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初探

2018-11-28 02:18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黄小丽任仕君
新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教育学通识幼儿园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 黄小丽 任仕君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很多高校在本科生培养上,越发倾向于按照学科门类进行招生,入学后不分专业先学习公共课程,一年或者一年半后再分专业学习专业课程,即采取 “1+3”、“1.5+2.5”、“2+2”等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方面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校院系调整和专业建设,有利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另一方面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项研究基于研究者所在学校正在进行的教育学类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经验,参考国内其他院校的做法,对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核心问题进行思考。

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当前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高等院校,其学前教育专业一般都是在教育学大类(包括教育学、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的各个专业中进行分流,这就需要我们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置于整个教育学类人才培养目标中去思考,需要思考教育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因为分流培养的第一阶段的学习一般情况是通过教育学大类的专业平台课程来实现的,这些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都需要修习的。

在设定教育学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思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才的品质和规格,且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要素起着统驭作用。[1]从样本学校设定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来看,主要存在培养目标单一,培养规格不具体,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弱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参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专业理念、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四个维度对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在招生规模较大,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较强的院校,为了进一步实现因材施教,照顾学生的不同就业方向,比如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研究人员,还有必要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培养。

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课程设置初步设想

1.科学设置课程结构。

科学合理的本科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反映着本专业的价值取向。本科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摒弃只重市场需求、不引导市场发展的价值判断,定位在宽基础而优专长,厚理论而显技能,符合本科教育的要求上。[2]在课程结构问题上,样本学校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通识教育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实践课程比例小,而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扩展课程比例过大;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上,存在必修课比例过大的问题,一般都占总学分的85%以上。根据教师和学生访谈结果,为了真正实现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我们认为应该提高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通过课程选修实现分流培养。下表是我们的研究结论。

2.增加通识教育课程门类与选修课比例。

表1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表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样本学校主要开设了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大学美育与艺术欣赏、军训与军事理论、中文写作、高等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语文、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培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太极拳普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实践课、文献检索、科学技术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安全教育、卫生健康教育、Access数据库技术等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门类少,主要是政治、外语、体育三大类占了很大比例,其他课程门类和学时比较少。(见图1)另外的问题是必修课的比例过大,一般都占到75%以上。

高校课程改革倡导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从师范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实情况来看,通识教育的课程以英语、政治、计算机、体育等为主宰,这些课程学生没有选择权,都是必修课程。除此外可供选修的通识课程科目很少,且无系统性,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相应的课程。[3]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我们建议:(1)大量增加课程门类,最低要求应该做到开出的课程门数达到在校生数的5%。(2)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争取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6:4。尤其是需要减少外语类必修课的比例 (可以将外语类的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来实现),增加中文与写作、科技类等相关课程,例如教师口语、论文写作、书法、普通话、大学语文等课程。(3)需要注意除了思想政治类的课程外,通识教育课程不必要求全校统一,最好根据专业门类大类设置,例如理工类、社科类、人文类。

3.设置丰富的专业平台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修习的对象是整个教育学类本科生,其课程性质类似于专业基础课程,但与没有选择性的单一专业基础课程相比,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可以通过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人才分流培养的需要。对于教育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平台课程主要应该开设教育学类、心理学类、哲学类、社会学类等。

教育类课程主要应该包含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与测量、特殊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类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学前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哲学类课程包括哲学通论、逻辑学、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伦理学等。

图1 30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通识必修课开设情况

4.通过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组合实现分流培养。

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围绕着不同专业特点进行专业化、体系化的课程体系设置。[4]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培养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社会需求的对口人才,满足培养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研究人员等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应该分类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在设定每个方向专业核心课程必修最低学分的条件下,允许进行选修以为有多方面发展需求和兴趣的学生提供条件。

(1)早期教育方向。此方向主要培养从事早期教育尤其是婴幼儿保育方面的人才。主要课程应该包括婴幼儿营养与保健、0-3岁婴幼儿教育、亲子活动设计、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幼儿救护技能、学前卫生学、幼儿教师技能训练等。

(2)艺术教育方向。此方向主要培养具有艺术特长的学前教育教师和社会培训机构人才。主要课程包括钢琴、幼儿歌曲伴奏、舞蹈、形体训练、幼儿舞蹈创编、幼儿园实用美术、色彩、素描、简笔画、幼儿园环境设计、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声乐、乐理与视唱、手工制作、幼儿故事讲述技能训练、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幼儿教师技能训练等。

(3)学前教育研究方向。此方向主要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学前教育研究人才,为学生攻读硕士学位打好基础。主要课程包括幼儿园课程论、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学前卫生学、儿童哲学、学前教育研究进展、学前教育改革与动态、幼儿园教育政策与法规、学前教育名著导读、儿童文学、幼儿园管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特殊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环境创设、学前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评价、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实践、蒙台梭利感官与生活教育、幼儿感觉统合训练、沙盘疗法与幼儿发展。

5.构建层层递进重点突出的实践类课程体系。

在修业年限内,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不应该低于总学分的20%,其中教育见习1-6学期每学期1周共6学分,应该构建层层递进、分类突出重点的见习教育内容体系,把课程见习的要求融进教育见习之中,将课程见习与教育见习紧密结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研习主要是通过专题研究的形式完成,1-6学期每学期每位学生进行1项专题研究共6学分。降低教育实习的学分,但实习时间最少需要达到16个星期。毕业论文既可以采取撰写论文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毕业设计的形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有所侧重。见表2。

表2 学前教育实践课程结构及学分分配

四、关于课程实施的建议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上文中的课程的实施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现有全职专业教师的培训,最好是每五年去幼儿园、学前教育研究和培训机构进行半年以上的全职工作,以增进大学教师对一线实践的了解,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需要从幼儿园、学前教育研究培训机构招聘全职或者兼职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每个专业至少聘请5名幼儿园或学前教育研究培训机构的一线教师担任兼职教师。某些课程可以让在实践一线工作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来担任,更多的课程可以采用大学教师与一线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

2.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与教学基地建设对于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幼儿园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求提供数量充足的基地,以40人的班级人数规模为核算单位,至少要有5个以上的实践教学基地。基地类型应该多样化,既有幼儿园,又有学前教育培训机构,还要有玩教具制作工厂、出版社等,以满足学生实习、见习、研习的多样化需要。在高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上,要探索多种方式合作方式,既有常规的教学合作,又要有科研合作,尽力探索出共赢互惠的合作机制。

3.改进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在科学选择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重新修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鼓励任课教师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演示、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变以闭卷纸笔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可采用计算机考试、纸笔考试、现场考核等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对于中国教育史、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等知识性和理论性强的课程可以采取传统纸笔闭卷考试的方式,但也应该提高平时成绩与过程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对于钢琴、舞蹈、素描、乐理与视唱、手工制作等技能类的课程应该采取操作性现场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对于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学前教育改革与动态、幼儿园教育政策与法规、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用提交作品、现场教学等方式进行考核。

猜你喜欢
教育学通识幼儿园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爱“上”幼儿园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