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8-12-06 07:40许静
速读·中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学作品翻译

许静

摘 要:本文以英语文学作品翻译问研究视角,针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展开分析讨论,期待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英文;文学作品;翻译;中西文化

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学作品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在这项工作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集中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译者要把握好文学作品翻译的基本目标、模式与方法。

一、深入掌握基本模式

英语是如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是非常常见的工作,针对这一工作是来讲需要总结与掌握基本模式,总体上来看翻译的基本模式可以分为“规化模式”与“异化模式”两种。所谓“规化模式”就是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并且还要掌握作者的思想以及意图,然后利用目標语言的结构特点去反映内容,表达内涵,而不拘泥于原著的字、词、句等。“异化”模式与“规化模式”正好相反,翻译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力求最大程度去还原原著所表达出来的语义、语貌,直接利用汉语去转化英文作品的内容。形成翻译工作中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模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多元性质的强弱,如果英语所具备的多元性质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翻译的时候采用的往往就是“异化模式”,而汉语的多元性质占据主导的时候,通常利用的就是“规化模式”。

而从实践的教的来看,在翻译同一部英语文学作品的时候通常都会将两种模式进行混同使用,因为文学作品翻译是一项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其目标是尽可能真实的再现原著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所以并不存在“规化模式”与“异化模式”二者只能择其一的现象。例如林纾在翻译英国文学名著的时候经常用到的就是“规化模式”,如针对《滑稽外史》这部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其中那格小姐因为被别人成为了“老妪”而愤怒,在这一情形之下呼叫出了一段话,在译文这句话的后面加上了“嗟乎!”“嗟夫天!”这显然是汉语中的语言特点,也就是翻译者自己加进去的。这就是林纾为了反应原著的幽默刻意增加的,这就属于“规化模式”的应用,而在针对人名、地名等专属名词进行翻译的时候,林纾都是竭尽全力的去维护原著的风貌,如以礼拜去表示星期等等,这就是“异化模式”的有效应用。

二、始终遵循基本原则

针对文学名著进行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二次艺术创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兼顾原著的内涵与母语之间的特点,所以如何解决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必须是要集中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忠诚于原著,又要适度变化的基本原则,从而实现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有效处理。

忠诚于原著顾名思义,就是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根植于原著的基本结构、基本内容、基本内涵等元素,可如果单纯凭借着译者自身的理解,而将文学作品的内涵于不顾,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翻译了,而是仿写了。例如,针对《茶花女》这一文学名著进行翻译的时候,其中“It was quite natural that no one had told me about Marguerites death”的译文为“没有人告知我玛格丽特死讯的事情是非常自然的”,可见这句译文与原著中的含义一一对应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译者就非常忠诚的还原了原著的语言特点。但是译者也在根据了汉语的语言习惯,将其放置在了段尾之处。

适度变化的原则也是翻译的时候需要集中注意的,因为只有对原著进行适度的变化,才能使得翻译工作体现出一定的人文性,译者才不至于被称之为“翻译语言的机器”,也才能使得翻译出的文学作品更具创造性。例如在《茶花女》原著中的“for in Paris the lovers of any celebrated courtesan see each other everyday”这一句被翻译为了“一位巴黎名妓的所有情人彼此间几乎都是密友”,如果按照原著中的“see each other everyday”的意思应为“每天都见面”,为了使得翻译出的作品更加具有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特点,译者利用“密友”去替代了“每天都见面”,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时候,进行适度的变化可以在遵循原著基本好内涵的基础上,使得翻译出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不仅有效处理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满足了翻译文学作品的基本目标。

三、有效结合语言特点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都会应用自己语言特点,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思想性,这一点也是译者在开展翻译工作过程中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需要集中思考的一点。例如,文学名著《老人与海》当中开始就有一段“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lonely on a skiff at the GULF SEAM and he had gone already eighty-four days,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通过对原著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利用了“and”实现对两个短语的连接,使得语句形成了相对均匀化是的对等结构,针对这一段进行翻译的时候,将其翻译为“他是个独自在湾流垂钓的老人,已过了84天,却一条鱼也没钓着”,可见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极大程度的尊重了原著作者的语言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得译出的作品体现出了中文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以及语言特点,又将原著作者的个性化语言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是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对原著词句的机械化对应,也不是纯粹的文学创作,而是要在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为读者呈现出具备文学性与艺术性的作品。希望文章的阐述可以让相关工作者认识到文学作品翻译本质,进而在科学模式指导下,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变化,从而有效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8):60-62.

[2]谭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2):36-37.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文学作品翻译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
文学作品与数学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