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模式下的日本福利制度演变及其借鉴意义

2018-12-05 16:37陆君如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福利制度社会福利东亚

陆君如

(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保障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东西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途径比较研究中,福利体制的多样性带给了我们不同的启示。东亚各国家和地区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社会认知和福利期待,基于东亚福利体制模式的日本,其战后经济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历程,与此同时,作为促进国家稳定和发展重要制度安排的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一个萌芽、构建、成长、变革的历史演变过程。日本不仅是一个社会保障具有独自特性的发达国家,也是与我国具有许多类似文化特质的东亚国家,探讨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福利制度演变,对建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更直接的借鉴意义。

一、东亚福利模式的体制特征及其文化脉络

从非商品化、阶层化及政府与市场关系三个方面可以明晰东亚福利体制特征,即经济成长优于福利分配,福利提供中的家庭角色,福利分配集中于特定人群等。具体表现如下:

(一)东亚福利体制的主要特点

1.经济优先取向。东亚选择的是经济优先的低福利政策,政府支出以经济发展与人力投资为优先。在东亚国家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习俗因素下,各国财政福利支出水平始终较低。同时,东方儒家家庭传统文化观对保障模式的选择影响深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东亚福利制度的政策取向,如新加坡的“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家庭保障计划强化了家庭保障功能;又如日本的年金制度是以家庭为投保计算单位;香港和台湾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样重视家庭功能。另一方面,传统东方文化的团结互助精神也部分地弥补了社会福利的缺失,较低的公共福利支出客观上成为推动东亚国家经济起飞的因素,这也契合东亚追赶工业化战略下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发展成为第一要务。

2.阶层分明。在东亚各国和地区中,社会福利政策趋向于“精英主义”,即政府通过福利政策来保证社会精英阶层的忠诚,使得保障体系中特定的职业群体享特权。

3.支出水平较低。纵观东亚国家福利体制,福利支出比例都相对较低,与欧洲社会保障体系一百多年的历史不同,东亚福利制度普遍在二战以后才逐步建立,东亚国家的福利制度形成初期,把社会福利看成经济增长的负担。即便日本福利保障速度的提高一度与其经济发展相匹配,但福利支出在其经济中的比例与欧洲相比仍然相对较低,这既有优先发展经济的因素,也与亚洲历史文化原因密切相关,但这客观上促成了当时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

(二)较为一致的东方传统文化特质

1.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传统是地区国民高储蓄率的基础,这些是有别于欧美的文化特质。高储蓄率虽然体现的是对保障不充分的担忧,但同时也促进了如新加坡、香港地区等建立起中央公积金的积累制福利制度。

2.东亚各国及地区在各自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等方面上存在巨大差异,但是“生产至上”的儒家思想在东亚植根于传统,这是东亚经济模式的文化驱动力。可以说,东亚最大的福利就是“就业福利”,这也因此造就了亚洲经济奇迹。

二、基于东亚模式的日本社会福利制度成长与改革

(一)日本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

受中国古代儒家、佛教、道家等思想和明治维新后西方思想的影响,日本福利体制从萌芽开始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战后经济恢复和起飞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日本社会福利的立法不断完善,保障制度得以确立,这一过程中同样烙有东方传统文化的印记。

(二)日本社会福利的成长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社会保障作为政府的政策体系逐步发展起来。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即初创期、发展期和转换期。战后最初,为了救济贫困的日本国民,美国占领军向日本政府提交备忘录,在此基础上日本制定的《生活保护法》是保障制度的雏形。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此期间基本完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且其社会保障体系跨入发达国家行列;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以石油危机为转折点,日本开始从新审视保障策略,对社保扩展期出现的社会保障制度向西方福利国家发展的势头进行调整。

(三)日本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改革

社会福利制度经历形成和成长后,完成了保障制度法制化,完善的社会福利法律法规为日本福利体系的运行实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以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团体三个层次的多元化保障管理,以及资金负担全民化、社会保障自我化体现了日本社会福利制度独特的特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强调劳动者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强调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的协助满足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这实际也是传统儒家文化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深刻烙印。

应该说,东亚福利体制得以维持是以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或接近充分就业为前提条件的,一旦失去这些条件,原有的福利安排将面临巨大压力。同时,福利体系中家庭的福利能力也会受到老龄化、女性就业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作为东亚体系的代表,日本也是如此。日本经济近年来的持续低迷,迫使政府痛下改革保障制度的决心,强力推动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1.养老金制度改革。日本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使资金负担迅速上升,原有的养老金体系难以为继。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措施,包括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费用承担的比例,降低企业负担。同时,增源节流成为改革的重要方面,如降低养老金缴纳基数的厚生养老金制度改革,再如设立青年学生保险费补交制度,又如提高养老金支付起始年龄及推进老年人口的再就业等。

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保持社会保险费用的收支平衡为目的的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遵循三项原则:保持广覆盖,提高医疗保险质量,提供有效医疗保健服务。

3.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促进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日本政府主要的政策目标之一,就业率是历届政府的优先方向。日本社会失业保险制度的每一次调整与改革,都努力把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职业培训指导作为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目的更在于促进充分就业。

4.建立老年人护理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交纳保险后,一旦需要护理时,可得到相应服务。

三、启发与借鉴

第一,明确我国福利制度建设目标。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福利制度正处于立法密度最大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了适合中国社会和国民长期利益,我国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各项保障制度的目标需要很强的前瞻性。在东西方福利制度演变和比较研究中我们认识到,发展中国家保障模式选择应对经济波动的适应性更大,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更加匹配,与其传统文化更加契合。

第二,建立健全多层次保障体系。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构建健全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首先是福利刚性的需要,同时我国也是老龄化形势严峻的人口大国,老龄化加速将使社会保障制度面临财政危机的窘境,因此在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时应从国情出发,着力优先安排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目前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等基础上,借鉴日本发展经验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补充保障,如大病保障、商业保险等。

第三,多途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和监管。社会保障基金可以分为社会救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社会优抚安置基金等等。正常征收以外,参照日本成功经验,筹措渠道还包括财政拨款、实行税收优惠或让利、免税、雇主和雇员缴纳、通过彩票或捐赠的社会筹资、社会福利服务收费、基金运营收益、发行特种国债等各种途径。因此,做好资金的监管,以确保基金运行安全。

综上所述,在以日本为典型的东亚福利体制中,贯穿东亚社会福利政策的主线仍然是发展和均衡的关系。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同样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责权利的分担和协调,明确国家、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回归东亚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中心主义特色。东亚模式的福利体制本土化道路赋予其不同于西方的政策特征,这对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无疑具有更为直接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眉.日本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及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林卡.东亚生产主义社会政策模式的产生和衰落[J].江苏社会科学,2008,(4).

[4]彭翔,徐爱军.东亚福利体制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1,(2).

[5]刘锋.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国民养老金为中心[J].国外理论动态,2008,(1).

猜你喜欢
福利制度社会福利东亚
以泉会友,共享东亚文化盛世
欧洲第一份研究东亚视觉艺术的西方语言杂志——《东亚艺术》
15000余种商品亮相东亚商品展
学霸“三小只”
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在悖论
欧洲社会保障制度为何进退维谷
电子废弃物回收政策目标:社会福利还是环保回收率?
关于国有企业报酬与福利制度研究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
英国计划推进儿童社会福利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