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内涵及建设路径

2018-11-21 09:40李健洪成文
大学教育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软实力吸引力影响力

李健 洪成文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指出,中国要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实现夯实全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根本目标。高等教育软实力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综合实力水平的关键要素。建设中国高等教育软实力的提出,符合我国宏观国家战略和微观现实需求。通过探析中国高等教育软实力的理论源头和内涵要素可知,高等教育软实力理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因而应从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等方面着手建设中国高等教育软实力,进一步发扬中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夯实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传播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软实力;高等教育软实力;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8)04-0016-05

收稿日期:2018-05-05

基金项目: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战略研究”(17JJD880004)。

作者简介:李健(1988-),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政策、全球能力构建与评估、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洪成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北京,100875。

一、建设中国“高等教育软实力”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指出,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保证,中国要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夯实全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建设中国“高等教育軟实力”这一命题提出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

从宏观战略布局来看,进入21世纪,在国际化环境下,高等教育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逐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建设中国高等教育软实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我国高等教育软实力的构建有利于我们在“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布局中,发挥积极的媒介沟通作用,助力高等教育强国梦的实现。

从微观现实需求来看,建设中国高等教育软实力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具体而言,我国可以通过建设高等教育的软实力,吸引大量优秀外国留学生,提供世界级的优质高等教育服务,影响外国留学生的文化价值观。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实力以及影响力的凸显,我国高校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办学愈加频繁,建设中国高等教育软实力的诉求日显迫切。

二、建设中国高等教育软实力的理论 溯源和内涵要素

(一)“高等教育软实力”的理论溯源

国际政治理论、文化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作为构建高等教育软实力的理论溯源,对理解和阐释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内涵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国际政治理论来看,高等教育软实力诞生于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是高等教育内部权力分配与外部权力博弈的产物。高等教育软实力中的“软实力”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Joseph S.Nye)提出的国际关系领域的“软实力”[1]。从国际政治学理论视角来看,“软实力”是与“硬实力”相对应的二元论概念。“硬实力”在国际政治学中是指国家的军队、国防、经济和科技的实力。在当今国际政治环境中,“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对应性与二元性体现着国际政治关系中的零和博弈理念。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软实力可以被定义为“上升的力量”(Rising Power)/“修正主义力量”(Revisionist Power),即发生在全球背景下的历史转型和变迁中的权力本体[2]。

从文化理论来看,高等教育软实力是一种文化性实力符号,以群体性、独特性、实用性、交互性为特征。1961年,雷蒙·威廉(Raymond Williams)和汤姆森(E.P.Thompson)提出,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3]。“高等教育软实力”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符号,强调高等教育作为高深知识集体的整合性。“高等教育软实力”从组织文化视角来看,表达着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独特性知识体特征,区别于其他知识体的集合特征[4]。

从新制度主义理论来看,高等教育软实力是一个沟通性组织系统。高等教育软实力作为沟通外部制度权利与内部制度权利的过渡性实力,形成了具有交互性的内外传感机制。把高等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组织系统,高等教育软实力构建的本质是高等教育权利的内外组织制度的博弈,是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内部组织制度与高等教育权利的外部组织制度的此消彼长的博弈,这构建了高等教育软实力的组织常态[5]。从组织理论与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来看,“高等教育软实力”作为一种组织制度符号,具有开放性与沟通性的内在逻辑特点。“高等教育软实力”是高等教育开放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外部整体与内部组织结构的逻辑关系。

(二)“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内涵要素

高等教育软实力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定义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

“高等教育软实力”指的是高等教育机构或组织以文化性、价值性、制度性吸引力为核心,整合高等教育教学要素与资源形成的具有竞争性的影响力。从本质上来说,高等教育软实力是以吸引力为核心,以竞争力为载体,以影响力为结果的高等教育内部权力分配以及外部权力的博弈。

中国高等教育的软实力内涵源于教育的文化属性、人文精神和教育价值。教育作为文化的载体,整合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多维度元素,形成了具有综合性的教育精神和物质载体。高等教育软实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外显形式,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一种具有生命力、持久力、延续力的恒久内发性动力。高等教育软实力的组织运行和内在制度建设都是依据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内涵构建而成。另外,中国高等教育软实力是一种文化性张力和文化性吸引力,通过教育性文化感召力量,指引着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整体性浸染。

因此,高等教育软实力的构成主要包括三大要素:

一是吸引力。作为高等教育软实力核心理念的“吸引力”是整合文化性、价值性、制度性吸引力的关键载体。“吸引力”这个术语最早应用于管理心理学中,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内驱力量[6]。这种吸引力产生的力量一旦形成就会吸引人们不断地向目标奋进。在“高等教育软实力”构建的内涵中,文化性、价值性、制度性吸引力三者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且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建高等教育软实力。

二是竞争力。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与组织吸引力的载体,其本身具有对象性与比较性。竞争力在“高等教育软实力”中的定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比较性能力。从解释学角度来看,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作为一种相对性指标,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换言之,要测定竞争力需要确定一个测定目标与标准;要评价竞争力,需要确定一个比较竞争力的群体与对象。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是高等教育竞争对象在竞争中显示的能力与实力。高等教育软实力中的竞争力强调的是大学机构在综合性吸引力较量中所产生的对象性的综合优势与实力。

三是影响力。它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与组织吸引力的结果反映着高等教育的文化性、价值性、制度性的外在辐射力。从本质上来说,影响力涉及到了知识权威性以及社会组织构成等要素。作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影响力表达着关注与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等主要的六大要素[7]。从这个维度来看,高等教育软实力中的影响力应该作为一种非权力性的影响力,在高等教育机构与组织之间产生文化性、价值性、制度性的吸引力。

总体来讲,高等教育软实力内涵中的上述“三力”之间具有内生交互性和耦合性。吸引力通过整合文化、价值以及制度性吸引力,形成自身的竞争力,从而产生对象性的综合优势与实力。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夯实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逐渐形成具有生长性和持久性的影响力。高等教育软实力的竞争力是依托于吸引力,并通过文化性、價值性和制度性吸引力形成内生性的软实力力量。在积蓄持久的外显性竞争力的基础上,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影响力逐渐生成。总而言之,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具有非逆向性、整合性、交互性的内生耦合关联。

三、中国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建设路径

依据上述软实力构成的三大要素,中国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建设路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吸引力内核是指文化性吸引力、价值性吸引力以及制度性吸引力;竞争力外延是以吸引力为内核,关注于组织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以及课程国际化;影响力外显是通过吸引力内核与竞争力外延而产生的外显性影响力,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权威性、高等教育的满意度、高等教育声望以及高等教育专业性四个主要外显性指标(见图1)。总体来说,吸引力内核、竞争力外延、影响力外显三个层级之间密切关联,相互作用,构建了整体统一的高等教育软实力。

(一)大力发扬中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

1.清晰吸引力的内涵。首先,要厘清中国高等教育软实力的核心是吸引力。中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主要包括文化性吸引力、价值性吸引力以及制度性吸引力。文化、价值、制度三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与统一性。其次,要辨析文化、价值、制度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具体来说,文化是人类文明在历史进程中的集体无意识表达,价值是人类在历史文化中提炼出的被大部分群体接受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条与规则[8]。从人类文明发展来看,人类历史的价值具有普世性,人类所提取总结的价值是基于人类智慧与经验的凝练性的普世准则;制度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为了维持社会运行制定出的具有强制性与规则性的法规与准则[9]。文化、价值、制度三者之间存在内在传承性,是作为文化符号的历史继承与沉淀。再次,要总结我国高等教育软实力吸引力内涵的要素构成。我们不仅需要理解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吸引力内核的要素构成,也要理解大学是具有历史性与文化性的综合性符号载体。例如,大学著名学者、科学家、文学家等文化传承性精神符号,大学的校史文化符号等都是其独特表现形式。

2.发扬吸引力的传统和形式。具体来说,一是要理解发扬吸引力传统和形式的核心要点是将中国传统儒家治学文化和西方大学科学精神融汇贯通。二是要挖掘吸引力的多层面表现形式。吸引力内核的隐形符号主要包括大学无形的文化信仰与文化精神。文化性吸引力需要关注高等教育机构与组织内生性的文化传承特质。大学校训、大学校史、大学精神、大学气质等均以文化符号作为主要特征,大学的这种文化性吸引力可以是古代历史因素的集合也可以是现代大学文明精神的显现。

(二)重点夯实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1.厘清中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内涵。首先,要明确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高等教育软实力理论路径模型中,竞争力外延作为构建高等教育软实力的第二个层次,主要包括组织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其次,要理解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性优势。竞争力外延的根本是软实力的比较性优势。高等教育软实力理论路径模型中竞争力外延的核心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带来的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学生以及课程的国际化模式,其中高等教育机构与组织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组织、运行、宣传的国际化。再次,要提高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的国际化程度。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指教师队伍中外籍教师的比例以及中国教师访学或者国际化交流的人数和比例。学生群体的国际化主要是指外国留学生占总注册学生人数的比例以及本国留学生出国交流、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活动的人数和比例。最后,要加强大学课程的国际化水平。大学课程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大学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教学方式的国际化、教学途径的国际化以及教学评估的国际化等方面。

2.大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竞争力。首先,我国高校需要密切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和趋势,学习国际上具有权威影响力的大学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扬弃”的办学、治学理念,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国际化的理念和政策。其次,需要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和体系,为提高我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提供重要的评估参照和话语权。再次,要重点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组织、教师、学生、课程的国际化。其一,我们需要树立以“组织、教师、学生、课程”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力理念,将高等教育组织、教师、学生、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四位一体”要素结构。其二,我们需要建立具有动态性的高等教育的组织、教师、学生、课程“四位一体”国际化模式。换言之,应根据各个高校大学组织、教师、学生、课程的具体变化,调整其“高等教育软实力”的竞争力外延模型,逐渐形成具有差异性的大学国际化运行模式。其三,我们需要明晰高等教育的组织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说,作为竞争力外延的组织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课程国际化四者之间紧密相联系,共同构成高等教育软实力的竞争力外延。在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应强调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课程国际化作为整体构建竞争力外延的特点,注重其一致性与一体性。

猜你喜欢
软实力吸引力影响力
My Hobby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踪导练(三)4
你凭什么影响别人
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10位商界领袖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什么是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