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商业银行内控之上的风险控制分析

2018-12-06 20:02
金融经济 2018年16期
关键词:风控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1.引言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可分为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多种形式,而商业银行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可以进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及办理票据贴现等业务,而不具备货币的发行权。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商业银行如何在利率频繁变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环境下实现稳健性发展,成为该金融机构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运营与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由于风险与收益的伴生性、对等性,导致商业银行内部始终存在一定的风险。加强内控管理与风险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化水平,实现持续性获益。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商业银行为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往往对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采取非常态化政策,导致原生风险减少的同时,次生风险进一步产生,此时,商业银行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内部存在的多元复杂性风险问题。

2.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应用

2.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及规章等一系列手段和方法,来保证整体效益的提升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内部控制具有长期性、针对性及风险一致性等特点。商业银行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会存在多样性风险,为实现对相关风险的有效管控,积极的进行内部管控成为新的需求。内部控制可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等三个主要节点。事前防范是指商业银行在进行存贷款、票据贴现等业务时,要制定相应的计划和预算,并以预算数据为支撑,对经营与管理业务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防范;事中控制是指商业银行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包括对内控手段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也包括对内控绩效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事后监督是指商业银行在内控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目标偏差风险,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内控实施效果,对内控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2.2 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定科学的决策机制及严格业务操作规范等手段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当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存在产权关系不明晰、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而现代化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内控效力。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就是将商业银行内部的经营权、管理权及决策权进行分离,以此确认各个经营管理层之间的职责,实现产权关系制度化、明晰化。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促使商业银行各层级人员提升内部效率,明确经济责任,从而为实现持续性获益准备条件。

科学的决策机制是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决策有效性会影响该机构的获益水平。决策是商业银行进行经营与管理的重要环节,决策水平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其整体效益。科学的决策机制包括决策的制定程序、执行效率与权利归属。就执行程序来说,商业银行要规范执行流程,实现程序化决策。就执行效率来说,商业银行要以科学合理的决策为依据,进行决策的贯彻与实施,以提升决策效率,保证银行未来发展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就权利归属来说,决策权是商业银行内部重要权利形式,可以对银行的发展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而良好的决策层可以为经营与管理决策提供系统化支撑,以保证决策的效用性。因此,科学决策机制决定了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控制的可实现性,也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内控实施效果。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类机构,具有多人员参与的特征。这种方式决定了商业银行业务分散、人员集中性。大量的人员参与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带来多元化风险,主要表现为篡改数据、违规操作及贪腐等问题,这些人为问题的产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带来极大的影响。故严格内部人员的业务操作规范成为现阶段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的必要手段,系统、合理的业务操作规范可以降低业务人员操控风险,从而将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之内。

3.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含义及应用

3.1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含义

未来的不可预期性导致风险的产生,人们对风险大致会产生四种基本态度,即风险偏好、风险管理、风险规避和风险漠视。风险偏好是指投资者对风险采取的积极的管理行为,即认为风险与收益是相伴相生的,只有敢于承受较高风险,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风险管理是指投资者对风险有明确的认知,在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条件下,尽可能分散管理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目标。风险规避是指投资者不愿承担风险,因此也厌恶风险带来的收益形式。风险漠视是指投资者对风险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而只考虑投资的收益率、投资期限等,除风险之外的条件一旦满足,投资者就会进投资决策。一般来说,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及风险处理及评价等三个环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是指商业银行借助各种手段,对经营与管理中的信用风险、违约风险、利率风险及其他风险等进行控制,以使风险水平保持在可控程度之内。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降低风险水平,提升管控效力。

3.2 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

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实现风险管理观念上的转变和完善风险管理执行机制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具体来说,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就是要对商业银行在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信用风险、违约风险、利率风险及其他风险等进行有效识别与控制,制定相匹配的风险应对策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风险进行管控;实现风险管理观念上的转变就是要抛却漠视风险的态度,充分认识风险的客观性和不可避免性,从而在根本上树立风险管控意识,将风险控制看作是商业银行实现持续性获益的重要环节;完善风险管理执行机制是指商业银行要适应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横向控制与纵向管理相结合的银行风控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实现需要其在股权结构、风险管控执行等方面有所突破,即商业银行要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确立经营、管理与决策相分离的三层次管理体系,此外,要在总行及各分行内部建立风控部门,该部门同时受上级风控部门和所在支行管理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形成横纵交错,横向突出的风险控制体系。

4.实现商业银行内控之上的风险控制方式分析

4.1 完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

为实现商业银行内控之上的有效风险控制,首先要完善内部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组织形式、治理结构,还是经营观念、制度创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国有银行及以政府为主导的商业银行存在产权不明晰、信息不对称及风险管控意识较弱等问题,这从本质上决定了商业银行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与治理结构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性,为完善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要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即倡导政府控制的商业银行在依靠国家投入的条件下,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和民间资本,实现商业银行产权主体的多样化,增强组织形式的外在吸引力,此外,商业银行在积极引入外来资本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外来人员、技术等要素进行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创新,以发挥股份制形式的优越性。此外,治理结构也会随着组织形式的改革而发生转变,这也就意味着,股份制形式的实现,商业银行对高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发生调整,高管依据获益能力进行市场化岗位选择。

4.2 丰富商业银行内控和风控的基本内涵,提升银行风控能力

为实现商业银行内控之上的有效风险控制,要丰富商业银行内控和风控的基本内涵,提升银行风控能力。商业银行的市场性决定了其进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即商业银行的利润导向使其内部存在一定的人为操控、违约等非授权行为,这些行为的产生使得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更加复杂。商业银行能够通过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等,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不仅包括对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各环节的监管,还包括对内控效力的评价与考核。商业银行进行内控的目标是减少过程性风险,包括信用风险、违约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风险等,其通过一系列的风险控制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有效统一。为提升商业银行的风控能力,一方面,要将内控看作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要素,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革等产权形式变革和探索扁平式组织、虚拟化组织等组织形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减少非授权性行为和流氓交易,防范内部风险的发生。

4.2 正确处理商业银行内部内控和风控的有效关系

为实现商业银行内控之上的有效风险控制,还要正确处理商业银行内部内控和风控的有效关系。内控和风控具有内在的区别性,内控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方法,对银行内部员工及操作程序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合规性进行审查,以确保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而风控则是对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中的各种风险进行量化与分析,并通过收益指标参照,合理计算出必要性风险和非必要性风险,以保持自身经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也就是说,风控追求的是在特定风险水平下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数值。内控与风控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内控的执行有利于风控的实现,而风控的实施效果则为内控选择提供的基础的条件。故应正确处理商业银行内控与风控的有效关系,做好内控的同时也要做好风控,实现两者的结合效用。

猜你喜欢
风控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宁波P2P网贷发展问题研究
银行双录的现状和问题
论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