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民俗与历史文化
——以《遵义简史》为例

2018-11-28 03:21蓝卡佳杨敬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干栏仡佬族简史

蓝卡佳,杨敬宇

(1.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贵州遵义563006;2.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1)

语言记录历史,有史以来,语言与历史密不可分,语言是记录历史的活化石。遵义市政协原副主席曾祥铣老师主编的《遵义简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12),2005年启动编撰,历时10年得以出版,饱含了一代历史文化守护者的心血,是一部难得的市级城市简史,记载了历史名城遵义的发展轨迹。

史前时期和有史阶段,是以是否有语言记载为划分依据的,语言尤其是地域语言,是承载地域历史最好的活化石。《遵义简史》中有很多的地域性语汇,我们可以将其视为语言民俗语汇。语言民俗研究,作为社会语言学与民俗学的交叉点,是运用语言学的方法,以方言中的民俗词语为对象的研究。直接地说,地域民俗语汇,实际上相当于地域方言特征词。民俗语汇的形成,受到来自地域和民族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包涵历史文化背景、地理因素、宗教信仰、文化认同观念和风俗习惯等。语言民俗具有丰富的类别,除民俗学分类词汇外,还包含亲属称谓、人名、地名、咒语等。还包括“民谣”“民间故事”、民俗流行语等语言民俗类别。因此,地域历史文化很多是靠这些民俗词语来记录和传承的,研究这些词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记录历史,还原史实,传承文化。地域历史与民俗语言互为佐证,互相映证。

一、遵义地名与遵义历史文化

《遵义简史》作为一部城市简史,涉及最多的首先是遵义辖区内的地名,地名的形成和变迁,必定记载当地历史文化的演变。作为《遵义简史》编者之一的胡长斌老师在他的《遵义地名论稿(一、二)》中阐述:“所谓地名,指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有指位性,……它还有社会性。地名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命名和更名,发展与演变,始终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由此可见,地名的指位性和社会性,直接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再者,“一方地名其实就是一方地域的历史长卷。……关注地名,其实就是关注历史的过往今来,期许未来。”[1]由此,地名之于历史真实性的记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地名民俗词汇,是反映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地名民俗词语与历史文化

1999年11月22日,由遵义市人民政府执行的《遵义市地名管理实施办法》:

“第二章第六条 地名管理应当从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第七条 地名命名应遵循以下规定:(二)体现当地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特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七)新建和改建的城镇街、路、巷、居民区原来有名称的原则上应使用原名;原来无名称需要命名的,应在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按照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的要求予以命名。”[2]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发现,现行遵义的一部分地名的更名、读音、用字值得商榷。

1.“红花岗”与“红花冈”

《遵义简史》第9页:“红花岗是以山名为区名。红花岗是一个英雄山头。”“红花岗”历史上一直写为“红花冈”,遵义撤地设市后,改为“红花岗”。虽然这一更改后的名称在遵义已经使用了十多年,但是,在遵义历史文化界,对其用字问题一直在讨论之中。遵义市红花岗区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陆昌友老师、遵义市红花岗区原文化局局长彭一三老师曾经发文讨论,不少前辈也有文章讨论“红花冈/岗”的问题,都认为应该沿用历史的“红花冈”而非当下的“红花岗”。从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再议这个问题。

“冈(岡)”的意义:冈(岡),山脊也。《尔雅》曰山脊,冈(岡),古郎切,平声。//《释名》山脊曰冈。冈,亢也,在上之言也。//《说文》:冈(岡),山骨也。从山网聲,古郎切,平声。俗亦误作崗。例证:览高冈兮峣峣(yáo)。(《楚辞·守志》。注:“山岭曰冈。”//陟彼高冈,我马玄黄。《诗·周南·卷耳》。周南传曰:山脊曰岡,从山,网声。)可见“冈”是低矮而坡度较小的山丘,相当于山峦、山脊,山梁即山冈。而“岗”是“冈”的俗字或讹误字,“岗”后引申为守卫的地方,如门岗;由岗位再引申为职位,如:定岗定编/站好最后一班岗。虽然“岗”与“冈”二字通用,但“岗”是后起字。如现在很多人把“井冈山”也写作“井岗山”。语音上,冈为平声,岗为上声。“岗”为后起字,《广韵》“冈,俗岡字,古郎切,平声,又作堽並俗”《集韵·唐韵》:“冈,俗作岗。”就是说,“岗”是“冈”的俗字。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冈”和“岗”成了两个音义皆不相同的字。随着语义的发展,“岗( n)”字使用频率高于“冈(g ng)”字,因此,山冈、冈陵、冈峦常错写为山岗、岗陵、岗峦,甚至景阳冈、井冈山也错写为景阳岗、井岗山。“冈/岗”主要的区别不仅仅在其意义,更在其指位性、历史意义,以及社会性方面;究竟用哪个更好,我们可以遵循历史、遵循文化传统。再不济,也应该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律。由此,我们认为,作为地名,遵义“红花岗”还是应该写为“红花冈”更为恰当。

2.贵州习水县“青杠(g ng)坡”与“青杠(gàng)坡”

位于遵义市境内的习水县青杠坡战斗遗址,现在已经是习水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说员的解说词中,将“青杠(g ng)坡”读为青杠(gàng)坡。了解原委,解说员的“青杠(gàng)坡”这个读音来源于“旅游标准”。我们没有看到这个“旅游标准”,故而对其“标准”的读音依据无法了解,但是从其读音和字形,我们可以来讨论。书载“青杠(g ng)树”,“壳斗科栎属植物,又名橡树。”也写作“青冈树、青冈栎”,是西南地区常见的树种。青杠树喜光、对土壤的生长需求不高,材质沉重坚硬,是农村常见的生活用木材,可以做楔子、生发蘑菇和木耳,还是贵州山区特有的燃料“杠(g ng)碳”的唯一原料。这是该植物的习性和用途。

另见杠(gàng),杠(槓)(gàng),名词,“抬重物的粗棍。亦指门闩。如:木杠;铁杠;门杠;杠房头(杠房的把头);杠架(抬尸体用的床)。”从读音与词性看,“杠(gàng)”应该是由名词性词语动词化而成为的新名词。所以,“青杠坡”作为地名,应该读为“青杠(g ng)坡”为宜。同时在词典佐证的条件下,我们还调查了当地的年纪较大的人士,从遵循当地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特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的原则出发,从方言习俗和地域民俗看,都认为应该读为“青杠(g ng)坡”,而非“青杠(gàng)坡”,这也对应了其“青冈”的别称。作为红色旅游的著名景点,景点名称读音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当地的风俗地理特征、历史文化沿袭,影响面将会是很大的,故而应该谨慎。

3.海龙囤

(二)地名民俗词汇说解考释与历史文化

1.绥阳《遵义简史》第11页“隋大业年间置县,因县城北面有绥阳山,即因山名县(山在今凤冈县境内)。”“绥阳”究竟得名于绥阳山,还是绥山之阳(古称山南水北为“阳”),既然山在凤冈县境内,应该为绥山之南面的城市才谓之“绥阳”,故对书中如此解释颇为不解。后经调查询问讨论,大家认为可能是该部分写作者在“不经意”之间,将贵州凤冈县境内的“绥阳镇”这一地名与贵州“绥阳县”地名搞混了。书中说解的地名应该是凤冈县辖区内的乡镇“绥阳”而非“绥阳”县,该章节的撰写者可能有所疏忽。《遵义简史》作为一部新的史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由此,其中的考释、解说也应该具有权威性,因为作为民俗词汇的地名,直接关系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和社会性。

2.湄潭《遵义简史》第13页“发源于本县杉树坪的湄江,流转至玉屏山北,经绕县城,转至西南,弯环如眉,汇有一潭,故称湄潭。”据考,湄潭也称眉潭,昔名义泉。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这里的解释更全面一些。那么这里是因“湄水”(湄江)而得名湄潭,还是因其形状“弯环如眉”而得名,不是很清楚;当然,也有可能兼而有之。作为历史书籍,地名的说解代表历史的考证和还原,有其唯一性和权威性更好。

遵义历史文化界,很多前辈都对遵义的地名做过讨论,像陆昌友老师对“红花冈/狮子桥/郑莫祠/新华侨/遵义会议纪念桥”的解读;夏元佐老师关于“丰乐桥桥碑”的解读,以及周开德关于“金鼎山”,吕金华关于“金钟山”的解读等等,都是通过解读遵义的地名词汇来解读遵义历史文化。可见地名词汇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密码是“化石”级别的,一旦更改或更改不当,必将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地名词汇作为民俗词汇记录历史,更应该是这方面的权威。

二、民俗词汇与历史文化

《遵义简史》作为一部史书,其中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词汇,记录着遵义的历史与文化。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第八章中这样阐述:“在我国各地丰富的方言词中,积累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如果我们用历史唯物论的方法去推究这些方言词的产生、死亡、转变及新生的社会背景及经济条件,回溯其最初的来源,那么,我们不但可以发现语义演变的有趣历史,还可以为我们反映出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风貌和文化史上被掩盖的一些事实。”[3]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方言民俗词汇作为历史文化记录“活化石”的重要性。综观遵义历史,很多民俗词汇都蕴含着丰富的遵义历史文化轨迹,语词的语源和演变可以展现过去文化的遗迹,通过丰富的民俗词汇可以更多还原遵义的历史文化和乡风民俗。

(一)干栏——古代僚人的房屋建筑形式

“干栏”一词,最早出现在《魏书·僚传》中,《辞海》将之定义为南方少数民族住宅的建筑形式之一。但是在当下众多关于仡佬族的著述中,都直接把“干栏”作为仡佬族居住条件的典型代表,仿佛“干栏”建筑形式就是仡佬族的族别特征一般。而实际上,“干栏”是一个壮侗语支音译词,一个词义很宽泛的词语,泛指由柱桩支撑,地板架高的建筑,包括树居(巢居)、栅居(楼居、水上架构)等,其称谓还有“干阑、高栏、阁栏、麻栏”等。“干栏”建筑形式丰富,总的形式和功用是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用于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特殊的居住环境和气候条件,产生特殊的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形式可以预防虫、蛇等动物的侵害,也可以预防洪水、瘴气等的侵蚀。早在《韩非子·五蠹篇》中就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由此可见,“干栏”式建筑出现的历史很早,而且随着地域的不同,居住条件的不同,自然环境的不同,干栏式建筑的建筑材料和样式也各自不同,但是其功能是相同的。安志敏从考古学上进一步证明说:“干栏式建筑,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建筑形式,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出现了。”“这种干栏形式的房屋是壮侗语族民族和其他山地民族祖先,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4]通过这个民俗词汇,我们可以了解,作为生活在西南山区的仡佬族,他们的“干栏”式建筑和生活在其他地区的民族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生活习俗,并非仡佬族的唯一。

(二)木攀——古代僚人的部落之一

《遵义简史》第109页“构屋于高树之上,在树干上砍为梯级,或捆绑横木条,缘树干登梯攀援而上,树上平铺竹木,四周架木为栏,人居其上,所以其部族被称为‘木攀’。”[5]这段记述是对“木攀”部落的阐释,“木攀”最早是木攀部落的僚人适应当时居住条件的干栏式建筑的早期形式。《遵义简史》又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卷70记遵义军风俗:“其所居无城池之固,架木为阁,联行为壁”。这种建筑是“适应山区狩猎流动生活,适应刀耕火种农业生产耕地旋开旋废、居住迁徙无常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是干栏式建筑最原始的形式,至今在黔北山区,“护秋”的农民仍旧在树上搭建这种临时性的小树屋。”[5]为此,史书中的“木攀”部落是因为居住的建筑形式是“木攀”这种干栏式建筑而得名,还是另有出处呢。《宋史》列传·卷二百五十五“宋大观二年(1108年),木攀首领赵泰以地内附,别建溱州领溱溪、夜郎两县。宣和六年(1124年),以播州城为播川县,治所仍为播州城,隶于南平军,蒙山以南属播川县领域。”至此,关于“木攀”的由来仍然不详,笔者查阅史籍,史籍中,只有简单的“木攀”首领记载。《舆地纪胜》有关于僚人易姓氏的记载:“其先夷人,姓木柜,大观中纳土,赐姓赵。”据《宋会要辑稿》蛮夷五之三七载:赵氏原为木攀族,木攀族赵氏原是僚人,最早是未从汉姓的少数民族,后采用汉姓才改姓赵。根据相关记述,“木攀”部落之得名,最早应该来源于其居住的“木攀”建筑形式。

(三)海巴——仡佬族装饰物

海巴,一说是仡佬族束发用的器物,也说是仡佬族中“披袍仡佬”的装束。据记载,“披袍仡佬”的装束为身披青布囊袍,即在仅有一尺多长的上衣外,再套一件青布袍子。袍子的样式为前胸短、后背长,无领无袖,像布袋一样。只是在袋底的中部和左右各开一岔,穿戴时头和手从开岔中伸出即可,并“缀海巴(海贝)其上”为装饰物,下装仍穿着五色羊毛桶裙。

深居西南山区的仡佬族,怎么会大量地以“海巴”作为装饰物呢?海巴(海贝),马欢在《瀛涯胜览》“榜葛剌国”条中记载:“零用海贝八,番名考嚟。”[6]今天在西南地区出土的海巴说明,早在史前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海巴就由商贾们辗转通过今印度、孟加拉、老挝、缅甸和泰国等地不同的商道带入中国。[7]同样可以证明,当时的川黔地区,已经是受文明影响而比较开化的地域。但是同样也有一个疑问,海巴作为一种贵重的装饰物,是不是所有的仡佬族都能以之作为日常的装饰品呢?要么作为货币的海巴是舶来品,要么仡佬族以海巴作为饰物的穿戴,是比较贵重的和正式的服饰。或许有另外一种推测,即在西南山区,一般的“海巴”是本地的产物,而不是舶来品,大家才能够随意取之作为装饰器物,因为从地质结构看,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西南地区的地质地貌中发现海洋地质构造和成为化石的贝类海洋生物。

(四)徕子坟——仡佬族先民丧葬习俗

关于“徕子坟”,梅应魁认为是崖棺葬的俗称,与仡佬族徕人的风俗相同。风俗为徕人死者有棺而不葬,或将尸骨入棺后,置于崖穴中,不用土石遮掩。据明田汝成《炎徼记闻》载“仡佬一曰仡僚,其种有五殓,死有棺而不葬,置山洞间。”据记载,仡佬族徕人盛行悬棺、洞葬、石棺葬。徕人大概在明清时期开始迁移到贵州(遵义、安顺、毕节等地)、云南、广西(隆林、西林)等地,与重庆酉阳后溪古代徕人同出一源,同为一族。“徕子坟”也有说是“癞子坟”的说法,传说是当时的麻风病人死后随意埋葬的坟茔。至于与“癞子”的关系,可能不完全是因为“癞头疮”和麻风病的因素,但与仡佬族在民族迁徙过程中,生活的窘迫潦倒还是有一定的关联。在今天遵义的平镇乡,专门立“徕子坟”记述仡佬族先民的丧葬习俗。

三、结语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语言民俗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也是民俗词汇,因此,民俗词汇的读音,字形,释义都非常重要,不能轻易更改和说解,语言讲求实证,因为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内涵,“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精神信仰等等往往通过这个民族特有的词汇表现出来”[8]。因此,民俗词语的研究和考释,成为历史文化保存的活化石,深入了解民俗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才能准确掌握语言和文化信息,更好地进行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承。

猜你喜欢
干栏仡佬族简史
《宋朝简史》等
书的简史
干栏式苗族民居建筑艺术及其现代传承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少数民族音乐
心的简史
未来已来——《未来简史》阅读有感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