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别有一番滋味在笔尖

2018-11-20 08:22涟达专栏
妇女之友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一番滋味厢房楼阁

涟达专栏

古韵犹存的村庄正在被贴着白瓷砖的大瓦房逐渐占据,古老的民居日益废弃凋零,村头新修的小庙油头粉面,光鲜亮丽,真正承载着古老历史文明和乡土记忆的老屋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那样正在日渐离我们远去了……

之前我曾经出版了一本书《触摸,寺庙》,里面本来有一些古民居的内容,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被“遗憾”地删掉了。现在,我把这部分内容整理出来,或许,他们没有寺庙那样雄伟,但,作为民居,别有一番滋味在笔尖……

泉之头古民居

在故城镇东北方向快到榆社县界的地方,有座不起眼的小村庄叫泉之头,村东頭有一眼清泉,其水清澈爽口,饮之微甜,从石壁上年代久远的石雕龙头口中奔流出来,终年不息,汇入村旁小河。相传这口泉水乃是八仙中的李铁拐所留,号称万泉之首,泉之头的名字因此而来。

这里原名马家庄,明代有陈姓族人的祖先迁居到此,历经数代繁衍发展,日渐兴盛,成为村中第一大姓。陈氏后代为官从商者不少,自清中期连续三代有在朝为官者。经商则多以典当行业为主,北到京城,南至广州都有陈氏家族的商号,可谓盛极一时,也自那时起,开始在村中大规模修建起了陈氏宅院。

因村子三面环山,受地形限制,分成多个院落,因地制宜沿着山脚下排布。也有种说法认为基于风水的因素,众多的宅院是按照八卦的方位进行修建的,并且都有着浓郁的自身特点,与晋东南其他地方的古民居差异很大。

从现存的院子看,也都是四合院布局,分为相连的多进院落,前部的厅堂多为单层,最后一进的正房则为宽大的两层楼阁。比如画面上这户老宅,前院多半已经荒废,但最后一进院里的楼阁尚且基本完好。这座楼南向而建,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一层有门廊,登楼木梯设在门廊右端,两层之间突出的梁头部位都雕刻成遒劲逼真的龙头。

老楼阁上的龙头装饰

村中还有类似的楼阁却不见这样的龙头装饰,住在这老宅中的大爷说,这是祖上悄悄搞的,外人不知道,要不可了不得了。

二层无门无回廊,全部为格扇窗。这座楼东西两旁连建有略矮的配楼,前边左右原有厢房,厢房与楼阁之间有拱门连接,又可通往东西跨院里。如今这所老宅只有部分残存,当初高门大户的宅邸,如今沦落成了大杂院,各种杂物堆塞其间,甚至气味刺鼻的马厩也设在院中。我坐下画画的位置身后就是马厩的围栏,一匹枣红马在里边不住地打着响鼻。

院里的大爷说他的子女都在城里,但他还是喜欢在乡下生活,住在祖上留下的老房子里,他舍不得这房子,也合不得马。但房子越来越破败,眼睁睁看着一点点塌坏,心疼得不得了,却又无能为力。

其实像这户仍有人居住使用的老宅子境况还算是好的,紧邻他东边的一户三进院老宅则荒废很久,现在是梁架糟朽,门窗不存,房倒屋塌,彻底走向毁灭了。

沿着村中水沟继续向西南信步寻访,又发现一处坐西朝东的老宅子,外墙已经无存了,现存前后两座院子,后院的两层五开间悬山顶楼阁与之前画过的基本一样。前院的正房坐南朝北,面阔三间悬山顶,屋顶覆盖灰瓦片,檐下出门廊,现在后墙已经倒塌,整体构架向右严重倾斜了,也许只需一场暴风雨,这一切就会化为瓦砾。倒是左右的厢房尚且完好,我赶紧把眼前的场景画下来,算是一种纪念吧。

破败的老宅院中,死一般的沉寂,只有一只不知从哪家跑来的大公鸡东张西望,似乎也在参观。当我的画接近尾声时,后院里的大叔扛着一根串了两个胶皮轮子的车轴走进来,往厢房墙边戳着的架子车上一安,推车干活去了。

古韵犹存的村庄正在被贴着白瓷砖的大瓦房逐渐占据,古老的民居日益废弃凋零,村头新修的小庙油头粉面,光鲜亮丽,真正承载着古老历史文明和乡土记忆的老屋却像风烛残年的老人那样正在日渐离我们远去了。每次看到这样的景象,我心中都感到特别压抑和沉重,每一次的发现和描绘都有可能是永远的告别。不知道在苍茫的大山深处,类似泉之头这样的古村落到底还有多少?

编辑/周六

猜你喜欢
一番滋味厢房楼阁
粉调幽然
绝 句
相见欢·庚子春词
紫檀木边嵌玉 石楼阁图挂屏
下午愈加忧郁(二首)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寿星(外一首)
有源有路,有滋有味
亭台楼阁知多少
“艺术家”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