里的大医院看好了。“我们不要数量,要的是实打实质量上过关的服务。”

与郑先生有同样顾虑的人并不在少数,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陕西省有超过一半的居民把“更好地看病就医”作为最大愿望。由此可见,提升社区医院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推进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才是社区居民最为关注的。

无独有偶,所在小区配备幼儿园,小区附近配备小学早已屡见不鲜。但是否有教育设施依然不是家长们最为看重的,教育质量的好坏与费用高低才是家长们衡量社区教育水平的重要杠杆。

关于休闲 设 施健全 VS 价格公道

调查发现,多数社区配有较为多样的运动场地与儿童娱乐场所,给社区居民运动休闲提供便利。除此之外,很多社区附近还配备大型商场,商场内母婴用品、儿童游乐设施等一应俱全。

除了社区内部的活动,很多居民常在茶余饭后去离家不远的公园散步或跑步。家住雁塔区芙蓉南路某小区的陈女士说:“我们附近有南湖公园,空气新鲜、风景秀丽,是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虽说小区内的运动场地规模都比较迷你,但也算设施齐全,是日常休闲锻炼的不二选择。”

提及在小区周边的日常就餐,张女士说道:“日常小餐馆与聚会餐厅数量与质量基本可以满足日常需求,虽不稀缺,却价格普遍偏高,实惠度大打折扣,因此很多时候会去距离小区较远的餐厅吃饭。”

同张女士一样生活忙碌的年轻人期待社区旁有平价实惠的餐厅,而上了年纪的居民群体渴望物美价廉且新鲜的蔬果市场。据调查,多数社区内部都配有蔬果超市,蔬果新鲜多样,但同样价格偏高。张女士说:“小区商业街内有部分小的门店,能解燃眉之急。但对于价格接受度较低的老年人来讲,还是会去较远的蔬果市场或是大型超市。”

西安南二环含光路环岛

15分钟社区生活圈 真方便还是假噱头?

相信多数社区居民在听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时,都是充满企盼的。但如此便民的规划理念,在各大城市依然鲜有人知。

宣传缺失

宣传不到位,使得其在居民中的反响并不大。即便是在上海,多数社区也没有看到关于“15分钟生活圈”的宣传标语或广告。“这个东西说来可空,你要不宣传,不做出点具体成绩,咋能让大家知道它咋样?”市民刘先生说。一个新兴概念如果没有走到居民中去,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群众基础,推行起来自然是难上加难。

难以复制

听起来很美好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有城市规划专家认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遇冷”,实际上有着多方面因素。郑州市某社区主任说,当初接到这项工作时压力很大,“没概念,没有可复制的案例。”很多社区单纯当做“任务”来完成,效果并不理想。

质量忧虑

对于社区居民来说,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有多么高大上,并不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因为在居民心中,质量过硬的生活配套,能带来真正的便捷,才是最重要的。

多数居民疑虑,什么都有,是否意味着什么都不专业?有居民道:“一个私人门诊也可以叫医疗配套,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是不是也算是养老配套,至于孩子上学,即便每个社区都有就近的学校,但家长谁不想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呢?”

社区应该完善看病、上学、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但居民们要的并不是15分钟能见到医生、到学校等,最看重的还是质量,质量不好,哪怕远,也要去更好的地方。

优化公共空间布局 营造缤纷“螺蛳壳”

早在2017年,陕西省就曾规划未来将在城市大型社区支持建设30个800平方米以上集社区菜市场、便利店、快餐店、配送站、再生资源回收点,以及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大众化服务网点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农村重点镇支持建设20个500平方米以上集零售、餐饮、文化、生活、配送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乡镇商贸中心。在城乡2万-5万人的移民搬迁新型社区支持建设100个1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社区蔬菜副食便民示范店”,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服务圈。

当15分钟生活圈的设想来到居民面前时,很多人表示难以想象,毕竟,我们现在生活的活动范围,通常都要超出步行15分钟的范围。孩子上学,即便是户籍对口学校,也难免需要车接车送;老人去社区医院看病,坐两站公交车实属正常。更别提公园、运动场、游乐场、大型菜场、大型超市,很多区域无法实现步行15分钟到达。要增加这些机构和设施,在密密匝匝的西安城区,常常令人望而却步。

尽管现阶段西安的“15分钟生活圈”还难以完全令社区居民满意,但它的确是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趋势,而且我们能在别国的社区建设中寻求借鉴,找到范本。

几年前,新加坡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生活圈,在他们的规划中,社区按照规模分为不同的层级,不同层级配备不同的功能。比如,在15万-30万人规模的新镇一级,要安排轨交站点;在2万-3万人规模的邻里层级,要有教育、医院等机构,有大型公园、文体设施等;在更小的社区,要能解决“开门七件事”,要有小型的绿地和活动场地。新加坡的方法是集约式的空间分配,一幢楼房里,可能一层是运动场、二层是警署、三层是社区卫生中心、四层是教育机构。这种方式无疑优化了城市布局,在逼仄的城市空间中打造了缤纷精彩的“螺蛳壳空间”。

如果从这样的思路出发,不仅新加坡,哪怕上海、北京,甚至西安,同样可以在“螺蛳壳”里打造多元的社区生活。在城市规划专业人士看来,建筑物的转角、小区绿化多余的场地、城市拆违后剩下的空地,都可以被利用来放置公共设施。

混合居住 让都市更和谐融洽

《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编制的负责人之一杨晰峰曾介绍说,“未来的社区生活圈中,希望既有年轻人,又有老人小孩;希望有常驻的居民,也有短期居住的人;既有高收入人群,也有低收入人群;既有中国人,也有外籍人士。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设想,不仅仅指物理空间上的融合,还提倡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的融合,其中,让不同的人群居住在一起,被放在重要位置。多样的休闲活动场所,可以增加居民交流的机会,可以放松人的身心,可以让一座城市变得亲切。”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城市中就曾出现过一种社区里的就业形式——街道工厂:工人来自社区,大家就近就业,下班走几分钟就回家了。后来,由于作坊式的街道工厂存在污染及效率不高的问题,逐渐被淘汰。新的时代,制造业不可能再回到社区,但一些创意类的产业、服务业,是可以重回社区的。比如服装定制、餐饮业、娱乐业,都可以成为社区中吸纳就业的行业,当居住社区中混入更多的商务功能,就业岗位自然就会增加。“当然,居职融合是一个理想状态,我们希望接近这个状态,希望有一部分人上班能够近一点。”杨晰峰说。

社区,是城市的一个小单元,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改变,都需要从社区开始。一个包含人、文、地、业、景的综合性社区的发展,既有产业还有文化的凸显,为社区百姓生活的提升将起到很大推动作用。而“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营造,在本质意义上,也是一个居民意识、公民意识培育的过程。因此,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提出,就是为了激活社区“细胞”,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猜你喜欢
生活圈步行居民
魔方小区
城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案研究
石器时代的居民
广州市黄埔区公共服务设施评估
生活圈视角下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天山游牧圈与绿洲圈融合的分析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