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型家具看两宋家具形制的复古创新

2018-12-06 05:55李林蔓LiLinmanZhangHua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年10期
关键词:架结构箱型普及

李林蔓 张 华 Li Linman & Zhang Hua

(1.2.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 412000)

中国古代自商周以来的传统起居方式席地“正坐”,自魏晋南北朝开始逐步出现变化直至隋唐时期席地与垂足共存,至宋代垂足而坐发展成熟。垂足而坐这一形态的出现与宋代的城市面貌、生活状态、起居环境特点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等因素是密切联系。两宋受儒学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双重影响下,整体的社会氛围“轻武、尚文”,且加之由于宋代新政治新文化的显著进步,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鼓励创新式的发展传统思想和文化的背景之下,商业发达文教兴盛,人们的审美倾向也出现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造物体现出切合实际、平易舒畅、自然雅致的审美境界,并延续成为古典家具成型主要的精神内涵。

1 两宋高型家具发展的社会背景

北宋中叶“庆历新政”之后,京都开封城市面貌较前代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商业活动繁多、职业身份各异,商业的迅速发展演化出“民富”的一大城市特点[1-3],由此宋代市民生活状态也呈现出丰富、多元、乐于享受的发展趋势。宋代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加之“惟有读书高”的社会心理的引导作用,士大夫阶层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4-5],文人间集物质享受、精神享受于一体的各类结社活动频繁,对市井生活状态的也产生了巨大影响[6-7]。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以及士大夫阶层的不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的都表现出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大量社会活动的增加和商业发展的迅速也促进着人们对特定家具的需求,这些需求也必然成为高型家具发展普及的重要原因。

2 两宋高型家具普及的原因

2.1 两宋高型家具普及的外因

2.1.1 气候因素

20世纪30年代竺可桢先生提出的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分阶段重要观点,由此可知我国古代历史在气候上整体呈现温暖期越来越短而寒冷期越来越长的特点,这种不可逆的气候变化特点直接导致了生存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长久以来席地跽坐或盘膝坐的传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外部环境,其舒适度大大降低。同时外来文化的介入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中更舒适更高效的高坐起居方式的出现使得“席坐”这种压抑、低效率的起居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取而代之的高坐起居方式的发展成为必然。

2.1.2 社会政治因素

宋代大力发展平民出身的文人官僚体系,皇帝集权大大加强,完成了“唐宋变革”政治上的任务,促进社会整体进步,为高型家具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此种社会背景的极力影响下,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生活的繁荣,也进一步促使着人们更加追求对生存方式的改良。

2.2 两宋高型家具普及的内因

2.2.1 工艺技术的进步

在宋代高型家具逐渐普及发展的过程中,家具类型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多种家具构件以及结合方式的出现,使得原本简单的基本工具已经不能满足众多家具类型的制作需要,为满足不断扩大的家具发展需求,木造工具与生产工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革新与进步[8]。

2.2.2 需求的扩大

商业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生活繁荣的同时,市民生活品质与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并表现出对高型家具的不同需求,原本阶级象征的的家具类型开始弱化,逐渐走向市井,高型家具的普及也随之更具必然性(图1)。

3 两宋高型家具形制特征

历朝历代交替更迭的过程中,经典家具形制可谓处于一个不断延续发展的趋势中。自商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各民族各教派间文明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家具的形制伴也随着文化艺术的沟通开始呈现出形制、功用上的相互渗透、吸收并不断演进的过程。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工艺技术的日渐进步推动着家具形制的不断革新以及类型的进一步多元化发展。从两宋时起,随着高型家具的发展成熟以及高坐起居方式在民间的普及,呈现出了基于传统形制的新形制家具。

总的来讲主要有束腰和无束腰两大类,以及由箱型结构向框架型结构的较大转变。其中有束腰分为束腰和高束腰两类;无束腰则分为梁架结构、案型结构、四面平结构三类。北宋家具形制即在此基础不断发展演化,但由于壶门箱型结构具有很强的结构稳定性,其依然是传统家具制作的重要结构形制。

图1 宋代高型家具成熟影响因素

图2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3 《妆靓仕女图》

图4 《会昌九老图》

图5 《蕉荫击球图》

图6 《听阮图》

图7 《小庭婴戏图》

图8 《钟进士移居图》

图9 《梧阴清暇图》

图10 传统家具形制演变过程

3.1 北宋家具形制特征

3.1.1 梁架结构

两宋前的矮型家具结构上基本延续箱型壶门结构,至宋代,受建筑大木作技术发展成熟的影响[9],家具形制设计在原有箱型结构的基础上开始效仿建筑结构的梁柱式框架结构,这种先进的结构形式与简洁的设计要素相辅相成,使家具形式的变化和创造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另外,由于高型家具的普及发展,原本的起居单中心原则被打破,随之出现的起居双中心生活模式下的一桌两椅成套家具以及长凳、案桌开始在北宋民间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其大多也都采用梁架结构制作。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图2)中便不难看出,各个酒肆店家梁架结构的成套桌椅以及案桌条凳的大量出现,均说明此结构家具的发展普及。

3.1.2 四面平结构

四面平结构的形制日渐呈现灵巧空透之感,成为上层人士品位的象征。唐代箱型结构的四面平结构逐渐演变为宋代框架结构的四面平结构,腿足曲线继承壶门曲线,但更显挺拔灵巧,是宋代复古创新思想的完美呈现。《妆靓仕女图》(图3)沿袭箱型结构的四面平结构,下加托泥,增加结构稳定性,整体造型复古优雅。

3.1.3 椅类家具

由于垂足而坐已经发展成为当时主要的起居生活方式,为满足日常需要而设计的高型家具十分普遍,椅类坐具由于其独特的功能性特点更是表现出多元化形式[10],包括直搭脑出头靠背椅、圈背交椅等。沿袭前代家具基础造物传统之上,进行了多种创新性设计,不仅丰富了垂足坐的内涵,也使得宋代椅类坐具不论在人体工学还是外观造型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魅力。

《会昌九老图》(图4)中共出现圈椅四件,延用唐代时期的圈椅形制的基础,此时圈椅比例更加适度,高度略微加高更符合此时垂足而坐的习惯。弧形圈背表现出后高前稍低的趋势,扶手位置偏高,有靠背板,腿足圆直删繁去简,上下贯通,前有管脚直枨,侧、后更高处加单直枨,寓意步步高升,上加双矮老,增加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也使其造型更显丰富。

宋代时期出现的带荷叶托首高搭脑圈背交椅,也是复古创新的又一表现形式。由汉灵帝时,北方传入的“胡床”演变而来,提取圈椅椅背与胡床交汇融合,创造了新的家具形制,丰富高型坐具的同时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图5)《蕉荫击球图》,其圈背交椅色深,形制古朴成熟,坐面为藤或绳面,靠背板为攒框,中间镶嵌髹漆花板或雕版,下带云纹牙子。

3.2 南宋家具形制特征

3.2.1 框架结构的发展

经过北宋时期的初步发展,传统板结构的壶门箱型结构的优势不再明显,南宋时期框架结构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至南宋中晚期,大量桌案、方杌、床榻的形制均表现为四面平框架结构,四面平结构得到深入发展。出现以四个方足支撑的四面平床榻,带大壶门牙板和托泥,形制简约而富于美感,(图6、7),四面平型家具成为南宋家具中复古与创新结合体现得最好的一大类。

3.2.2 梁架结构的继续发展

梁架结构的优势在北宋之后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发掘,家具形制更加丰富多样。南宋出现了带抽屉的桌子(图8)。椅类家具形制也更丰富,形制简洁却不失文雅的圈椅、玫瑰椅(折背样)成为文人较常用的家具。梁架结构成熟的运用,满足垂足坐生活需求的同时,表现了宋人对传统形制极强的创新性。

3.2.3 束腰家具的发展

束腰家具形制有两种腿足:一种为三弯腿,常出现在盆架、香几、圆凳等家具上;另一种为膨腿后直下腿足,常配于方形大桌案上(图9)。原本只见于桌案、几类家具上的束腰型,开始出现在床榻、方杌之上,证明束腰类家具的结构合理性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有了更创新的形制发展[11]。体现了南宋家具讲究构件与家具整体造型的关系,注重系统性和审美品位(图10)。

4 结语

随着高型家具在民间市俗生活中普及的发展成熟。原本极具礼教价值的各类家具,逐渐失去原有的阶级象征性,而更具实用价值、商业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极具品位的家具形制多元化丰富了垂足而坐起居方式也体现了宋式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对前代家具形制的继承延续,对家具创新形制细部变化的追求是两宋设计文化精研内敛性格的进一步体现,也是宋式家具复古与创新的巧妙呈现。

猜你喜欢
架结构箱型普及
海洋平台板架结构简化评估对比研究
叉车护顶架结构要求我国标准与美国标准的现状研究和差异性分析
某轻卡车架结构强度性能优化
箱型柱内隔板电渣焊焊缝超声波检测工艺探讨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叉车门架结构分析和定期检验探讨
箱型桥梁结构的面板声学贡献分析
箱型梁剪力滞效应的解耦求解
箱型自升式平台破损后剩余稳性的研究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