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8-12-04 10:26邢芳芳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研究方法发展趋势

邢芳芳

摘 要 从研究议题和研究方法上对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试图概括我国媒介素养的研究特点,探讨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趋势。媒介素养研究要取得突破必须加强多领域、跨学科研究,结合实证、定量、文献、访谈等方法为教育者提供完整的教育方案,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

关键词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方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7-0094-03

媒介素养是培养人对信息理解和使用的能力,是完善和发展自己的重要途径,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正成为一个多学科参与、多领域交叉的研究命题,尤其是国内外教育学、传播学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然而我国在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和研究主题上呈现多样化、纷杂化的趋势,有必要通过分析,梳理我国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准确描绘我国媒介素养的发展轨迹,更好呈现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把握未来若干年我国媒介素养研究领域的研究体系。

1 媒介素养概述

媒介素养是指受众对各种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具体来说,是具备一定的读、写、思能力,以及采集、使用信息能力,这是生存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基本能力[1]。媒介素养研究开始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学者通过翻译、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将其引入。从文献上看,1997年学者卜卫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被视为我国研究媒介素养的起点,系统论述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内涵以及它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史。之后学者们陆续发表相关文章,媒介素养这个命题在我国学界陆续传播开来。我国学者较多引用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和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将媒介素养的内涵概括为三方面:认识、参与和使用大众传媒[2]。

2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现状及特点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以我国媒介素养研究领域的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主要涵盖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文献主要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并限定“期刊来源”为CSSCI。检索时间限定为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共检到有效文献480篇。从研究议题和研究方法上对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我国媒介素养的研究特点,并探讨我国媒介素养研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2.1 研究议题分析

根据媒介素养的特点,将媒介素养研究领域划分如下。

1)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研究。

2)国内外媒介素养综述研究。

3)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

4)媒介素养内涵研究。

通过对近十年的文本分析,这四个议题都有探讨,贯穿于媒介素养研究的早中期。其中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研究最多,其次是媒介素养内涵研究和国内外研究综述,再次是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

2.2 研究方法分析

本文综合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媒介素养研究的特点,总结近十年的文献数据主要包含以下研究方法。

1)定量研究。

2)定性研究。

3)混合研究。

4)文献研究。

5)比较研究。

通过梳理,近十年媒介素养研究中定性研究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文献研究,再次是定量分析,而混合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比例较低,但随着实证研究的增多而逐渐提升。

2.3 研究特点分析

2.3.1 受教育主体不断细化

除了学生群体以外,还包括其他特定人群,如农民、留守儿童、教师、老年人、少数民族、电视受众、领导干部等;对学生群体的年龄层次细化到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以及不同专业背景的师范生、体育生、艺术生等门类;对农民群体的媒介素养研究细化到江西、江苏、台湾等不同地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研究涉及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不同国家。

2.3.2 研究内容日益丰富

对媒介素养的研究除了主体研究、概念研究、国外理论译介及部分研究综述外,还出现很多媒介素养与不同领域的关系研究,比如探讨与教育技术学、新农村建设、公民教育、高校公选课、公益活动、思政课、图书馆、报刊学、数字素养、视觉素养等领域的关系;对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涵盖了研究者熟悉的地域和对象,比如江苏省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东北农村媒介素养调查、哈尔滨和上海的老年人媒介素养调查、成都青少年调查、上海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院士媒介素养调查、家庭媒介素养调查等。这些研究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媒介素养的研究范围,为提升今后我国媒介素养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3 特殊语境层出不穷

对不同语境下的媒介素养研究主要涉及到印刷媒介、电子游戏、电视电影、卡通暴力影响下、商业因素中、跨文化傳播背景下、公共危机中、博客视域下、微博平台中、手机媒体环境下等方面,尤其对新媒体时代各个群体的媒介素养探析掀起了研究的另一次高潮。值得一提的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特点、教育实施路径等探索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3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问题与挑战

通过学习归纳,可以看出我国近十年在媒介素养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由于起步晚,对国外研究成果的译介受条件限制,因此同国际研究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梳理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对于我国在该领域研究走向蓬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1 研究方法亟待丰富

西方发达国家对媒介素养80多年的研究发展,经历了从抵制媒介、批判媒介到解构媒介、使用媒介的演变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模式。我国对媒介素养的关注起步较晚,媒介素养引入之后,对媒介素养的起点问题、内涵辨析以及国外研究成果译介成了媒介素养研究的重要内容。除了研究主体不断细化外,对媒介素养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初期口号式的倡导到后来的理性审视,体现我国媒介素养研究从感性呐喊走向理性思考的演变历程。随着媒介的日新月异,媒介素养描绘出从图文印刷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媒介的发展轨迹,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纵然我国媒介素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日渐丰富,但在二十多年的研究历史中,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媒介素养研究运用了定性、定量、文献、比较等研究方法,但是定性研究法和文献法占据了较大份额,少数定量和混合研究中出现的参数设计略显粗糙,停留在初步抽样统计层面,很少涉及到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3]。可见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现状调查层面,缺乏动态的跟踪过程和对比分析,提出的对策解释力不够。虽然也有实践方面的尝试,但受技术传播、经济发展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没有进一步落实媒介素养教育。因此对于研究者而言,应积极总结西方的研究历史,借鉴先进的研究成果,把握研究热点,通过定量、比较等应用研究为我国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提供可行的实施方案。

3.2 研究重心亟待改变

一方面,近十年来国内文献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在概念厘清、内涵界定、发展历史梳理及不同主体的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分析等方面的探索进展较快,但还未从理论高度进行教育机制的探索。

另一方面,缺少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在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目标、教学教法、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论文屈指可数。

西方国家侧重实践研究,在媒介素養教育的课程开发、实施、教学材料等方面下功夫,关注教育的实施目的,比如Bier等人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预防吸烟的实验研究,为六所学校204名高中生开设了跨学科的戒烟草媒介素养课程[4]。

我国要构建符合国情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研究重心亟须从“概念”“现状”上升到“体系”“实践”上来。我们的研究应该为促进教育教学而产生,使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社会环境等更好地服务于受教育群体,从而为大众创建一个全方位的学习体验环境。此外,要关注教育效果,为受教育群体提供先进的学习策略和工具,帮助他们适应复杂的舆论环境,使教育真正发生,这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需重视的问题。

4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对媒介素养研究起源探析、内涵界定,以及引入国内二十多年来的研究归纳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理论归纳更加成熟,研究目标更加具体,受教育目标更加丰富,不同形态的媒介语境更加突出,研究方法更加多元。

4.1 拓宽理论视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机制、评估体系研究

随着当代社会网络技术的不断渗透,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管是从实施者还是受教育群体自身来讲,都已很难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在网络时代全面来临时,如何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严峻问题。唯有构建完善的教育机制,厘清教育理念、主体、手段途径、阵地载体、内外部环境等在内的各内涵的界定及其融合互动关系,全面普及落实媒介素养教育才是提升新时代公民媒介素养水平的积极出路。与此同时,对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进行教育成效的实证研究,逐步形成完整而严谨的评估体系,也将有效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4.2 加强实践探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促进教育实践

早期我国媒介素养研究较多地采取定性研究和文献研究,以概述媒介素养研究的先进成果与经验做法为主。之后新闻传播领域逐渐出现比较研究、个案访谈、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媒介素养进行理性审视,以调研数据为参照,尝试用实证研究结果解释媒介素养现状并提出提升的策略和方法。今后,媒介素养研究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将进一步开发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工具,构建教学体系,建立健全课程评价机制。实证研究方法将继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对媒介素养具体实施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实效检验将成为未来媒介素养研究的热点问题[5]。

4.3 重视外部环境,开展与媒介素养课程相关的政策研究

媒介素养的宗旨是使大众具备认识媒体、利用媒体,对媒介信息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大众媒介成为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十分重要[6]。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我国现有的教育政策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还未进入教育体系的现实,研究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如韩国、土耳其,他们都在媒介素养课程的政策研究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7]。在把握了主客观环境的前提下,开发系统的培养课程,构建完善的课程培养体系,这是媒介素养课程研究进步的关键。

4.4 深化合作交流,开展媒介素养和不同学科的联合研究

媒介素养引入我国后是在传播学领域发展壮大的,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媒介素养应该是一个涉及到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性研究领域。比如教育学界对媒介素养的探讨往往喜欢与信息素养结合在一起,由于中国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两个概念载入的时间比较接近,从教育视角比较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分析两者的起源,探讨各自发展的轨迹,发现两者在当代有融合之势。因此,学者认为在传媒手段发达的情况下,应该利用教育技术的支点构建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融合的桥梁[8]。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能否摆脱目前的技术桎梏,要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观点和方法,加强多领域合作,进行跨学科研究,这是推动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动力[9]。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

[2]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媒介素养研究,2004(5):11-13.

[3]陈一.从高歌猛进到理性反思——近年国内媒介素养研究述评[J].兰州学刊,2008(8):169-172.

[4]耿益群,徐玥.近十年国外媒介素养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31-37.

[5]赵丽,张舒予.媒介素养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基于教育学、新闻学与传播学 CSSCI(2012—2013)来源期刊数据[J].电化教育研究,2015(5):17-25.

[6]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

[7]耿益群,徐玥.近十年国外媒介素养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31-37.

[8]王帆,张舒予.从教育视角解析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3).

[9]杨春霞.简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73-74.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研究方法发展趋势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