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化产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成效及问题研究

2018-11-19 07:54张定新魏修军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山东互联网+

张定新 魏修军

互联网+”是通过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山东文化产业“互联网+”融合加快,发展迅速,日益成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提质的重要支撑,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并着力加以解决。

一、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呈现的四大成效

2016年,山东出台《山东省“互联网+文化产业”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展开的关键阶段,各市对文化产业和互联网宽领域多角度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有了更为深刻认识,推出各类政策措施、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产业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成为改造和重构文化产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的新力量,成为文化产业并购和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文化+互联网蕴含的“1+1>2”效果初步显现。

(一)从规模到效益,文化产业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迅速,新业态释放旺盛活力。在山东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2017年,最能体现“互联网+”形态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两个行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4.2亿元和378.8亿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5.4%和20.7%,高出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年均增速26.1个和11.4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分别为9.0亿元和74.8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4.9%和30.0%,高出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年均利润增速14.4个和21.5个百分点;利润率分别达到16.5%和19.7%,高出全省规上文化企业10.2个和13.4个百分点。综合分析,搭乘互联网快车,以“互联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化新业态在文化产业中日益耀眼,展现出旺盛活力和巨大潜力。

(二)从线下到线上,服务网络立体化延伸,“文化企业+互联网”拓展生存和发展新空间。从全省范围看,互联网平台应用更加宽泛,功能作用日益强大,呈现出全方位、多领域、普惠性的发展态势,为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市场空间和无限商机。放眼互联网商务的广阔前景,部分文化企业先知先觉,主动对接互联网,改革企业传统生产和销售产品方式,充分开发运用O2O模式,积极探索新路径、开拓新市场,取得了不俗业绩。山东世纪开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借助网上服务平台,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形成以移动端、PC端、实体店为一体的全渠道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影像产品、定制类印刷包装等产品和服务,公司连续6年获得天猫“双11”个性定制类目冠军,网上照片冲印占据全国70%的市场份额,已经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印刷电商企业。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数字网络出版部,确立了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阅读为突破口的数字出版发展战略,成功将上千种畅销图书转换为移动终端阅读版本,导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移动网络阅读基地,对阅读基地存量资源以及出版、管理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2017年营业收入增长13.3%。

(三)从平台到内容,创造新的文化增量,“互联网+文化企业”衍生产业新业态。基于互联网平台基础,利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思维、技术和平台,众创文化产品,分享消费体验,衍生具有互联网标志的文化新内容,网络动漫、直播、手游、抖音等文化新业态层出不穷,新模式如雨后春笋加速呈现。2017年末,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多媒体、动漫游戏软件开发企业41个,实现营业收入76.7亿元,增长26.5%。济南何仙姑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为从事网络短视频制作的文化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推出的贝壳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200亿,粉丝量过亿,在国内MCN行业内稳居前三,并在2017年连续两个月蝉联播放量第一。利用“互联网+”,创建电商平台,整合文化市场闲散资源,对传统文化产业运营模式进行改造,推动企业发展上的创新和升级。淄博山东水火土公司利用B2B2C模式建设陶瓷行业的垂直电商平台——水火土网络商城,2017年底,商城上线入驻陶瓷企业店铺数量达到1600多家,超过京东商城700多家。

(四)从传统向新兴,文化传播转型升级进程加快,媒体融合巩固壮大。借助于互联网的有力支撑和强力渗透作用,文化传播方式产生重大变化,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转型升级和融合进程明显加快。加快推进“中央厨房”建设,促进报、台、网、微、端深度融合,实现了新闻产品的全媒体采集、全品类生成、全终端传播。积极打造全新新闻采编播发流程,大众报业集团选配骨干力量组成100人全媒体记者团,对各媒体报网端微采编力量实行统筹管理、打通使用;山东互联网传媒集团打造深度影响亿万级用户的媒体生态圈,以大众网为基础、以“山东手机报”和“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为平台、以全省17市地方频道建设为保障、以微博微信为延伸的互联网传播矩阵加快形成,大众报业集团报刊、网站、“两微一端”产品拥有用户数超过8000万,山东手机报用户达3700万,大众网综合传播力持续位居全国省级新闻网站前列。启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工程,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山东省新媒体大平台建设工程”,立足山东、全国一流、面向世界,建成后将实现新闻资讯传播及党端服务、大数据分析应用及舆情管理平台等六大平台功能,山东文化“走在前列”又迈出实质性步伐。

二、文化产业推进“互联网+”面临的三大问题

近年来,山东推进文化产业“互联网+”成就明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企业互联网思维仍需强化,开发利用尚存差距。消费决定生产,市场优胜劣汰。网上消费模式取代传统消费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战场和主动力是发展的必然。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及文化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文化服务业板块上,但从山东文化产业结构现状来看,文化企业互联网思维仍待强化。2017年,全省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在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的比重仅为7.4%。山东文化产业发展过于依赖文化制造业和传统行业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调研发现,大多数文化企业对互联网应用前景看好,但现实中大多数企业依然沿袭传统的生产、流通、分配模式,企业管理人员存在对推进文化产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认识浅显、开发不足的问题,认为进行了网上销售即为互联网文化企业,难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文化产业进行跨地域、跨行业及跨媒体经营。文化产品开发滞后,难以满足互联网新时期群众在更高层次上的精神生活追求。如何实现产业转型、产品升级,满足消费、占领市场,应对互联网时代前所未有的冲击,是当前传统文化产业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考量。

(二)互联网文化企业产业规模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做大做强上尤显不足。与苏浙粤等先进省市相比,山东“互联网+”类型文化企业既不大也不强。以广东为例,2017年仅游戏业一项,营业收入即达到1515亿元,是山东整个文化服务业的2.2倍,同时,类似于腾讯、百度等在全国具有深度影响力的互联网文化品牌欠缺,存量规模较小,增量后劲不足。从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看,互联网类型的新型文化企业整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较少,引领作用有限。2017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和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互联网类型的两个行业大类,法人单位数在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仅为2.1%和14.7%,营业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仅为0.6%和4.0%。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低,2107年,上述两个行业,在全部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所占比重分别为1.8%和5.3%;累计完成投资所占比重分别为1.4%和4.7%,分别增长-0.8%和1.3%,与全部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比,分别低了6.2个和4.1个百分点。

(三)人才不足成为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互联网类型的文化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互联网+”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做支撑。尽管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多举措加强各类文化人才培训,出台多项人才引进激励政策,但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文化企业人才储备不足、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威海市几乎所有受访企业都提到了人才缺乏的问题,中小微文化企业人才匮乏问题尤为突出。企业反映复合型文化人才短缺严重,导致一些有潜力的“互联网+”文化项目难以付诸实施;高层次“互联网+”技术人才培养、引进滞后,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浪潮集团认为,在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成为稀缺资源和争夺对象,骨干员工流失风险日益增加,对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济南日报集团反映新媒体人才较为缺乏,现有员工多为传统媒体转来或兼任,缺乏真正熟悉了解和擅长新媒体内容、视觉、技术开发和运营的人才;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感到现有的人才结构已不能够满足发展需求,急需互联网信息技术、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多举措加快文化产业互联网融合步伐

当前,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通过互联网发挥文化产业革新的乘数效应,全方位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目标的现实选择。因此,山东在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上应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采取更加强力举措。

(一)紧紧抓住“动能转换”这个核心,加快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改造提升。文化产业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点发展的“十强产业”,具有“互联网+”特质类型的文化企业作为产业新动能,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上理应体现更多的责任和担当。一是应把更多的大型传统文化企业纳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列入提升改造计划,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突破产业边界、重组产业要素,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借推进互联网融合发展良机,鼓励传统文化产业向智能穿戴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行业集中,扩大新兴产业比重、服务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向好向优改善。三是鼓励各地加强文化产业信息平台建设,拓增电商资源,为当地各类特色文化产品找市场、找技术、找合作、找机会,为山东传统文化企业大起来、强起来、走出去畅通渠道。

(二)紧紧扣住“招商引资”这个重点,培育壮大新兴互联网文化产业规模。“互联网+”是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更是未来抢占国内文化市场制高点和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主体力量。当前,在招商引资中,应紧紧围绕文化产业领域开放发展特点,强化高端、智慧型文化产业项目引进和培育。一是紧盯国内外先进做法,出台更具前瞻性、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有利政策,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引进更多创新型、终端型互联网文化产业项目。二是学习南方经验,设立、壮大文化产业“互联网+”类型专项引导基金,放宽审批条件,加大补助力度,引导传统文化企业向互联网转型,投资向互联网文化产业集中。三是围绕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强化职能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发展潜力大、转型发展快的互联网文化企业为重点,在企业和金融部门、社会资本之间牵线搭桥,解决企业发展上的资金困扰,助力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做大做强。

(三)紧紧扭住“招才引智”这个关键,强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才是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的关键。近年来,山东在人才引育留用等方面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为塑造人才、留住人才、聚集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下一步,在文化产业领域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紧盯省内外、国内外文化领域领军企业,建立顶尖文化产业人才智库,制定专项引进计划,招进高层次人才,引进高层次文化项目。二是优化人才发展使用环境,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以一流的发展环境吸引人才,以宏伟的目标鼓舞人才,以丰厚的待遇留住人才。三是开展多层次文化人才培训。高点定位、高效对接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规划,制定多层次、分阶段的人才培训计划,通过政府、院校、企业、社会联动多元的培养方式,培养造就山东文化产业领域内以国内外顶尖精英、领军人物、企业管理骨干、技术能手、非遗传承人为构成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产业腾飞、走在前列夯实发展基础。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山东互联网+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