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8-12-05 16:37徐淑芳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湖南数字

徐淑芳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长沙 410003)

数字文化产业是数字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而催生出的新业态,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2.0版。数字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业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以文化创意的内容作为核心,通过借力数字技术来进行相应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极。相对于传统文化产业而言,这种新兴的数字文化产业具有更强的产业包容性与流通便利性,正朝着便民化与个性化方向发展,产业供给更加多元,文化消费拉动能力逐渐凸显。在此情形下,湖南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既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践行发展新理念的适时之举,也是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还是“数字湖南”战略的重要基点。

一、湖南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

“当前,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力,推动产业创新、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1]湖南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拥有三方面优势。

1.湖南数字文化产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大。近年来,随着“数字湖南”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湖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与科技获得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生产、传播以及消费的数字化转换。当前,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湖南传统文化产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可以说,以动漫、视频直播、VR、网络游戏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已然成为湖南最具成长潜力和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在数字动漫方面,湖南拥有两大动漫基地,即“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湖南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凭借基地的力量湖南动漫产业原创能力不断增强,并率先运用了无纸化制作的关键技术;在数字技术方面,湖南通过建设文化基地与科技园区等措施,重点扶植了青苹果数据中心、拓维技术等一批产业基础雄厚、技术领先的文化企业;在数字出版方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报网融合”这一概念,并将旗下的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网站等整合成为一个既覆盖报纸、网络、杂志,又连接手机和网络电视的多形态互动营销的全媒体信息服务型平台,还开发了“新湖南”手机客户端,目前拥有用户1 700多万;在数字传媒方面,湖南广电以“传统媒体整合做、新老媒体融合做、内容渠道捆绑做、引进伙伴双赢做”为方针,大力发展了电子商务与电视内容融合的新业态——“快乐购”“嘉丽购”。

2.具有强大的文化事业科技服务体系与完善的科技文化融合关键要素支撑体系。一方面,湖南注重提升文化事业的服务品质与能力。湖南积极响应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的号召,自2007年开始实行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至今,湖南共建成了44 058家公家书屋,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行政村。与此同时,湖南还通过扶持实体书店的发展和拓展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构建起了多维度立体的公共阅读空间。通过搭建公共文化信息管理系统,湖南完善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管理平台建设,通过及时、准确地采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信息,有助于政府引导群众通过该平台实现对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另一方面,湖南科技文化融合关键要素支撑体系建设愈加完善。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深度的不断拓展,湖南文化产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业态。为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发展环境,湖南以“融合发展、联动推进、应用导向、创新提升”的发展原则为指导,开展了数字文化企业的相关高新技术培训与认定。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助力工程”,如实施文化产业园区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工程,重点攻关与突破阻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数字文化企业,培育相关数字文化产业人才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

3.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产业聚集能力明显增强。作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数字文化产业园“具有聚集于整合行业要素,培育创意设计、广告制作、数字出版、新媒体等全产业链企业集群,推进文化企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作用”[2]。湖南省在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时,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文化产业园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吸引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数字文化企业落地湖南或在湖南设置总部与分部,以最大限度地形成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合力,拓展数字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范围,增强数字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效应。此外,以现有相关基地和平台为依托,湖南还可以重点选择若干文化产业特色突出、条件好的园区,进行数字文化产业的试点集群建设,探索一条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创新链和产业链互动结合的新模式。当前,湖南省共拥有数十家国家级文化产园,近20家省级文化产业园与基地。这些园区和基地通过吸引相关的文化产业项目以及具有高度关联性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助于构建集群集化、创新型以及品牌化为一体的新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及聚集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园时要坚持科学规划与明确定位,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大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以切实保证建设空间布局合理、产业辐射能力广和带动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园区及基地。

二、湖南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

“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供给不足与产能过剩并存。”[3]创新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而根据2017年文化部发布的《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数字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的战略部署与发展要求,湖南在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时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数字化平台不大。当前,湖南数字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主要为中小型文化企业,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文化创意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数字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较少,这就使得湖南的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全方位数字化转化,也无法将现有的文化产品通过数字网络进行更大范围的流通与传播。再者,由于数字文化产业的聚集度不高、平台建设引导不足,即便作为湖南省唯一的移动互联网产业聚集区的高新区,其数字文化产业转化与企业孵化能力仍然不强,仅聚集文化创意类企业200多家。

2.数字化内容不强。当前,湖南文化产业的优势行业仍聚焦于广电、出版等领域,数字文化产业虽具活力,却没有在新兴的数字阅读、网络直播、VR等领域抢占产业高地,整体实力不强,且缺乏具有核心影响力的品牌供给。尽管传统优势动漫、出版等行业早已开始数字化布局,但在实现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文化内容单薄、缺乏原创与同质化等问题。作为湖南数字出版翘楚代表的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其2016年数字出版板块的主营业务收入为5.38亿元,仅占集团主业务收入的4.88%,且主要集中在数字教育方面;新湖南客户端下载用户超过1 700万,但与咪咕数媒、天翼阅读等累计用户超过7.5亿的数字阅读用户相比,相距甚远。

3.数字化人才不多。由于数字文化产业的聚集度不高,数字经济的产业效能不明显,且缺乏完整的转化链条,这就使得湖南在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时缺乏高端人才吸引力,复合型专业化人才不足。与上海、杭州等地相比,湖南数字文化产业在投资环境方面并不占优势、差距明显,且缺乏设施完善、驱动能力强的数字文化产业孵化空间、“创客”空间,数字文化企业的聚集能力较差,数字化从业人员整体数量不多、实力不强,不利于做大做强湖南省数字文化产业。

4.数字化政策落实乏力。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掀起的高科技浪潮并催生出一大批新的文化业态,湖南反应迅速,出台了系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产业融合的规划和政策。这些规划与政策为湖南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却在落地时,在具体的执行和操作过程中被打了折扣。如在打造长沙市天心区“两园一基地”过程中,长沙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国家级长沙天心文化产业示范园发展的实施意见》,但在具体建设中,并未落实《意见》中提到的资源、平台和资金等方面的重点倾斜;对于马兰山文化创意聚集区(视谷)的建设,省市均未拿出具有实质性、能够落地的政策措施,以至于“北有中关村、南有马栏山”的推进一直停留在思想层面,导致相关项目无法及时推进,未能更好的发挥湖南广电在IP创意流、视频产业等方面的品牌聚集与产业链带动作用,不利于打造湖南数字文化产业重点领域与优势品牌。

三、湖南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湖南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在结合国家宏观战略的基础上,还需在平台、内容、人才与外部发展环境等方面发力。

1.筑平台,搭起数字文化产业的大框架。一方面,努力搭建数字文化产业共享平台与公共技术平台,将其打造成湖南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大脑”“智慧中枢”。以湖南超级计算中心建设为契机,依托湖南大学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全面提升数字资讯处理、开发与传输能力,探索建设长沙优势和地方特色数字文化产业市场数据库,为数字技术原创产品研发、创新技术应用提供便捷、有效、低成本的技术服务;扶持以青苹果数据中心为龙头的高科技文化项目,打造“世界华文文献数据中心”等。另一方面,通过设立科技园区、文化基地等措施发挥“文化+互联网”孵化载体的催化作用。以长沙高新区为核心打造“马栏山移动互联网产业聚集区”“马栏山大数据产业聚集区”,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优势产业群集和产业链;借鉴国内“3W咖啡”和“创新工厂”模式,打造一批形式多样具有湖湘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孵化载体。与此同时,还需注重加强对传统园区的数字化升级改造。通过建立完善的园区信息集约通道、资源流转体系和项目孵化机制,提升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度与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文化产业园区的创新与研发能力,初步形成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为龙头、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为骨干、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群为支点的数字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新格局。

2.重内容,打造数字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坚持以文化内容为王、数字技术为翼、创意创新为本,盘活文化产业存量。找准湖南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在新型影视与互联网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领域的优势特色,鼓励全民创意创作联动,加强湖南数字文化产业的优质内容提供。在视听领域,形成湖南成套立体电视采编播系统解决方案,生产制作一批有质量的立体电视节目源;在数字出版领域,形成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建设开放的数字内容投放体系,推动全领域内容提供、技术提供、平台运营和终端服务的一体化整合;在动漫游戏领域,推动互动技术、新型视听表达等前沿科技与动漫、游戏的创意设计、内容制作等相结合,增强用户体验,实现资源整合。通过探索基于数字技术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作化创新、网络化共享的新型商业模式与文化业态,推动湖南传统文化资源的“智慧”升级,鼓励对湘绣、浏阳花炮、铜官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与开发,创造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数字创意内容产品,使湖湘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

3.聚人才,建设数字文化产业“智囊团”。一支规模大、结构优良、质量高的人才队伍是提升数字化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发挥人才的优势。一是借力湖南高校“智”力,深化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数字文化产业课题研究。鼓励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文化产业的相关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入合作,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培训;每年扶持一批文化产业名家和优秀中青年人才承担的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二是加强高层次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入湘引进。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完善有利于数字文化产业高端人才来湘发展的绿色通道,引导和扶持一批数字文化骨干企业、园区、平台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政策,建设湖南高层次数字文化产业人才信息库;依托各类人才计划,注重对来湘高端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并给予政策、项目支持,表彰奖励成就卓越的数字文化产业工作者。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产业化奖励等政策效应,优化来湘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完善落实人才落户、子女就学、医疗保险、出入境等生活配套政策。

4.优环境,利用政策红利激发产业潜力。一是要根据文化部于2017年4月发布的《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尽快出台湖南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落实相关政策红利,对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市场、文化科技等政策进行整合,对数字文化产业能够享受到的财税金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政策进行梳理集成,以汇聚更强劲的政策流、智慧流、资本流与人才流等,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数字文化产业政策环境。二是要尊重数字创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出台保护数字文化内容与创意的具体政策法规,创造良好的数字文化内容创造环境;在产业园区建立版权工作站和版权服务公共平台;建立文化创意作品著作权登记资助制度,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和产业园区申报版权,推进版权登记和企业软件正版化;对文化创意企业申请专利的费用,从省、市知识产权专利申请专项资金中给予支持;对具有发展前景和导向意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文化创意项目,在科技立项上给予优先支持,从省、市科技专项经费中给予研发资助;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建立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事业单位,按有关政策从省、市相关科技专项经费中给予资助。三是要抓住当前网络支付手段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有利发展机遇,充分挖掘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巨大消费潜力与市场价值,创新湖南省数字文化内容产品的形式与网络平台的消费购买模式,将广泛的互联网与手机用户基数转化为有效的文化消费需求。四是要创新金融服务,探索新型文创金融模式,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提供资本支撑。可以成立包括担保机构、银行、国有投资公司在内的文创产业集合信贷产品项目,形成一种多赢局面的公司合作伙伴关系,扩宽数字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并通过债权先行、股权跟进的方式,积极为中小数字文化企业融资推荐寻找更合适的“下家”,满足中小文创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融资需求。

参考文献:

[1]范周.从三个方面解读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J].人文天下,2017,(5).

[2]季纯.南通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3]孔少华,何群.“十三五”文化产业供给侧要素创新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湖南数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推进鞍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答数字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数字看G20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成双成对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