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管理工作与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因素

2018-12-07 00:57闵宗素杨钰欣杨贵忠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25期

闵宗素 杨钰欣 杨贵忠

摘要 目的:探讨输血科管理工作与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收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常规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试验组根据临床输血质量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借助行之有效的输血科管理,能有效提高输血科输血质量,改善患者的临床体验。

关键词 输血科;输血质量;影响因素

输血治疗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是当前临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治疗手段,因为其本身的安全性与容易实行的特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1]。在为患者实行输血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治疗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及时针对各类风险实行预先性、及时性的管理,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从而提升整体护理效果。但是,就当前而言,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仍然较多,这也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对此,为了持续提升我院输血服务质量,本文以我院为例,探讨输血科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3月以我院输血科作为研究部门,同时在该时间段内选择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原则将所选患者划分为两组。试验组新生儿20例,成人女性30例,平均年龄(31.4±2.2)岁;常规组新生儿18例,成人女性32例,平均年龄(33.4±1.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常规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试验组根据临床输血质量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1)原因:一方面需要输注血液的患者比较多,几乎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接受输血治疗,但是患者之间的个体性差异较为突出,再加之自身免疫系统的反应发生,虽然不良事件属于小概率事件,但是患者数量增多之后不良事件的数量也会增多。另一方面,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次数比较多,在不同的临床阶段均需要接受输血治疗。血液科患者的病情差异也比较大,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输血类型也并不相同,所以导致输血治疗及时性较差。另外,血液科患者本身的心理特征较为特殊,恶性疾病患者比较多,一些患者普遍需要面临死亡,大多数患者存在复杂的心理状态。另外,对于血液疾病和输血治疗而言,患者往往缺乏充足的了解,不愿意配合护理工作,从而导致医护矛盾的发生,引发不良事件[3]。(2)控制措施:①改进基础护理服务:为了更好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提供24h的优质性护理服务,在轮班方面进行改善,根据医务人员具体数量减少轮班的频率与次数,但是必须保障24h均有足够数量护理人员在岗。根据护理经验,在早晨与晚上适当增加在岗护士数量,保障护理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护理服务的质量问题,可以采取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方式,由护士长、护士、医师等共同组建管理小组,并由管理小组定期对血液科护理工作情况进行改进与优化,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持续性循环的方式,提高整体护理质量。②病房环境优化:在临床护理中环境于患者影响较大,所以根据患者需求不断优化和改进临床病房环境,尽可能减少人员的进出频率,同时对医院噪音、灰尘等进行严格控制,保障护理服务质量。③加强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针对性的优化和改进心理干预服务,对于对治疗存在疑虑或不信任的患者讲解近期治疗案例,强化患者的信任度。④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体系:对护理小组进行培训,培训内容通过护理部进行设计,并保障培训内容的规范性,改进护理人员的工作思想,并以典型的案例为例提高成员对于护理风险的意识,促使护理人员在静脉治疗的过程中对相关风险因素给予高度重视[4]。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为护理小组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指导,强化护理小组的风险预防能力以及护理能力。

观察指标及方法: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满意度以我院自制调查量表进行统计,调查内容主要包含输血及时性、输血舒适度以及输血感染发生等,总分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为非常满意+满意。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4.00%,显著优于常规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输血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有着较为苛刻的要求,在临床中必须保障护理工作的有效性才可以确保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对此,在血液科中加强对护理小组的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规避护理风险的有效方式。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成长,完善护理结构组织,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护理小组的方式不断学习,改善自身的护理能力,并根据患者治疗需求、成长需要与营养需求等所制定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在輸血过程中准确掌握不良反应的引发主要因素,从而更好地规避这些因素[5]。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组。这一结果充分证明有效的质量改进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为患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护理帮助,提高患者医护行为的依从率以及对医护服务的认可度,从而达到提高临床护理效益的目标。

综上所述,借助行之有效的输血科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输血科输血质量,对于患者的临床体验有直接性改善,值得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金品纯,郝一文.2016年度辽宁省三级医院临床用血及输血科(血库)管理情况的调查及汇总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4):387-390

[2]庄健美,淡春荣,张金荣,等临床输血质量与教育培训管理系统电子平台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5):593-595.

[3]卓星,刘丽英,冯燕,等.全院级用血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9):1051-1054.

[4]杜文阁,王朝阳.新疆伊犁州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的调查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2):186-188.

[5]傅明玮,谭春泽.军队采供血机构临床输血管理系统的应用体会[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7):84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