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及血清IL-17的影响

2018-11-28 07:07奚美娟龚雪康薛振龙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谷氨酰胺结肠炎灌肠

李 芳,奚美娟,张 平,于 民,龚雪康,薛振龙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为临床表现,可并发出血、穿孔甚至癌变[1]。目前UC的发病机制不清且缺乏特效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疗法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得到认可[2]。文献报道,中药保留灌肠治疗UC能显著缓解患者腹痛、腹泻等症状,但也存在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确切,中药留存时间不足等问题[3]。本研究采用改良药物成分的中药灌肠治疗UC,并与传统中药灌肠方法进行比较;同时检测了U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常熟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收诊的UC患者90例,按治疗方法分3组,每组30例。西医诊断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4]。中医诊断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5]。治疗A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2.57±12.04)岁;病程(4.26±0.59)年。治疗B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1.73±11.56)岁;病程(4.36±0.55)年。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2.60±13.01)岁;病程(4.31±0.53)年。3组性别、年龄、病程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符合UC西医诊断标准且临床类型为初发型或慢性复发型,病情程度为轻、中度[4],病情分期[4]为活动期; 年龄18~65岁; 性别不限;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 年龄<18岁或>65岁; 临床类型为急性暴发型、慢性持续型;病情程度为重度;感染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伴其他严重或进展性疾病;对水杨酸过敏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及不配合治疗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美沙拉嗪缓释颗粒(上海爱的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01502008),口服,1 g/次,4次/d。传统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灌肠方剂组成为黄连6 g,黄芩10 g,黄柏10 g,白芍10 g,炙甘草5 g,地榆10 g,白芨10 g,三七粉6 g,生米仁20 g,白芍10 g,炙甘草5 g,浓煎,每袋约150 ml,冷却至适宜温度后进行保留灌肠,灌肠液保留1 h后排出剩余液体,1次/d。共治疗4周。

1.3.2治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改良灌肠液成分:传统中药灌肠液+复方谷氨酰胺胶囊(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01503021)3粒+锡类散(江苏七○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01504018)1 g,混合摇匀加热至合适温度后保留灌肠,1次/d,治疗4周。

1.3.3治疗B组:在治疗A组基础上改良了灌肠方法(使用结肠透析仪向结肠注入温净化自来水,先进行清洁洗肠,清除粪便、黏液、脓血等,再注入灌肠液进行保留灌肠),1次/d。治疗4周。治疗A、B组灌肠液保留及余液排出时间同对照组。3组在治疗期间均戒除辛辣刺激食物及其他不良嗜好。

1.4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于治疗前1 d和治疗4周后分别评价指标。

1.4.1临床症状评分[4]:①对腹痛、腹泻、血便和里急后重4个主要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赋值(0~3分):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②肠镜下黏膜评分:采用波士顿(BBPS)计分标准[6],0分为正常黏膜,3分为轻微黏膜病变,6分中度黏膜病变,9分为重度黏膜病变。③Sutherland DAI评分评价病情严重程度[4]:从4个方面进行评分,每个方面评分标准病情由无到重依次赋值0~3分,最后合计总分,≤5分为轻度病情,6~10分为中度病情,11~12分为重度病情。④组织病理评分标准[7]:从黏膜固有层的中性粒细胞(N)浸润程度进行评价,由浸润程度从无到重,总分12分:≤3分为10~50个N/HP,6分为>50个N/HP且产生隐窝脓肿,12分为炎症严重且产生溃疡。

1.4.2血清IL-17水平测定:3组晨起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经过离心、低温保存后检测待用,采用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常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备为上海沛欧318C酶标仪。

1.4.3不良反应的观察:3组治疗期间有无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

2 结果

2.1临床症状比较 3组治疗前腹痛、腹泻、血便、里急后重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组上述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且治疗B组优于A组(P<0.05)。见表1。

2.2相关病情评价指标比较 治疗前3组肠镜下黏膜评分、Sutherland DAI评分及组织病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肠镜下黏膜评分、Sutherland DAI评分及组织病理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A、B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B组评分低于治疗A组(P<0.05)。见表2。

2.3血清IL-17水平比较 3组治疗前血清IL-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血清IL-17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治疗A、B组血清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治疗B组低于治疗A组(P<0.05)。见表3。

表1 3组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比较分)

注: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和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改良灌肠方剂,治疗B组在治疗A组基础上改良灌肠方法;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cP<0.05;与治疗A组比较,eP<0.05

表2 3组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病情评价指标比较分)

注: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和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改良灌肠方剂,治疗B组在治疗A组基础上改良灌肠方法;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cP<0.05;与治疗A组比较,eP<0.05

表3 3组溃疡性结肠炎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比较

注: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和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改良灌肠方剂,治疗B组在治疗A组基础上改良灌肠方法;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cP<0.05;与治疗A组比较,eP<0.05

2.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1例头痛,可耐受未中断治疗,治疗A、B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3,P=0.085)。

3 讨论

UC是一种累及直、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特发性炎症,局部表现为连续性、弥漫性下黏膜和黏膜炎性改变,可形成糜烂和溃疡,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便和血便为主要表现。近年来,我国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8-10]。西医治疗UC的药物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等,易出现不良反应且单用西药治疗有局限性[11]。中医认为UC属中医“大瘕泻”“泄泻”“腹痛”等范畴,其致病因素是湿邪,与肠、肝、肾关系密切,疾病初起以实证为主而见湿热内蕴之侯,久则伤脾及肾,入络;因其病程长,病势缠绵,病变可及脏腑阴阳气血。UC的病位在肠,病在血分,活动期以湿热型最为多见,缓解期以“本虚标实”为多见,“本虚”为脾肾虚弱,“标”实以湿热为主;故活动期从肠道湿热论治,缓解期从正虚邪恋论治[12-13]。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UC的优势为:能使药物直达病灶,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的影响和除湿解毒药物苦寒败胃之弊,减少了其对肝肾的损伤;药液使病灶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起效快,药物吸收率高,作用时间长。但单纯传统中药保留灌肠也存在不足之处:起效慢,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灌肠液只能到达直肠、乙状结肠等远端肠道,故全结肠溃疡患者疗效差。本研究通过改良灌肠液成分和使用修复黏膜的药物(复方谷氨酰胺胶囊及锡类散)来提升起效速度。复方谷氨酰胺胶囊由谷氨酰胺、甘草、茯苓、白术组成。谷氨酰胺是维护肠黏膜结构、黏膜屏障功能、肠道免疫功能和微生态环境的重要调节因子,通过向肠道黏膜供能增强其屏障功能[14]。甘草、茯苓、白术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利水之功效,可较好缓解UC患者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锡类散含珍珠、青黛、牛黄、象牙屑及冰片,具有解毒化腐、收敛生肌的作用[15],局部灌肠治疗UC能促进溃疡愈合,缓解腹痛。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A组症状改善及肠镜下黏膜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B组及对照组,说明加入复方谷氨酰胺胶囊及锡类散的灌肠液治疗UC效果优于传统中药保留灌肠。

传统的中药灌肠一般只灌不洗,因肠腔内存在大量粪便、黏液、脓血、病原体、炎性细胞及其产生的抗体、炎性递质等有害物质,阻止了药物与肠黏膜进一步接触,影响了疗效,且易使药液排出,缩短保留灌肠时间。近年来,结肠透析机也用于治疗UC等消化科相关疾病,因其可清洁至回盲部,故全结肠型UC患者也可使用该疗法,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长灌肠液保留时间[16]。陈诚[17]发现,灌肠前清洁肠道有助于增加灌肠药物的留存时间,可促进药物最大程度的与病变溃疡面接触,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B组症状改善程度、肠镜下黏膜评分及组织病理评分均优于治疗A组和对照组。可能与改良了灌肠的中药方剂和灌肠方法有关,与上述文献结论一致。

文献报道,UC疾病程度与血清IL-17密切相关,IL-17下降提示病情缓解[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B组血清IL-17治疗后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及治疗A组,提示改良灌肠液及灌肠方法后能显著下调UC炎症因子水平。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头痛1例,治疗A、B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该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本研究因样本量限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选择偏倚。

综上所述,改良中药保留灌肠可以更好地促进肠黏膜修复,改善UC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猜你喜欢
谷氨酰胺结肠炎灌肠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澳新拟批准一种谷氨酰胺酶作为加工助剂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谷氨酰胺酶活力研究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精氨酸联合谷氨酰胺肠内营养对烧伤患者的支持作用
谷氨酰胺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