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2018-12-01 13:21王道荣
当代农村财经 2018年9期
关键词:战略意义科学内涵乡村振兴

王道荣

摘要:“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一项伟大系统工程。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主题。要深刻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战略意义,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合理规划、创新机制,激发广大农民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培育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实现“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格局,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意义;科学内涵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一项伟大系统工程。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主题。要深刻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战略意义,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合理规划、创新机制,激发广大农民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培育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实现“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格局,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乡村振兴战略根源于我国“三农”的历史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发展战略上开始向农业农村倾斜。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我党提出“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重要论断;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三农”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党的十九大提出,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顺应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完成“三农”领域不同阶段发展的重要部署,“三农”问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二)乡村振兴战略根源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定位,必须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瞄准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来认识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是由一个大国转变成强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乡村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发生了变化,“三农”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美好生活需要”不仅体现在物质需要,还体现在住房、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社会需要,体现在政治需要、生态文明需要。而最大不平衡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制约农业农村发展,也制约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领域无疑是化解与攻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战场。

(三)乡村振兴战略根源于新时代“三农”发展的现实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到2030年,即使中国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还会有4.5亿人口。在这么巨量农村人口的背景下,中国无论如何不能让农村衰败[1]。而乡村振兴面临诸多问题:首先,乡村产业发展能力较弱。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基本特点是人多地少、耕作地块细碎、靠天吃饭、传统要素投入大,从事农业投资的风险大、收益率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足,尚未完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2]。其次,乡村振兴主体缺乏。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农村缺乏活力和吸引力。村庄凋敝从农民工跨地区流动以后开始显现,随着农二代成为流动主力,这个群体呈现出离土、出村、不回村的特征,人走、资本不回,村庄的衰败加剧[3]。最后,乡村振兴的外部环境堪忧。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生产环境和生态问题较突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以强势力量改造和解构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乡村传统文化衰落严重。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管全面、管长远”的大战略,是我们党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为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未来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行动指南。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和目标要求

(一)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与以往的农业农村政策相比,过去强调的是农业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更丰富,它涵盖“三农”事业的方方面面,更加强调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引领作用,更加强调农民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生产生活环境等民生事业发展。不仅瞄准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放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超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历史阶段。针对农村发展滞后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像重视农业一样重视农村发展,坚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4]。乡村振興战略将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全过程,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农村现代化”,体现了党对农业农村发展改革理论认识的深化创新,乡村振兴的最终成果将是农业与农村的同步现代化[5]。

(二)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总要求

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相比,其涵盖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广泛。“产业兴旺”包含现代农业和相关联的二、三产业的质量效率提升、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生态宜居”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再局限于村容干净整洁;“乡风文明”不仅要体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文明素养,而且要弘扬繁荣乡村文化,铸造乡村之魂;“治理有效”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活富裕”不仅体现在农民收入方面,还体现在居民生活品质、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等方面。不仅要准确把握着“二十字”方针的科学内涵和要求,还要把握好这“二十字”方针所内涵的五大目标任务的内在逻辑性和相互关联性,以便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做到整体设计、突出重点、方法得当、有序推进、事半功倍[6]。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内涵和实质

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立足于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实际,立足于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有“七条路径”,即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准确把握每条“道路”的关键词,即融合、创新、竞争力、协调、传承、“三治”结合、可持续,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以改革的精神开启乡村振兴新时代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规划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大战略,乡村振兴不能一蹴而就,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水平直接关系乡村发展水平,规划过程也是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共识和合力、产生集聚效应、减少和消除盲目投资的过程[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我国乡村地域辽阔,乡村类型多样复杂,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乡风民俗、地域文化等差异很大,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必然存在差异。既要发挥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又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创造性和参与性,还要尊重各区域资源环境发展实际,统筹考虑城乡的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规划要体现适应性、系统性、客观性。要坚持因地制宜,做到战略规划既要顶天,着眼于国家整体战略的需要;又要立地,因地制宜,對症下药,实现政策制定与措施实施的精细化精准化[8]。

(二)提高乡村产业发展能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最根本的是产业振兴,这也是“三农”保持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发展,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离开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变成空中楼阁,必须充分激发乡村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摒弃被动接受工业与城市的反哺扶持和辐射带动。

一是依据乡村的资源、区位等优势,确定各自的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作用,研究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可行性,突出产业发展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

二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小农经济必须与市场化结合,“接二连三”,注重现代农业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和利益链完善。

三是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利用“互联网+”模式,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乡村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开发农业的食品价值、观赏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

(三)锻造“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做好人才保障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支撑和基础,人才兴,乡村振兴才有希望。面对当前农村人才匮乏,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就业受阻,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大学生村官的短期行为,要吸引更多人才到农村作为,让留下来的人更安心、更有信心。

一是大力培育乡土人才,发挥乡村能工巧匠的作用。乡土人才不仅懂农业农村,而且对家乡有割不断的血脉和归属感,能够长期扎根农村,“吾心安处是吾乡”。

二是优化农村干部队伍。配好用好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吸引有志农业农村发展人才进村两委班子,为干部人才队伍“加油充电”。

三是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育合作与交流机制[9],鼓励和倡导城市各行各业的退休或退职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强化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吸引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提高乡村人口的社会流动能力和社会流动性。

(四)繁荣乡村文化,激发乡村活力与生机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引领,乡村文化来自群众,贴近群众,包含独特魅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文化文明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把乡村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着力重建乡村文化自信。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保持乡村文化特色,又要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增添先进元素,建立体现守法意识的乡规乡约,使乡村文化不断获得内生的动力和滋养,不断获得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完善乡村文化娱乐设施,以县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纽带,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三级文化体系建设,深入广泛、持久开展送文化下乡、农家书屋、乡村多功能室建设。

三是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增强村民的凝聚力。要着力展现美丽乡村文化气息,再现历史文化、宗祠文化、农耕文化等历史,推介乡土风情和民俗习惯,用乡村文化品牌来增强村民集体荣誉感。

(五)加强乡村治理,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推进,乡村空心化、老龄化和乡村社会组织碎片化凸显,乡村治理普遍存在治理主体缺失、治理环境复杂、治理对象多元化等问题。乡村治理有效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石,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坚持党在乡村振兴中领导作用。要强化村“两委”班子队伍,着力解决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和边缘化问题,让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增强其凝聚力和执行力。

二是提高乡村自治水平。要培养农民主动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文明理性的参与行为,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立足当地实际,健全村规民约,努力在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作用,建立德法互补的乡村治理体系。

三是把乡村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乡村振兴有序,法治是保障。要健全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引导村民依法办事。切实加强村民法制教育,培养人们敬畏法律、信仰法律、尊重司法的价值取向,增强村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规范乡村组织行为,推动乡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熊小林.聚焦乡村振兴战略 探究农业农村现代化方略[J]. 中国农村经济,2018.1(138—143)

[2]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16—24)

[3]刘若英.乡村现代化的战略[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2(15—17)

[4]朱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2(32—36)

[5]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49—55)

[6]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2—12)

[7] 邹力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科学决策,2017.12(19—34)

[8]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6(795—802)

[9]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2.5(01)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战略意义科学内涵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定襄沿革考略
基于国际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析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