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

2018-11-29 05:45
民主与法制 2018年44期
关键词:主权网络空间法治

主论

让技术循法治的轨道奔腾

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法律人要加强法律专业之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法律人要有别于普通民众八卦式的凑热闹,而应该更多从法律体系内部展开对人工智能的理性思考。

民法上的财产权、合同与责任制度,在数字经济中都仍大有用武之地。从产权制度看,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也是人工智能成为可能的重要基础。然而,数据的法律属性如何,数据到底属于用户还是属于平台,还是对数据进行采集的数据公司,抑或其他主体?政府在利益相关者之间怎样进行权利分配以及对分配的正当性如何评判?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实际上也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即在鼓励技术创新和保护个人隐私等权益之间如何平衡?区块链的广泛运用,使得交易进一步去中介化、去中心化,未来的民法典应该如何应对智能合约?自动驾驶汽车引发的法律责任,在设计者、使用者之间如何划分,显然不能用简单的产品来界定。此外,机器人作品的知识产权、互联网产业竞争与反垄断、算法歧视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清华大学教授申卫星

1尊重网络主权 发扬伙伴精神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进行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互联网发展也给世界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带来许多新挑战。网络虽然是无形的,但网络空间是有秩序的,互联网治理体系是形成网络空间秩序的基石。

维护网络安全需要尊重网络主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建设网络强国,就要理直气壮维护我国网络主权和政治安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新宝

2人工智能时代提出的法学新课题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法治不仅要考虑当下,也要考虑未来。法治要提供制度环境安排,这一安排的质量将直接决定新兴科技等的发育状况。我们的法学理论研究应当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回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法律挑战,从而为我们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和拥抱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结构性、革命性的影响,尽早观察和预测未来法治发展的方向,促进良法制定,使我们的法律尽可能地契合未来的发展,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一股制度支持力量,而不能成为科技发展的障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利明

3法律与道德相得益彰的辩证思维

道德规范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树立正确价值观,出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考虑,在对公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有分析地强调责任优先于权利等道理是正确的。相反,将权利置于责任之上、将自由置于国家安定团结之上、将个人置于集体之上,在实践中会带来许多危害。我们不能用法律规定来反对道德教化,不能简单认为凡是法律不禁止的都是可以做的。法律不可能无所不包,规定人的全部行为。我们需要的既是法治社会,又是具有高尚道德的社会。社会主义法律应当维护个人权利,社会主义道德应当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提倡无私奉献。这就是法律与道德相得益彰的辩证思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

猜你喜欢
主权网络空间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贵阳首发白皮书:五年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