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幸福

2018-11-21 11:08何蕊赵广忠
中国德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区班集体德育工作

何蕊?赵广忠

葛局长,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江北新区秉承着“幸福教育”的理念,德育工作也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开展的。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幸福教育”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葛飞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我认为我们秉承的“幸福教育”理念,正是符合人民对教育的期待、符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的。我们大力倡导“幸福教育”,是致力于朝着持续地、极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一目标迈进,致力于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满足学生、教师、校长等生命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激发,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专业成就大幅度提升,生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使所有的学校得到快速发展,学校文化更加优秀,学校品牌更有吸引力。

我们一直坚信,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幸福,让人变得更加心胸宽广。我们提出“幸福教育”,就是希望能够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幸福,培养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本质。

“幸福教育”的内涵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概括:温暖、开放、生长和诗意。温暖的教育,意味着教育绝不是枯燥的说教、机械的命令,而应以关注内心需求、激发内心情感、培育内心价值判断为主。开放的教育,是指在教育中我们不能局限于单一文化方向的选择和价值判断,而应该具有更加开放宽广的视野、民主包容的胸怀,尊重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生长的教育,意味着我们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育人途径的重要性,而是用整体的、综合的、发展的眼光来规划、把握和实施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们的德育,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重视各种育人途径的统一和协调。诗意的教育,则是指我们期望教育能够带有一定的诗意,能让学生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我们常说“诗和远方”,不能让学生仅仅把“诗和远方”寄托在考上某个好学校,就说那是远方了。其实在我看来,“诗和远方”更多的是心灵层面的意义。

“幸福教育”的理念要想真正落实到学校,融入学校各项工作,一线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江北新区采取了哪些方法和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工作的积极性?

葛飞翔:我区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打造了幸福教育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职业发展阶梯上升系统。从2013年起,我们就开始进行区德育工作带头人的评比工作,目前已评定两批区级德育工作带头人,今年马上就要评比第三批。同时,为了提高青年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区级德育优秀青年教师的评比。此外,市级德育工作带头人、德育优秀青年教师的评比也逐步开始推进。如此一来,我们区的相关评比工作打通了德育工作者的职业发展上升渠道,并保持与市级评比的对接。这对于我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非常有利。

二是专业素养逐级提升系统。我们设计了五级金字塔下的德育培训机制,实现了新区德育队伍全覆盖培训,不断促进“研—训—赛—评”的统整,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式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新区德育队伍专业素养的提升。这个“五级金字塔”由下至上依次是:塔基—针对职初班主任,每学期组织一次新晋班主任(从事班主任工作3年以内者)全员培训;二阶—针对青年班主任,组织开展班主任(35岁以下)基本功大赛,每学期开设一次校级及以上班会展示课,参加区级班级创意活动评比,并强调35岁以下的骨干班主任在德育研究中要树立问题导向的前瞻性意识,规定每个班主任至少申报一项区级及以上德育个人课题,或者参加一项区级及以上规划课题,鼓励班主任通过德育课题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相关德育研究;三阶——针对骨干班主任,通过区级“德研活动”“区德带”和“区德青”的评比,孵化一批区级骨干班主任,成立校级班主任工作室,发挥区级骨干班主任的校内辐射作用;四阶—针对德育名师,重点培养“市德育工作带头人”“市德育工作优秀青年教师”,组建区德育名师工作室,吸纳若干核心成员和青年学员,通过师徒结对、一师一示范、工作室研训、主题沙龙、交流学习等方式,发挥德育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成德育新秀的优质成长;塔尖—针对德育校长的领航班,重点培养专家型的学校德育管理领头人,由其牵头进行学校德育发展规划。

為了落实“幸福教育”,听说江北新区一直在坚持推进区域层面的德育研讨工作,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项工作的价值以及这方面的宝贵经验?

葛飞翔:我区模仿区域教研活动的基本模式,创造性地启动了区域德育研讨活动。我们还在南京市范围内率先开展跨区域联片德研活动,以此加大区域互动、交流、共生,获得了南京市教育局的认可和赞誉,今年的南京市德研活动启动仪式就将在我区开展。

开展德育研讨活动不是代替各学校自身的德育研究工作,而是要整合新区内各中小学德育研究的资源,打造德育研究的共享性智库,将德研活动融入各校已有的班会课研讨、班主任会议等活动之中,提升校本德育研究活动的品质。同时,通过德研活动,促进校际德育工作的互动、学习、交流、研讨,推动各学校德育研究内循环的良性运作、外循环的互通有无,最终打造一个促进交流、激荡生成、资源共享、常态运作的区域德育研究的平台,从而保障德育研究工作的良性循环。

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德研活动内在价值的三点理解:

第一,德研活动让班主任专业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正如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强调的,班主任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是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也就是说,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新区德育工作一直把“铺设班主任专业发展路径”视为重要使命。那么,何以促成“专业发展”?我以为,德研活动就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开展德育科学研究、班级管理经验分享、班会课展示与观摩、专业性主题研讨等目标聚焦、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活动。每次活动的举办,都为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提升创设了一次机遇,老师们也在每次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取得了进步。

第二,德研活动让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了更科学的引领。开展、参加德研活动不是为了某种功利追求,它一定是指向学生、服务学生、以生为本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德研活动本身也具有了“发展性”的内涵,这种发展性一定是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比如说,近两年来我们的区级德研活动一直尝试推动基于学生6大核心素养、18个要点的班级创意活动的开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激发各中小学充分发挥活动、实践等德育路径的作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第三,德研活动让区域德育协同发展有了更高效的机制。三年前我区启动了区级德研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近40场;一年半前,我区联手其他兄弟区域嘗试开展了多区联片德研活动,至今已组织了10多场;现在,在市教育局政策的引领下,在教科所的专业指导下,市级层面的德研活动将会常态化开展。这种高位谋划、专业支持、联片协作的机制,一定能进一步发挥德研活动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在这一机制下,一定能“生协作之合力、启教育之思考、发德育之主见、促专业之发展”。

我听说江北新区一直在推进一个名为“校园记录秀”的特色项目,这也是在“幸福教育”理念之下开发的项目吗?

葛飞翔:是的。“幸福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要依靠有效的渠道,“校园记录秀”正是这样一个抓手。通过这个项目,能够展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最好成绩或最高水平,同时通过活动过程使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获得愉悦的体验,从而引领和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基于兼具游戏性、挑战性、儿童化的创意活动的渗透,多元开展的纪录秀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发展和随性成长的愿望,促进游戏式和体验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有利于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及评价方法多元化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校园记录秀”活动的开展,我们能够较好地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全方位地统整、融合,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覆盖到每一个孩子,渗透到所有课程,为学生搭建培养兴趣、发挥特长、展现个性的舞台,实现一班一品、一生多长,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多元发展。我认为,这样的项目正是在真正意义上实践着“幸福教育”的理念。

学生幸不幸福,家庭生活很关键,“幸福教育”理念的落实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需要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您能否谈谈新区在家校共育方面的举措和经验?

葛飞翔:在家校共育方面,我区一直十分重视家长学校工作,这也是我区的一个重点工作。我们积极构建了符合本区特点的家庭教育工作模式,坚持做到“三个纳入”: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社会事业局的工作计划之中、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安排之中、纳入对各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之中,保障了家长学校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加强“四个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家长学校的管理:一是建立了由社会事业局领导、局关工委指导、校长具体负责的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家长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三是建立了一支由离退休老同志、优秀在职教师、家教专家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的、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体系;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了家长学校后勤保障体系。

在家长学校工作的不断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家长学校授课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为此,我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家长学校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精选队伍。我们以组建“讲师团”为突破口,建立了一支适应巡回教学需要的讲师团队伍,为全面整体推进家长学校工作、提高家长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二是注重培训。我们统筹制订了讲师团的培训计划,以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学习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新形势下的家庭教育特点等为重点,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并坚持做到培训合格才能上岗。三是资源共享。我们采取以事业局讲师团为单位,深入各中小学统一巡回授课的方式,既便于统一安排教学工作,又有利于对家长学校的工作检查指导,而且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区域内的优质资源共享,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我区还不断优化家长学校的办学形式。一是举办公益大讲堂活动。例如,2016年家长学校总校举办了一场题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由信大附小退休教师倪富敏主讲,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行为特点和成长特点出发,告诉家长要多了解孩子,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多赏识,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多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自我改变开始,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信心,陪伴孩子快乐成长。这样的活动能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学习,助力孩子成长,在家长中反响很热烈。二是举办现场授课活动。现场授课总是能够吸引家长们以及各学校德育教师们的广泛参与。三是进行网上交流。我们利用多种媒体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网、校园网站、校报、班报等媒介的作用,对家长学校工作,以及家庭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宣传推广。四是丰富授课形式。我们坚持每学期1~2次集中式授课,授课内容以省编《家长必读》教材为主,《家教周报》为辅。在集中式授课的基础上,分年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创建和丰富了“学生未入校,家长先培训”的年段培训模式,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普遍认可。还有研讨式授课,主要是对家长提出的家庭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研讨。而函授式授课,则是将相关家庭教育知识印发给家长自学,学校注意收集有关信息,定期疏理,答疑解惑。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江北新区的各项事业也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那么,新时代江北新区的德育工作有着怎样的设想和规划?

葛飞翔:江北新区德育工作的规划,可以用三个“5”概括。

第一个“5”是宏观层面的:我们要制定江北新区的德育发展5年规划。在“幸福教育”理念下,江北新区的德育工作将注入国家级新区的创新性元素,重新制定与新区教育“十三五”规划相匹配的德育发展5年规划,找准新区德育品牌定位,凝练新区德育特色,并扩大影响力。规划的重点任务有三个。一是培育具有市级影响力的德育骨干梯队:打造专家型德育管理队伍—定点培育一批具备整体性和前瞻性的德育研究意识、积极践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相关要求的德育管理者;孵化一批具有市级影响力的骨干班主任—重点是促进在班主任专业发展上有强烈追求、在班集体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有所建树的一线班主任团队建设;储备一批德育优秀青年班主任—通过“研—训—赛—评”的一体化培训模式,搭建青年班主任的专业发展阶梯。二是在5年内进行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大力促进校本德育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将通过顶层设计、实操演进、综合评估、榜样展示等方式,5年内完成新区各中小学基于学校文化体系的德育课程。三是以班集体建设为抓手,开展“发展性班集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融入班集体建设中。

第二个“5”是中观层面的:我们将推动各学校做好“德育5化”工作,即德育课程体系化、德育课堂规范化、德育活动主题化、德育评价过程化、班主任专业化。通过德育课程体系化顶层设计的构建,促进德育整体架构的校本化改造;通过规范德育课堂目标定位、流程范式、评价标准的研制和实验,促进德育学科渗透的有效落实;通过主题化德育活动体系建设,真正发挥和拓展活动育人的德育效能;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使学校的德育管理从流程优化到流程再造,构建智能化、一体化的智慧德育平台,实现德育评价过程化的有效转向;进一步发挥德育队伍“五级金字塔”的培养平台,形成新区创新型德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第三个“5”是微观层面的:我们要在新区班主任专业发展步入正轨的前提下,逐步将重心下移,重点开展“5班建设”,即班级文化营造、班干部培养、班会课开设、班级活动组织、班家合育机制构建,以此指导学校以更加专业的视角推进班集体建设。与此同时,我们将组织开展“最美班级—班级文化评比”“创意活动—班集体活动评比”“温度故事—情感教育故事征集”“智慧分享—班集体建设经验分享沙龙”“综合评比—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德育年会—班集体建设成果展示”等班集体建设活动,为班主任开展班集体建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实践借鉴和展示平台。

责任编辑︱秦 岩

猜你喜欢
新区班集体德育工作
国家级新区西部发展新引擎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人心齐,泰山移
中等职业学校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研究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温暖的班集体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水平 构建特色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