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时代浦东发展的价值追求

2018-11-18 14:09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12期
关键词:胆识浦东勇气

● 姜 朋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2]这番话是对上海的深切寄语,自然也包括浦东。作为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标杆,浦东要思考如何提振精神、勇于担当,不断推进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

一、勇气、胆识、锐气:贯穿浦东开发开放的伟大实践

1990年4月18日,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邓小平指出,“深圳面对的是香港,珠海面对的是澳门,厦门面对的是台湾”,而“浦东是面向世界的”。这表明浦东开发开放从一开始就肩负“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重任。但1990年的浦东还是一个远郊农村为主的地区,与浦西的差距非常明显。当时的浦东发展条件导致了浦东开发开放中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既有整个中国发展中的普遍性,也因与其他地区不同而具有特殊性,独特的实践要求浦东的改革开放是以开发为前提的,以开发逼改革,以开发促开放。因而,浦东开发开放从一开始就需要大胆改革、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投入到改革开放中去。开发初期,浦东就开始打破地域局限,面向全国招聘,浦东“800壮士”就是对当年首批来浦东创业的800名公务员的共同称谓。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人士的创业激情与浦东人民固有的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快速相融,逐渐汇聚形成一往无前的勇气,使其一直为浦东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就当时的国际环境而言,国际上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否会改变存在诸多怀疑,开发开放浦东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因此,浦东开发开放的核心要义就是开放,不断以更大的开放集聚世界经济的精华、提升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不断以改革的深化营造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营商环境、塑造更能体现国际大都市服务辐射能力的综合功能。创业阶段的浦东特别需要“克难攻坚的胆识”,才能在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找到真正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出路。“如果说80年代的深圳改革开放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战略中的‘破冰之旅’,那么90年代的浦东开发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攻坚之役’。”[3]浦东从第一个向世界银行贷款搞土地批租,到第一个利用外资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第一个成立证券公司,到中国原油期货正式挂牌交易;从第一张“负面清单”,到开出全国首张环境保护税税票……28年来浦东开发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在改革开放中,浦东人民攻坚克难的胆识。

1990年的浦东开发开放,正当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到了一个关键性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新阶段,特别是当时在发展中还存在“姓资姓社”这类敏感性问题困扰。关键时期急需找到新的突破口,需要一个带动力强、腹地广阔、对国内外可产生巨大带动效应的城市或地区进行更大程度的先行开放试验,以此来促进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为此,需要浦东人民有“先行一步的锐气”,打破各种思想负担和发展障碍,从而不断把改革深入引领下去。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中国同国际连接的“窗口”,也需要把浦东建设成为国际化的、现代化的大都市新区。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浦东设立;2018年,为更好完成中央和市委赋予浦东的使命任务,浦东提出深入推进实施高水平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素质队伍战略。“四高”战略,是浦东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当好标杆、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可以看出,在承载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上,浦东始终坚持先行一步。正是这先行一步的锐气,28年来不断推进了浦东创新发展,推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推进了中国走向世界,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二、勇气、胆识、锐气:浦东实践的价值意蕴

用“一往无前的勇气、克难攻坚的胆识和先行一步的锐气”来概括浦东开发开放的实践,可以说非常准确。“一往无前的勇气”是浦东实践的本质所在,“一往无前”强调态度和责任,侧重于思想认识;“克难攻坚的胆识”是浦东实践的价值取向,“克难攻坚”强调能力和本领,侧重于工作推进的过程;“先行一步的锐气”是浦东实践的价值目标,“先行一步”强调目标和定位,侧重于结果导向。这三句话包含从思想认识到实践落实再到结果导向的全过程,内含严密的逻辑关系。

(一)“一往无前的勇气”是浦东实践的精神所在。“一往无前”指浦东作为首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前所未有,没有现成的经验、路径可以借鉴,需要不怕困难,奋勇向前。“勇气”是指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要有决战决策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想好了、想定了就要决断,不然就可能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甚至可能付出更大代价。”[4]1990年的浦东开发是建立在“烂泥地”和成片的农田基础之上的。从1990年4月到1995年上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的正式启动并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同时也是组织、思想、政策、法规和规划等多方面的基础启动阶段。1995年7月1日,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赵启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4周年大会上,总结了“争创一流的意识,建功立业的抱负,忘我工作的境界,廉洁自律的情操,海纳百川的胸襟”五句话,作为浦东创业精神,激励全体浦东党员干部。2005年前后,除浦东外,多地向中央申报综合配套试点,结果是浦东成为首家。除了有多年来的开发开放优势,浦东提出“三不”原则(不要政策,不要项目,不要资金)中体现的一往无前的勇气,是浦东得以获批的重要原因。一往无前的勇气已经成为浦东人民恒久不变的品质,是浦东实践的本质所在。

“一往无前的勇气”关键落实在一个“敢”字。要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破难题,敢担风险。经过28年的开发开放,浦东的改革和全国一样,逐步进入深水区,新时代的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要敢于创新。一是要有敢于创新的态度和决心,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二是要坚持创新与法治相结合,有创新必有风险,要在法治的框架上推进创新。三是敢于多种创新。既可以是单点突进式的微小创新,例如新区市民中心办事窗口开展的“OK&Quick”承诺;也可以是系统集成式的创新,浦东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由过去的“生产力发展推动型”转换到“上层建筑改革引导型”,实行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目标的改革,例如教改、医改等面上的整体推进;还可能是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

(二)“克难攻坚的胆识”是浦东实践的价值取向。“克难攻坚”指的是没有任何一项任务是可以轻轻松松完成的。人生四识包括常识、知识、见识和胆识。前三者都是为胆识所作的准备,“胆识”是唯一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创造执行力的过程。胆识包含着担当、智慧和韧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5]必须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6]的担当。智慧就是大干苦干的同时不蛮干会巧干,面对难题能主动想办法找措施,而不是束手无措,一筹莫展。韧性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保持毅力耐力,不怕麻烦,坚持反复抓好。进博会期间,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又再次强调,上海要担最重的担子,要啃最难啃的骨头。浦东更要找准自身定位,以更大的责任担当、更好的精神状态,为上海乃至全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克难攻坚的胆识”必须突出一个“融”字。克难攻坚要坚持三个“融为一体”。一是克难攻坚与开放包容融为一体。克难攻坚,人才是关键。浦东目前已成为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等人类文明成果的汇聚之地。开放包容的历史文化形成正与浦东开发开放实践相结合,在创业阶段要“海纳百川”,在新时代要坚持倡导和优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治生态,使人才真正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二是开放与创新融为一体。“一方面,要以开放引领创新,在开放中推进创新。另一方面,要以创新推动更大的开放。”要加强协同配合、改革联动,促进自贸试验区同科创中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全市改革的联动,推动开放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的融合发展,形成改革创新的集成效应。“要在提升‘融’的水平上下功夫,准确把握‘融’的着力点,以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融’的现实检验。”[7]三是浦东发展战略与全国战略融为一体。28年的飞速发展,浦东不忘初心,即“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浦东开发开放17年后,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对上海战略定位有过一段精辟的诠释:“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要更加坚定地在国家战略下思考行动。上海的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上海的发展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8]多年来,浦东把很多创新试点举措,力争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而不是在小范围内经营“苗圃”或造一个“盆景”孤芳自赏。浦东始终把握大势,把准定位,以国家战略为己任,这是浦东的战略定位,也体现出浦东实践的价值取向。

(三)“先行一步的锐气”是浦东实践的价值目标。“先行一步”指浦东自开发之初就始终立足于国际一流的标准。“锐气”是指旺盛的气势,追求卓越、舍我其谁的气概。1991年,邓小平就说过:“浦东开发是晚了,这是件坏事,但是也是好事,你们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步可以高一点。”[9]2016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提出,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2018年11月6日,他在听取洋山港码头建设和运营情况时指出,我们要有勇创世界一流的志气和勇气,要做就做最好的,努力创造更多世界第一。未来风华正茂的浦东还要承担更多的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始终要把“先行一步”作为我们的追求目标。

“先行一步的锐气”关键在于追求一个“高”字。一方面“高”指浦东高定位、高格局。浦东不仅要做成“最高版本”,而且要做优“最高版本”;浦东不要形式作为而要实际作为,坚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另一方面“高”指打造浦东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政治上高标准、能力上高要求。为了锤炼高素质,要正确处理第一和一流的关系。第一不等于一流,一流是以最高的标准,第一是相对排序。[10]

三、勇气、胆识、锐气:新时代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价值追求

在新时代,要让“一往无前的勇气、克难攻坚的胆识和先行一步的锐气”成为浦东人民的价值追求,在全区蔚然成风、蔚为大观,并变化为实践的动力。

(一)要大力宣传、培育和养护这种价值追求。“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通过大力宣传,使全区550万干部群众对价值追求不仅有强烈的情感认同,更有深厚的价值认同,才能转化为新时代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强大物质力量。要加强宣传教育,制定长远规划,长期关注,长期宣传,不断完善,让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要在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实践中践行这一价值追求。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经济转型面临两大突出问题,现代金融的发展和产业科技创新。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力求取得突破。“五个中心”几乎都与浦东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使得浦东再次走到中国改革发展的最前沿。浦东要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在服务业开放上争取先行先试,提升金融市场配置全球资源的功能;要打造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努力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为此,“浦东要保持创业初期那种精神状态,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坚决将改革进行到底。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反对一切形式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和畏首畏尾,破除一切‘本本’的思想禁锢和‘框框’的行为束缚。”[11]

猜你喜欢
胆识浦东勇气
寻找勇气
浦东从先行者到引领区
清儒孙奇逢思想三论
浦东开放,三十年激荡中国活力
勇气
30年 浦东实现了“五大跨越”
浦东开发开放
艺术家胆识浅论
创新精神中的“勇气、胆识、锐气”
中职教育适当引入惩戒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