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践行精准扶贫凝心聚力推进全面小康
——山阳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18-11-17 03:48
西部大开发 2018年10期
关键词:贫困村攻坚发展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今年以来,山阳县把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相结合,对标“577”脱贫标准、找差距、补短板,守住底线保打赢,精准施策保质量,按照“春季攻势、夏季行动、秋季冲刺、冬季决战”的推进安排,脱贫攻坚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已建成的高坝店镇高坝街安置点

创新扶贫模式 激发协作活力

面对水源涵养地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双重责任,山阳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共赢之路,依托生态、生物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实行长、中、短线产业结合,创新推行“三带三创”产业扶贫模式,重点发展药、菌、果、畜四大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中蜂、光伏、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电商产业。

“三带三创”产业扶贫模式,就是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三大带动,突出金融扶贫、包抓帮扶、产品销售三大创新,采取“党政(银行、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贫困户”的模式,形成“党政组织出政策、银行贷款投产业、支部引领抓落实、企业带动闯市场、农户参与建基地”的产业发展合力。实行三大带动,就是以市场强势主体带弱势群体、能人带弱势人群,通过企业就业带、入股分红带、“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订单生产带和零散收购带等方式,真正结实贫困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之间的利益链条。实行三大创新,就是针对金融扶贫、包抓帮扶、产品销售三大关乎脱贫产业稳定发展的难题,系统谋划落实的对策措施,促进脱贫产业发展。

锁定脱贫目标 精准攻坚路径

首先,完善工作思路。他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精准扶贫的新部署新要求,进一步厘清和完善了脱贫攻坚思路。即: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脱贫标准,推动脱贫攻坚与“四化”同步、生态保护相结合,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在具体推进中,他们聚焦“八个一批”“六个精准”,扎实推进“两业”培育、“两房”“两设施”建设、内生动力激发、保障性政策落实、问题整改,聚集合力,奋力冲刺,攻坚拔寨,确保真脱贫、脱真贫。

其次,明确目标任务。根据县情实际,他们及时制定了《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规划》,按照三年行动指导意见,细化年度脱贫任务,明确时限要求,扎实攻坚行动。具体目标是: 2018年实现4.27万人脱贫、57个贫困村退出;2019年实现3.95万人脱贫、62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县如期摘帽;2020年巩固贫困人口脱贫成果,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

第三,夯实攻坚责任。山阳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其他所有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脱贫攻坚实施规划》《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规划》,以及山阳县脱贫攻坚产业扶持、教育扶贫、易地搬迁、生态补偿、社保兜底等7个配套文件,使脱贫攻坚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全面落实了县级领导包抓镇办、分管行业、包抓贫困村和镇办主体主抓等五方责任,151个中央、省市县单位包抓所有贫困村,689名精干力量组成驻村工作队分别进驻129个贫困村和109个非贫困村开展工作,6575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239名“第一书记”坚持吃住在村、真帮实扶,对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实现了全覆盖。

扭住工作重点 落实全面增收

第一,突出特色抓产业。一是突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产业。实行长、中、短线产业结合,按照“长抓药果短抓菌,集中规模抓畜禽,因地制宜发展光伏、旅游等产业”的思路,以规模化发展、整流域推进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中药材、林果、畜禽、食用菌“四大全产业链”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中蜂、光伏、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电商产业,确保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二是突出依托资源、依靠科技发展产业。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引进忤强、闵向阳等一批食用菌、天麻产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在高寒山区大力发展天麻产业,既增加了群众收入,也有效利用了林地抚育间伐枝梢废料。三是突出绿色循环、全产业链发展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全产业链谋划、系统化招商,推动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把中蜂养殖产业与栽植蜜源树种相结合,在中蜂养殖村,组织群众在房前屋后栽植乡土果树,发展油菜等经济作物和牡丹、连翘等中药材产业;把畜禽养殖粪料、食用菌弃料再利用与有机肥加工相结合,购置关中苹果木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了原料供应与废料处理循环利用。突出农产品销售发展产业。把农产品销售问题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依托“公益中国”、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等平台,切实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他们又着手谋划建设西北中药材交易中心、西北食用菌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进一步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第二,“三变”改革抓产业。坚持以发展集体经济为目标,力推“三变”改革,以“三变”改革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奠定乡村振兴基础。他们立足县情实际,先行试点、大胆探索,总结形成了摸清家底、选准产业、引进企业、农民入股、商定股比、签订合同“六步工作法”,探索形成了城市带动、资源资产、乡村旅游等10种发展模式,在有条件的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19个,优先发展光伏扶贫,启动实施“三变”改革试点村和集体经济示范村建设100个,91个村已颁发集体经济组织证书,6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2.42万户8.93万人嵌入利益链条,参与收益分红。同时,大力实施“党支部+集体经济+‘三变’改革+贫困户”党建领航精准脱贫模式,抓早动快、提前谋划,圆满完成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持续强化“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训管理,不断加强农村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建设,为加快“三变”改革、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山阳高坝金山农光互补产业园

山阳漫川伊拉兔养殖厂

第三,拓宽渠道抓就业。一是打造山阳建筑品牌促就业。县上研究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意见》,及时动员两家企业将注册地转回山阳,目前全县共有二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6家,并组织开展建筑技能培训,年转移就业2万余人,持续打响了山阳建筑劳务品牌。二是狠抓社区工厂、扶贫车间促就业。大力发展移民搬迁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建成服装加工、肠衣护套加工厂78个,吸纳5300余名留守妇女、老年人就地就近就业。三是提升组织化程度促就业。探索成立镇村劳务公司,加强与南京六合区开展劳务协作,扎实开展“春风行动”,将就业创业培训与产业发展结合、与市场接轨、与劳动力意愿衔接,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等模式,完成就业技能培训12期2690人、创业培训8期420人,通过培训将贫困劳动力零散就业转化为有组织的稳定就业。四是持续推进高新区建设促就业。抢抓县域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机遇,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出台加快山阳县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增强高新区吸附就业和带动产业发展能力。

强化对标意识 突出精准质量

陕西诚惠生态农业食用菌基地一角

第一,紧扣标准,确保教育医疗住房有保障,优先保障教育需求。持续巩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省级教育强县创建成果,兑现各类贫困学生资助资金1.62亿元,开展实用技术培训670余场1.1万人次,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有效保障医疗需求,23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已完成201个,剩余任务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县农合疗参合率100%,贫困群众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实行医疗救助多重保障,救助因病因残贫困群众1.46万人。围绕住房安全需求,加快易地搬迁步伐,全县56个安置点50个达到入住条件、6个正在完善配套设施,13094户搬迁对象已入住或交钥匙8364户,今年剩余746户拟脱贫户10月底前全部交钥匙,2019年3984户拟脱贫户年底前交钥匙;全县5994户危房改造任务去年完成2100户,今年3514户已完工,2019年380户完工254户,剩余的10月底完成。同时,建设兜底保障院5个,集中供养农村五保边缘特殊困难群众450户620人。

第二,突出补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129个村国开行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44个,今年拟退出的63个村通村水泥路、安全饮水、电力入户已达标认定;整合涉农资金,实施83个非贫困村安全饮水、通村道路建设。加大深度贫困攻坚力度,加强驻村帮扶力量和资金投入,落实深度贫困村“六个一”措施,为每个深度贫困村增加100-200万扶贫资金、50万中央彩票公益金,新建扶贫项目95个;对裙子沟等深度贫困地区实施整组搬迁,降低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狠抓农村环境整治,扎实开展“五改三清三建”,实施民居环境改造1.67万户,增强了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第三,强化监督,全面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扎实推进生态扶贫,设立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1604个,开发县乡养护道工88个,计划年度兑现公益林效益补偿2230万元、 退耕还林资金2755万元,目前已兑现60%以上。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完善政府救助、社会救助和保险救助“三位一体”救助机制,发放各类救助资金6700万元,兜底保障贫困群众2.55万人次。特别是针对五保户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他们通过多种方式,确保收入达标;通过对4处机构改革后镇办空置的办公楼进行改造,建设特殊人群民政兜底保障供养院,在保障1人户、2人户住房安全的同时,对特殊人群进行集中供养,确保他们生活、住房有保障。

注重精神文化脱贫 凝聚群众内生动力

第一,注重引导,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群众自主脱贫内生动力,强化教育、文明、典型、政策“四个引导”,创新开展“党员+农民”融合教育和“三讲三评三创”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向李长庆同志学习活动,开办运营“爱心超市”239个,实现精神和物质“双脱贫”。扎实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年”活动,实行镇办和“八办六组”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县电视台公开承诺,开展逐村逐组逐户逐人研判,确保扶贫脱贫工作全面、严实、精准。运用“三项机制”提拔和奖惩了一批干部,树立了以脱贫攻坚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

第二,凝聚合力,打好脱贫攻坚总体战。建立“八办六组”联席会议制度,协同抓推进、促攻坚。整合“四支队伍”力量,制定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实施意见》,对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进行充实调整;建立“四支队伍”周例会制度,统筹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发挥宁商协作和“3+X”帮扶体系作用,与南京六合区协作,落地建设扶贫项目17个;与西北政法大学合作,提供电商技术帮扶,为山阳县培训电商人才200余人;与西安交大一附院合作,开展技术帮扶,为山阳县培训医技人员1200余人次。争取恒大集团投资7000万元,实行“交钥匙”工程,援建城区4所园校。

尽管离全面小康还有一定差距,水源涵养地保护和脱贫攻坚双重责任仍旧艰巨,山阳县将不忘初心,始终坚持走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共赢之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猜你喜欢
贫困村攻坚发展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区域发展篇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