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链段”国际竞争力的理解与把握

2018-11-30 08:49陈涛涛柳士昌顾凌骏
清华管理评论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电视机钻石竞争力

陈涛涛 柳士昌 顾凌骏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发现某一类国家在某些行业(如美国的电子业、日本的钢铁业)表现出了特殊的竞争力,因此提出了行业竞争力的概念。此后,产业竞争力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的竞争和融合愈发深入,产业竞争力研究也得到学者和政府的持续关注。

然而,探讨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一复杂议题必然需要有效的分析工具。90年初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提出了探讨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理论。1993年,针对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新的全球化形式,Rugman、Dunning等国外学者对波特传统钻石模型进行了完善,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分析新的实践背景下的产业竞争力。遗憾的是,21世纪以来,尽管产业实践出现了全球价值链的新特征,但是钻石模型理论没能得到进一步地实质推进。在对发展中国家国际化能力的探讨中,钻石模型也很大程度上淡出了探讨的范围。

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当前形势下对波特钻石模型进行再梳理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中国电视机产业为例,应用钻石模型评价其国际竞争力,进而探寻在当前全球价值链的新环境下钻石模型理论的应用特征。

波特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及其理论演进波特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

1990年,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对8个发达国家和2个新兴工业国家上百种产业的历史资料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一国的特定产业要取得国际竞争优势,需要四项关键条件的支持,即生产要素、需求、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形态。同时,政府和机遇作为两个外部辅助要素对上述四项条件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四项关键要素相互作用,形如钻石,因而被称为“钻石模型”(见图1)。

钻石模型的演进

在钻石模型演进的理论中,Rugman和Dunning在新全球化实践环境下对钻石模型的修正得到了后来学者的广泛肯定和应用。

Rugman和DCruz以加拿大为研究对象,发现用波特原有的钻石模型很难解释加拿大某些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来源。因此,他们提出了图2所示的双钻石模型,指出,在评价加拿大的产业竞争力时,需要额外考虑FTA成立后大幅增加的美国需求和美国相关企业带来的竞争对加拿大产业竞争力的积极作用。Rugman和DCruz双钻石模型拓展的重要贡献在于,将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自由贸易区”对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融入了产业竞争力的评价范围。

而Dunning则从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实践出发,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他首先指出,欧盟成立推进了欧洲一体化,使得区域内的跨国公司能够通过贸易、投资协定等形式对其他欧盟国家相同产业的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在欧洲一体化背景下,Dunning指出应将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活动作为第五个维度的变量增加到原始钻石模型中(见图3)。

钻石模型是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工具

本文认为,经过Rugman、Dunning等学者修正后的“开放的钻石模型理论”更符合全球化条件下开放型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当我们试图将既有钻石模型理论应用于当前一国(特别是开放型发展中国家)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时,我们也发现钻石模型理论仍然存在明显缺憾。由此本文力图依据中国在全球价值链时代的产业发展实例,进行着力剖析、推演,完善钻石模型的分析体系。

最后,相比Rugman同期提出的国家特殊要素优势(CSA)理论,本文认为,针对一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而言,钻石模型是优于CSA理论的综合分析工具。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应用钻石模型分析产业竞争力的案例:以电视机产业为例

我们将以中国电视机产业为例,探寻全球价值链环境下钻石模型理论的新发展。

中国电视机产业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了美日韩主导的上游核心零部件产业链段和中国主导的下游组装加工产业链段,两部分共同组成了电视机产业全球价值链。

在80年代电视机全球产业链逐步形成的大背景下,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就电视機产业而言,其开放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1980年至1985年是产业导入期,由于中国具有绝对的低成本及可预见的潜在大市场优势,松下等一批外资厂商开始在中国设立组装加工厂;与此同时,通过从日本直接引进组装生产线,长虹、熊猫、牡丹等本土企业也在政府支持下创建起来。1986至1989年是政策保护下的产业初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设置了高关税并限制了在华外资企业的内销比例;中国消费者对电视机开始有了需求,但对价格特别敏感。长虹、熊猫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仍凭借更低的成本和价格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并通过不断试错来提升自己产品的质量,在组装加工链段上获得了初始的发展,但此时的产业的供应商少且竞争并不激烈,本土产业也没有显著的国际竞争力。1990至2000年间,中国电视机产业进入了完全竞争背景下的高速发展阶段。政府对外资企业内销比例的限制不断放宽,进口关税也不断下降,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走向了全面竞争阶段,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以长虹、TCL为代表的内资电视机企业凭借廉价的要素和供应商支持的低成本优势,通过多轮“价格战”有效地满足了价格敏感型需求,并逐渐地主导了国内市场,从而在组装价值链段上发展出了以低成本为特征的国际竞争力。2000年至今是我国电视机产业的产业国际化发展阶段。在经历全面竞争后,中国电视机产业进入了国际化发展阶段。从出口目的地来看,因为市场相近,所以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数量更高,且多采用自己的品牌;而在发达国家则不得不采用OEM的方式进行出口。

用钻石模型对中国电视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国电视机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质范围。本文所评价的中国电视机产业竞争力的实质范围,应该更准确地描述为“电视机产业的组装链段”的竞争力,而非电视机产业整体。

其次,根据波特钻石模型,一国特定产业在不同时期的竞争力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选择了导入外资后的“政策保护下的产业初期发展阶段”和“完全竞争背景下的高速发展时期”,以便评价中国电视机产业的竞争力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我们结合Rugman和Dunning对波特原始钻石模型的修正,充分考虑外资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1)政策保护下的产业初期发展阶段(1986年~1989年)

我们利用开放的钻石模型做以下分析。

首先,从钻石模型的四个要素来看:在要素方面,中国本土有着大量廉价劳动力,从而吸引外资将劳动密集型的组装环节转移至中国。同时,外资也带来了相应的资本和技术。在需求方面,当时中国电视机消费需求刚刚出现,规模不大且具有价格敏感性特征。在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方面,当时供应商少,多数零部件依赖进口。在竞争环境方面,由于关税壁垒和对外资内销的限制,外资企业并未与本地企业形成激烈竞争。

其次,从内外资企业在上述产业环境下的运作结果来看:就外资企业而言,中国当时的廉价劳动力是Rugman所强调的国家优势要素。在获取了这一单一优势要素的基础上,外资企业进一步利用企业自身所拥有的“供应商网路”、“国际品牌和渠道”等优势,实现了从中国向国际市场的出口。与此同时,本地企业在引进组装生产线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在政策保护下将组装的电视机产品卖给当时对价格特别敏感、但对质量敏感性较差的本地市场消费者;但并没有形成任何出口的能力。

这一阶段内资企业的产业竞争力仅仅表现在组装链段的“低端劳动力”这一单一优势要素上;而外资企业在此阶段的出口行为,也并不能由这一单一优势要素来诠释,只能说,这一单一优势要素,对外资企业在中国完成组装后的对外出口做出了部分贡献。综合以上事实和分析,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电视机产业组装链段的国际竞争力是非常薄弱的。

(2)完全竞争背景下的高速发展阶段(1990年~2000年)

相对于前一阶段,钻石模型的各个方面在这一时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在需求方面,90年代中期,中国的电视机消费从城市进一步地拓展到农村地区,整体市场规模呈现庞大且快速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高度价格敏感性特征仍然突出。从数据来看,到90年代,中国电视机的需求长年维持在3000万台以上,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消费市场。价格方面,90年代前后一台29吋的电视相当于当时城市居民年均收入的8倍以上,但价格战后降低为城市人均收入的1/3,从而极大增加了城市地区电视机的需求。然而,这一价格仍大约相当于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4倍。直到电视机厂商将电视机价格降低到1000元以下,大体与一个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相当时,农村地区的电视机消费才得以迅速上升。由此不难理解,中国的电视机消费市场在当时较长的时间内不仅高速增长而且一直具有超强的价格敏感性。

其次,在要素方面,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中国电视机产业组装链段的劳动力也一直保持着明显的成本优势。从数据上看,20世纪90年代,农村劳动力通过非户籍形式向城市转移的年平均规模就达到1935万;而该阶段,中国所有制造业的小时雇员报酬只有0.63美元,仅仅相当于美国的2.98%,英国的3.52%,日本的3.41%,韓国的7%,巴西的24.9%,墨西哥的24.23%,亚洲四小龙的9%。

第三,在支持性产业方面,东南沿海地区在90年代开放过程中形成了一批低成本的供应商。在整个90年代,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务被源源不断地迁到中国,几乎所有的化工原料、零部件、模具加工以及包装材料等一切可用于生产电子配件的物料,都能够在珠三角地区找到,而且多数部件比外国供应商便宜20%以上。

最后,在竞争方面,随着本土企业的壮大,国家适时地放开了竞争,降低了关税,取消了外资企业本土销售的比率,从而在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形成了激烈、充分的全面竞争。由于本地市场的需求特点具有高度的价格敏感性,因此中外资企业针对本土市场的竞争也必然具有“价格战”的特征。从数据上看,90年代,以长虹、康佳为代表的本土电视企业发起的多轮价格战,将价格压到非常低的水平,竞争十分惨烈:本土企业的百元销售利润额1994年为16.2元,1998年降至8.6元,1999年更是下降到3.8元,远低于外企的10%~15%利润率。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内外资企业进入全面竞争的时代,产业环境中四要素之间发生了特别活跃和积极的互动,并形成了明显的以低成本为特征的组装链段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说,在最激烈的价格竞争中,由低廉生产要素和低廉支持性产业支撑的中国电视机产业在组装加工链段的低成本优势,恰好迎合了当时中国市场上价格极其敏感的需求特征,从而使该组装链段上以低成本为特征的竞争力迅速提升。同时,从本文提供的各要素数据中可以看出,各个要素的水平明显优于国际水平(例如价格最敏感、要素最低廉等),并且产业中的企业最终也发展出了充分的出口能力。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电视机产业在组装加工链段上,四个维度的要素均有显著提升,要素之间产生了积极的互动和配合,使得中国电视机的组装价值链段上发展出了明显的以低成本为特征的国际竞争力。

链段性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进一步拓展

区别于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源自其产业环境(用钻石模型分析及描述的)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在此开放的产业环境中竞争取胜的企业展现出的国际竞争力(较多数量的出口和对外投资等)。然而,在当前产业链全球分布的背景下,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链段性特征,而产品出口往往是出口企业综合要素的反应。因此,一国的产业链段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哪些企业创造并受益于产业链段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如何才能创造或受益于产业链段的国际竞争力?

(1)链段性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代表性企业

对于开放型发展中国家而言,理解并争取率先把握可能形成相应产业链段国际竞争力的各种要素和机制,是本土企业在开放条件下争取生存、发展、进而获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从80年代引进外资到21世纪中国电视机产业发展出强大的链段性国际竞争力,中国一直存在着电视机的对外出口。早期主要是外资企业主导出口,直到90年代中后期,本地企业才开始了强劲的出口。那么,是哪种企业更确切地代表了中国电视机产业的链段性国际竞争力呢?我们认为,根据前文钻石模型的分析,中国电视机产业链段性国际竞争力的来源是钻石模型四要素及其互动,因此,只有那些在运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产业环境四要素的优势,并在国内惨烈的价格竞争中取胜的企业,才是把握这一产业链段国际竞争力的代表。因此,只有以长虹、TCL等为代表的在价格战中胜出并创造了大量出口的中国本地企业才是典型代表。

(2)链段性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对性特征

观察这些典型企业的国际化行为特点就可以对链段式国际竞争力的特征做进一步的追踪和评判。从出口特征来看,当时中国本地企业的电视机更多地出口到了发展中国家,并主要是以其自有品牌进行销售;尽管本土企业的产品也有部分出口到了发达国家,但不仅数量较少,而且都是“贴牌”销售的。究其原因,我国电视机产业链段式竞争力的特征是“成本效率型”的,是在中国价格敏感型需求的引导下系统化创造出来的。在国际市场上,只有发展中国家市场具有类似的价格敏感型需求,从而使中国企业的这种国际竞争力能够得以展现。相反,发达国家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为质量和品牌优先,成本竞争力只有在有品牌和质量保障的基础上才被市场所认可。因此,中国企业“成本效率型”的国际竞争力在发达国家市场上的竞争表现相对较弱。

在当前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明显的链段性特征。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作为产业的后发国家,往往是从产业的某一个链段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因此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必然具有明显的链段性特征。

基于上述事实可以进一步揭示链段性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即相对性特征。具体来说,代表链段性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电视机本土企业在与其本土市场需求特点更加类似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上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而在与本土市场需求特点差异较大的发达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力表现则比较弱。

(3)开放型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机会

上述案例研究对于开放型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机会也有相应的启示。中國电视机产业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对价格敏感型需求的率先把握、对组装加工链段的低成本要素和低成本支持性产业的利用,并通过价格战的方式最终锻造出了相应特点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于开放型发展中国家而言,理解并争取率先把握可能形成相应产业链段国际竞争力的各种要素和机制,是本土企业在开放条件下争取生存、发展、进而获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结论

首先,在当前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明显的链段性特征。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作为产业的后发国家,往往是从产业的某一个链段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因此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必然具有明显的链段性特征。

其次,钻石模型作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工具,在当前产业链全球分布的大背景下仍然有效。它被合理应用的关键在于,要事先识别目标产业在目标国家具体产业链段的分布状况,进而针对确切分布于该国的产业链段利用钻石模型进行分析。

第三,一国特定产业链段的国际竞争力必然具有与相应产业链段的技术特性、国家产业环境特质相联系的具体特征,而带有这种具体特征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一般在与自身本土市场类似的东道国市场上其竞争力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现。

第四,对于后发的开放型发展中国家,理解并争取率先把握可能形成本国特定产业相应链段国际竞争力的各种要素和机制,是其本土企业在开放条件下争取生存、发展、进而获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猜你喜欢
电视机钻石竞争力
时间嵌入钻石
闭眼睛的电视机
闭眼睛的电视机
被调包的钻石
电视机
钻石妙贼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