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类专业品牌化建设思路、举措的案例与启示

2018-11-27 06:58邰杰
设计 2018年13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邰杰

摘要:基于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中期报告的成果精粹考察分析,对设计学类专业品牌化建设的案例、思路与举措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认为各品牌专业在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等6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绩,尤其在教学机制运行这—方面亦均扎实有效地以“工作室制”为核心引领,人才培养成效十分显著。

关键词:设计学类 品牌专业 工作室制 人才培养

引言

为对接国家的“双一流”建设,江苏省政府于2016年6月印发了《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方案》包括两个重点项目:一是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大学向高水平和世界一流迈进。对已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省财政自2017年起统筹新增教育经费,加大投入,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每年给予每校1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二是支持所有本科高校彰显特色优势、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基础,同时,持续实施2010年以来,江苏省政府先后启动实施的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特聘教授计划等四大专项,财政投入力度不减、滚动支持。尤其是2015年启动建设的“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已成为江苏本科教学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品牌,有效推动了江苏高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和示范效应。江苏高校的品牌专业建设不但推动了人才培养机制模式改革,引领了高校本专科专业建设,而且强化了大学的标杆意识和顶天立地意识。同时,品牌专业从战略和机制上把学校的发展与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适应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提升了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支撑和推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正在不断显现。同时,2017年10月22日的《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中期报告和考核相关工作的通知》(苏教高函[2017]37号)中也明确指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中期报告,须根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实施办法》要求,围绕《项目任务书》中确定的2015年~2017年主要目标任务,重点概述自项目启动以来的建设任务进展情况,在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等6个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等。笔者依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中期报告(含本科和高职高专),聚焦于设计学类专业的品牌化建设路径走向、品牌化建设案例,对本科高校品牌专业的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高职高专品牌专业的装饰艺术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陶瓷设计与工艺、服装设计共计6个设计专业的品牌化建设中期报告进行了整体考察分析,着重对其品牌化的建设思路与举措进行了如下的梳理与总结。

一、本科高校品牌专业

(一)产品设计专业

1.江南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五维系统能力指标驱动设计教育

案例:

该专业提出了“适应未来转型”為目标,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改革举措。在宏观层次首先从顶层确立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受尊重的、适应未来职业领域的新型设计师与设计领导者,以适应新经济、新社会的转型挑战。在中观层次以“适应未来转型”为导向,以“国际视野、设计思维、知识整合、集成创新、协作学习”为设计人才的五项关键能力要求,形成五个具体教学实施路径,定义出5项能力要求,并通过5个途径在微观层次加以整体实施:①以系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设计问题的复杂性与创新性重构专业培养方案;②以全球性的问题挑战与产业趋势为引领,推动研究型教学与有使命感的主动学习;③以整合创新班为试点,通过非传统专业构架实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④以“联合工作坊一英文课程一交换生”国际合作体系,构建活跃度高的国际化协作学习情景模式——通过结合“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D+C、GIDE等国际合作项目,依托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组织了中英“低碳设计”、中瑞wuzu多项国际联合工作坊;开设多门英文课程;新增多个联合培养项目;⑤建设“设计技术实验室一创业工坊-产业联合实验室”实践平台体系,强化创新氛围与平台支撑。

启示:

系统创新能力在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国际化师资团队、项目式课程教学体系与设计性实验室平台共同构筑了学生内在“知识树”的社会竞争力,而且个性化的联合工作坊可提前让学生进入设计的“实战”工作模拟状态。再如美国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建筑系的“工坊系统”所启动的“双导师制”开放工作坊作业与联合课程体系——同时,其独立课程中间往往穿插沙龙研讨一亦让其成为第一个真正能做科学实验的实验室,因为其课程中心主要放在实际经验上,而非纯理论知识,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即是罗德岛设计学院的优秀教学传统。

2.南京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设计理论研究助推先进性设计教学

案例:

在专业建设上始终显现出“触及专业前沿”的状态,显现出“产品设计艺术+”的专业特色,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国际意识的产品设计卓越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在师资队伍的构建上,实施了“在编教师+全职外籍教师+校内协同导师+企业合作导师”的师资队伍组成模式,同时,从“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理论与设计研究”、“在国际设计教育与学术领域发声”三个层面来塑造该专业的“先进性”:①教学模式改革的先进性:进入信息时代,本专业将教学模式转型为“基于垂直互联网概念下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突出以“创造艺术化生存方式”为导向的、以批量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为目标的能力训练,变“被动”地解决问题转向“主动”地创新生活;②创新理论与设计研究的先进性:在“设计思维与方法”领域展开了系列前沿性设计理论研究,同时,以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传统设计思想当代实践研究”中的核心子课题“中国传统造物智慧启迪当代创新设计研究”为抓手,开展具有中国文化立场的,能够国际化解读的创新型产品设计研究;③在国际设计教育与学术领域发声:近年来产品设计专业鼓励教师到国际学术会议、国外设计专题展览、中外联合设计工作坊上去“发声”。

启示:

设计理论在设计实践中的引领作用是潜在的、具根本性的,以“生活”为圆心的产品设计专业建设理念能够有效框定教学内容与实训体系的边界性——“生活环境物质系统的美学建构”,可积极响应社会的信息化形态生成和现实紧迫需求,同时聚焦于“文化”的内生性能够从传统、技术、制度、观念四个层面建构中国本土性的设计实践逻辑,而真正成为现实主义产品设计创作路线的“先进性”典范。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南京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生产与国际教育资源的实验性融合

案例:

在实验性的视觉传达本科教育模式的建构过程中,该专业在教学交流、国际工作坊、毕业设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包括:①课程系统方面:加快构建实验性教学体系,并逐步向研究型教学方式过渡发展。对比、变体国外先进教学方法,与国际较高水准院校的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及发展方向实现同步发展姿态,如信息设计、动态设计等方面抢占前沿领域,并进行实验性的教学模式、课题设置以及创作尝试,让学生有国际同步的课题练习及展览展示的机会;②课程结构、课题设置、知识范畴、教学内容、作业效果等方面:体现前沿性、前瞻性与原创性,着重加强毕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在毕业创作的主题、制作、展览视觉、设备、展陈等方面有高要求和高标准投入;③教学交流方面:每年开展外教工作坊引入国际同步课题,提高学生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以国际交流引入国际前沿专业信息,国内多学科工作坊也在逐步实施;④学术研讨方面:拥有自主展览品牌(字酷展),举办国际竞赛(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举办全国性设计论坛(全国青年设计学论坛)等;⑤产学研合作方面:在课题及项目中实施文创产品开发和衍生品设计、青年设计师沙龙等,与不同类型单位紧密深度合作。

启示:

“实验性”的专业建构系统体现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被纳入“工程学科”,与工程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高度关联,设计师作品的高度则体现在置入社会生活中的建设性建构价值。因此,原创型、学术性、经济性的“设计生产”教育形态,就决定了在课程系统、师资来源、项目制作等多方面必须加强“创作”的呈显度。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引入也是“设计问题”解决的前沿路径,外教工作坊也成为了支撑专业教学的“本科生流动工作站”。

二、高职高专品牌专业

(一)植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的现代师徒制工作室建设——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

案例:

该专业紧密配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试点工作,创新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学历教育工作,在文化部指导下建设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校地合作建设苏作工艺学院、东海水晶学院,其品牌化建设思路包括:①形成基于大师工作室的“现代师徒传承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多元融合”课程体系,实现相关课程实现与国外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完善《百工录》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项目;②推进江苏省工艺美术传承保护与研發推广中心(教学平台)续建计划,开展江苏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设项目——传统工艺示范区的建设任务。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中心(研发平台)建设工作;③完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基地工作,构思与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镇湖刺绣协会合作成立“镇湖刺绣学院”;④推进手工艺创客培育计划的实施。推进校企合作,完善“天工存艺”实体与网络展示和销售平台,推进“爱手艺”微信平台的建设,形成“互联网+”的手工艺创意新品销售新模式;⑤推进海内外工作站建设计划,完善法国非遗考察团的成果展现,推进与日本、泰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统工艺交流,继续开展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创设贵州传统工艺振兴研讨会,重庆传统工艺振兴圆桌论坛。

启示:

专业改革与社会、企业、产业必须密切结合,“企业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就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引领下现代学徒制的“教育优势”,同时,与国内外同行优势相比较后,必须凝练出专业方向中最经典、最有优势的方向,形成最有特色的专业品牌。植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的现代师徒制工作室建设就是一种“融入性”的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构建,可使得专业平台课程得到系统整合,工艺美术大师参与的教学管理与组织形式则更加直接地导向了生产性模式。

(二)“创意.创新.创业”理念助推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

案例:

该专业完善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主线二平台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了“江苏工院家纺设计创意园”、“中国家纺设计交易网”线上线下双育人平台,以线上线下互动工作室为实施载体,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其品牌化建设主要举措包括:①推进了“艺、工、商、创”融合的课程改革,形成了“艺工商创”融合的课程建设范式,建成在线开放课程与spoc课程、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新课程,建成微课程和覆盖课程群的数字化资源库;②通过举办国际学生交流赛、课程互换教学、留学生授课、建设双语示范课程等方式,以工作坊教学活动为载体,打造了一支跨专业融合、校企混编、中外合作共建“跨界融合”的师资团队,如与意大利时尚设计学院开展了交流大赛与外籍教师工作坊交流项目、与北京服装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中国家纺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活动;引进企业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孵化、创业基金”三位一体的创业推动模式,培育学生“创客”团队,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专业的社会辐射能力不断加强;实施工作室校企“双导师”制,初步建成基于工作室制的弹性学分管理机制、基于中国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的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正探索建立专业评估体系。

启示:

大量骨干教师应是外聘专家——大公司的设计师、成功的艺术家,“专:兼=3:7”的师资配比模式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中是一根“红线”,必须打造一支一流的“中外专兼”的混合式师资精英队伍,轴心式、滚筒式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恰恰能够助推“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工作室就是公司、工厂,工作室必须与企业组织建制形态合二为一,“艺工商创”融合就是一种较为完美的“工作室制”建构策略。

(三)工艺美术大师领衔专业纵、横向网络化深度发展——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

案例:

深化“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陶瓷手工艺新人;深化“双I程”师资培养途径——通过“双—工程”的培养,实施了一师一室一门类、一师一企一项目等培养途径,参与了企业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紧密通过学术与技艺相融的大师工作室,造就一支“国际视野、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探索宜兴陶瓷“五朵金花”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①建成陶瓷艺术设计展示厅,改建教师工作室及学生实训室,新建和扩建紫砂、均陶、青瓷、彩陶、精陶大师工作室;②“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被立项为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计划;③组建陶艺专业信息化管理团队,“陶瓷艺术传承创新”获江苏省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项目立项;④开展“艺工坊”大学生创梦广场、茶席清艺布置、省级艺博杯及工美新力量展览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级职业素养;⑤与中国台湾的亚太创意学院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开展学分互认课程,达成课程资源共享意向;⑥开展ISCAEE国际陶艺展和ISCAEE国际陶艺教育论坛、中国国际现代壶艺双年展教育论坛、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陶艺创新作品展、江苏省紫砂雕塑展等。

启示:

时效性、引导性、原始性、真实性是工艺美术大师领衔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深度发展的整合力特征,其“双-工程”稳稳地落实在一个“做”字上,而且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就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训练之上的,这一过程化累积训练恰恰如同香港职业培训局(VTC)的人才培养宗旨,“我们的教学手法着重传授实际技能,强调实践经验及成效,重点并不单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同样重要的是‘实干。我们‘思考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针,让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之余,也培养出对学习的热忱,引领他们踏上‘成功之路”。

(四)“互联网+服装设计”的创新型教育形态与创业型平台孵化——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

案例:

成立11省市自治区政、校、企、行参与的“江苏纺织服装产教联盟”和省级“纺织服装智创实训平台”,以“互联网+中国时尚”为核心建设理念,形成了“政校企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职教模式:①针对专门品类创建“旗袍华服工作室”研发“新中式”服装,对接非遗项目创建“乱针绣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室”以及创建“明清服饰艺术馆”实现传统服饰文化、非遗项目的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和市场推广价值;②核心课程融入POP网络资讯,在建“江苏纺织服装产教联盟”校企培训资源学习平台与智慧教室、线上线下学习室;③逐步建成“专、兼、中、外”混编型导师教学团队,以首创的“服装设计师领路工程”项目为驱动,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模式,创设学训一体的工作室,学生由预备学徒、项目学徒向岗位学徒实现能力递增,培养个性化“三创”人才;④依托“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江苏省纺织服装智创实训平台”搭建了“互联网+中国时尚”创客空间,建成男装设计等特色工作室,实现“课堂+店堂+网商”三合一的“创新.创业.创优”人才孵化的协同育人平台,缔造“大国衣匠”;⑤“服装技术与管理”订单班已成为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培训品牌。

启示:

充分运用“互联网+中国时尚”的现代教育技术,这就一种“适切教育”——面向教学现场与工作过程导向,着眼于教学研究化、研究成果化、成果效益化,打造了艺工结合、设计先导、引领时尚、服务社会的专业发展路径,有效建构了学生的“设计思维仓库”,并以一种整合的思维——信息化思维、技术性思维与艺术型思维共同打通了“创·设·学·训”一体、工作室递进式、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报告成果精粹的考察总结

通过对以上设计学类本科高校品牌专业和高职高专品牌专业的经典案例、总体思路与建设举措的考察分析,本文认为江蘇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中期建设成果与建设策略具有如下5个特征:

(一)设计学类本科高校品牌专业建设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研究性能力达成度,注重学生设计专业学习中的原创性能力培养,着眼于国际化师资引入与中外联合教学体系的深度建构;

(二)设计学类本科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重视通过设计理论的前瞻性研究引领设计实践教学的课程系统,强调专业师资本身的科研能力对本科教学的内在驱动与学术滋养;

(三)设计学高职高专品牌专业建设的思路十分活跃、路径十分多样、举措各具特色,其共同的建设特征即聚焦于“生产性”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实践性驱动机制应用、聚焦于从传统艺术设计教学课堂走向实践创作导向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多样性重构,其专业建构的真正核心就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深度介入了艺术设计高职高专人才创新培养体系。

(四)设计学高职高专品牌专业建设也相当注重“互联网+”在教学形态、产学研融合、微课程群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同时,在设计艺术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环节不仅有精良的硬件空间设施,还高度重视多样化创新创意创业的实训平台的软性建构,在“硬与软”两个维度均有效地提升了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建设质量内涵。

(五)无论本科,还是高职高专,在设计类品牌专业建设中均遵循了一个关键思路——“工作室教学机制”——其重要趋势在于其“跨校际”、“跨地域”、“国际化”特征,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同专业工作室的深度交流与项目共同操作,国外高校与设计机构介入的“工作室联合教学”等已逐渐成为国内当前艺术设计类教学的新主流,这也是工作室教学模式介入设计类人才创新培养必须着力之处。此时,优质的“师资链”——在编师资、国际师资、企业聘用师资——的三维构建,全方位的“资源链”——学校资源、企业资源、政府资源、国外资源——的四维汲取,这两大“链”的配置完善与否对于工作室教学效能的最大化运作即起到挑战性的框限作用,以深度解决当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学知识结构及要素、创作技能与社会所需、设计最前沿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结语

事实上,设计教育是关于“实际操作”的问题,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在本质上即属于一种特殊的“工程教育”,设计师也是一种特殊的“工程师”,诚如爱德华.克劳雷(Edward F.Crawley)等美国学者在《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Rethinking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中开篇所云,“工程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成为一名成功的工程师提供所需要的学习——专门技术、社会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基于日益复杂的技术和可持续产品、过程和系统的环境中,这种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结合是加强高效、创业和卓越所必需的,我们急需提高本科工程教育的质量和内涵”。高等设计学类专业教育,亦如此需要工程理性的熏染和素质养成,另外,设计学专业的特殊性亦在于对“发散性设计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灌注培养,濡染专业技艺、开阔学术视野,更如同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教育的目的》中所云,“大学是实施教育的机构,也是进行研究的机构。但是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向学生们传授知识,也不在于仅向老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人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大学确实传授知识,但它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传授知识。至少这是它对社会应起的作用。一所大学若不能发挥这种作用,它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会产生令人兴奋的环境氛围,知识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会发生变化。某一个事实不再是简单的事实:它具有了自身所有的各种可能性。它不再是记忆的一个负担;它充满活力,像诗人一样激发我们的梦想,像设计师一样为我们制定目标。……青年富于想象力,如果通过训练加强这种想象力,那么富于这种想象力的活力很可能保持终生。人类的悲剧在于,那些富有想象力的人缺少经验,而那些有经验的人则想象力贫乏。愚人没有知识却凭想象力办事:书呆子缺乏想象力但凭知识办事。而大学的任务将想象力和经验融为一体。”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高职播音与主持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