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增强时空观念的教学设计
——以科举制复习课为例

2018-11-29 07:35
中学政史地 2018年18期
关键词:科举制科举制度师生

时空观念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内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因此,在复习期间引导学生整合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使其客观地去评价相关历史事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有关科举制内容的复习课为例,通过历史课程内容结构的合理构建,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多个角度认识科举制度。首先,它是一种政治制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其次,它是一种教育制度,是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优秀人才;再者,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将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之内。总结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

一、隋唐宋时期:科举制确立,发展,不断完善

材料一 《册府元龟》记载:又有三礼、三传、三史、五经、九经、开元礼等科,有官阶出身者,吏部主之,白身者,礼部主之。中者即授官。

师生讨论:“官阶”“白身”,说明科举制改变了前朝以血缘、品行、门第来选拔官员的标准,改变了门阀专政的局面,扩大了选官范围,作为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废除了贵族世袭做官的特权,同时也打击了地方贵族势力。

材料二 房玄龄(后投靠李世民,任宰相)“年十八,举进士”;杨纂(大将军,武将)“大业时,第进士”;张损之(侍御史诸曹员外郎)“隋大业时进进士甲科”;等等。

师生讨论:这则材料说明,通过科举制,隋唐时期官员的素质大大提高。

材料三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祖曾说:“第一等、第二等进士并《九经》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同出身进士及诸科并送吏部免选,优等注拟。”

师生讨论:材料中讲宋太祖将中央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的人才派到地方任官,可见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皇权。

二、明清:科举制不断衰亡,直至废除

材料一 《清史稿》:科举三场并试,首场须作八股文七篇,两场论表各一篇、判五条,三场策五道。

师生讨论:以上材料有一个关键词“八股文”,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考试形式都与它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明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通过科举制这种手段加强了对于人们的思想控制,这不利于思想的创新,也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材料二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庆举之文矣。

师生讨论:这则材料说明只会诵读四书五经的人才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已经禁锢,大多数人仍然想通过科举“跃龙门”来改变命运。

材料三 1906年,严复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师生互动:严复认为科举制的废除意味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在教育上而言,科举制的废除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宣告结束,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开端。

三、从古到今、从分散到整体:全面评价科举制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盛于唐,经宋、元、明、清,1905年被废除。评价科举制度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1.积极作用。

打破贵族世袭、地方垄断选官的权力,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加强了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方式,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2.消极作用。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内容形式单一,严重束缚知识分子思想,不利于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严重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从科举制的课程内容出发,进行历史纵向联系上的整合,将分散在各专题的知识点通过“史料+师生讨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探究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最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形成一个对科举制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使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猜你喜欢
科举制科举制度师生
古代的考试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师生讨论改病句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科举”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麻辣师生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