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遭受家庭暴力学生的辅导与预后分析

2018-12-08 09:41孟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家庭暴力初中生

孟琴

〔摘要〕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全球性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暴力家庭中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常模。本文通过对一例遭受家庭暴力学生的家庭辅导干预过程的呈现,希望能够带给教育同行一些可操作的借鉴之处。然而对于被家暴过的孩子的后续辅导还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家暴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关键词〕家庭暴力;初中生;干预辅导;预后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3-0044-03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全球性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对家庭暴力的研究还不多,尤其涉及家庭暴力对初中生情绪性问题行为影响的研究。毛金柱[1]指出,初中生家庭暴力问卷可分为肢体暴力和精神暴力两个维度,得分顺序:精神暴力>肢体暴力。家庭暴力对初中生的情绪性问题行为有显著影响。家长越是对子女实施家庭暴力,子女越容易出现情绪性问题行为。家长若采用肢体暴力形式,子女易出现攻击性行为;若采用精神暴力形式,子女易出现抑郁焦虑。暴力家庭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中学生常模。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严重影响,年龄越小影响越大[2]。

一、案例概况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完全中学,高中部的学生是考试进来的,而初中部的学生是享受国家义务教育的地段生。学校所在的地段是白云区相对不太发达的地方——同德围,一直交通不便,缺乏相应的教育、医疗、公园等公共资源和配套设施。2012年,广州市政府为了建设“幸福同德围”工程而把我校建成完全中学,在此之前,很多重视教育的家庭已经买了学位房或者送子女去读私立学校。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一般不太重视教育或者无暇关注子女的教育,他们一般从事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却取得较低收入的工作。因此,我校初中部的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

2017年8月下旬,初中部三个年级的学生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的那天,所有学生四点半就返回了学校,学生们返校后要立即回家的。有一个家住在距离学校大概500米的初一女学生清(化名)晚上八点还未到家,家长和班主任一直找到夜里11点多。同班的一个女生玲说清放学后跟她一起去了自己家,可是清在晚上八点已经离开了,十点的时候告诉玲她自己不敢回家,于是玲出去陪了她一会儿,遇到了清的爸爸,清的爸爸说:“你现在不回家就别回去了。”于是自己走了,以为清随后回家了,没想到清一夜未归。

第二天,清主动联系班主任,说自己一夜没敢回家,怕爸爸打她,还告诉老师爸爸经常打她;她第二天等爸爸上班之后回家了,可是晚上回到家还是被爸爸打了一顿,手被打伤了一块儿。班主任在跟其父电话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其父言语粗鲁,也坦承自己打了孩子,因为清让他在众家长面前丢人了。作为一个刚毕业的新教师,班主任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于是求助于我。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个典型的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学生,而这个学生刚入学,又要在我校学习三年,是需要长期教育和辅导的,所以决定对学生和家长进行辅导。

二、辅导过程

1.与学生面谈了解情况。通过与清交谈了解到:她父母离异,母亲再嫁,生活在外地,又生了孩子,平时只有妈妈给生活费;父亲脾气暴躁,经常家暴自己,之前就是家暴才导致母亲无法忍受而离婚,现在又经常打自己,有时候晚上怕挨打才不敢回家,曾经有两次夜里在小区的躺椅上睡了一夜不敢回家。父亲新交了女朋友,对自己不好,这个女朋友经常跟父亲说自己的坏话。

2.与父亲面谈了解情况。清的父亲面部有伤,说是昨夜找孩子跌伤所致;觉得孩子虽是女生,却不听话,晚上迟回家让自己在别的家长面前丢人。孩子不讲卫生,乱花钱,不做家务;现在自己辛苦赚钱不多,觉得养这个女儿没有用,希望她快点长大离开;找了几个女朋友,都是嫌弃他有个女儿而离开了他,所以讨厌这个不听话的女儿,现在好不容易交了个女朋友,因此希望女儿住校,不要妨碍他们俩。目前这个女朋友对女儿好,给女儿买衣服买鞋子等,他希望能够跟她结婚。承认自己打孩子,是因为她不听话所致;问过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孩子说因为父母欠自己一個完整的家庭。在分开面谈的过程中,发现父女两人信息有不对称的地方:例如,父亲现在的女朋友对孩子好与不好;昨晚是否去找孩子,清是否真的在小区躺椅上睡了一夜,等等。

3.再次与学生面谈。证实父亲的现任女朋友对清还可以,确实如父亲所讲给她买过东西,也没说过她的坏话,那之前就是清为了自我保护而撒谎了;清是否在小区躺椅上睡觉和父亲找孩子无法证实了。与清一起分析:对于暴躁的父亲来说,如何才能让他情绪好起来而少迁怒于自己呢?那就是学会自我保护,例如,做好自己能做、该做的家务。母亲已经重组家庭,父亲也还年轻,他是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的。

4.班主任、清的父亲、清和我多方交谈。对于一直遭受离异(后来在与清的母亲面谈时还发现其他重大生活打击)、工作收入越来越差等生活打击的低自尊者来说,面谈的内容非常重要。

此次面谈主要谈及以下内容:

(1)因为清的父亲还是很尊重和信任教师的,于是作为教师方,在面谈时当众肯定了他养育女儿的辛苦和不易(肯定他,让他获得自尊);

(2)从法律的角度告知清的父亲:作为监护人,对孩子家暴是违法的,校方有义务提醒家长,同时也会去保护孩子、监督家长(提出要求,警醒他);

(3)作为清的父亲,必须要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的保障和生活费,他同意,但是表示不想管这个孩子太多,会给她做好饭,但是她得自己洗衣服;

(4)告诉清,老师们会保护她,教育和引导她。同时,也希望她能够理解父亲,支持父亲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同时也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不晚归,不独自外出。

这次谈话后,老师们多次关注清,她再也没被父亲殴打了。

5.与清的母亲面谈。在多方面谈后的第三天,清的母亲休班来到学校。我们了解到,清的父母确实是因为父亲的家暴而离婚的,后来他也因其他问题而吃了几年牢饭,现在也确实不喜欢这个孩子。母亲改嫁后在外地还有三个孩子要养,怕清去了那边受委屈。同时,清也确实比较叛逆和不讲卫生,一直觉得自己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父母亏欠自己。母亲已经在尽量弥补她,在学校不远处悄悄租了个房,只要过来广州休班(在铁路上工作)就会去那里住并且看望清。这是个承受家庭重担而无奈的母亲。我们希望她继续多关爱和引导清,希望这曾经的一对夫妻都能够慢慢地各自幸福起来,这样才真正对清的成长有益。

6.强化。一个月后,班主任和我再次了解清的情况,她说爸爸再也没打她了。班主任给清的父亲打了几次电话,言谈中表达了对他的称赞之意。这是对清的父亲行为的一种正强化,对于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同时又经常不被社会和周围的人肯定的人来说,他太需要这种肯定和支持了。

2018年3月初,有一次在校外的小道上散步,我突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清的母亲。我向她打听父女两个的现状,她说清没再挨打了,清的父亲新婚,心情很好……

三、预后的分析和辅导

在后续的教育和辅导过程中,我们对清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验(MHT)。她的测验总因子分表明,她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其中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尤为严重。同时通过行为观察,发现她是一个极需要老师关注和表扬的学生,稍有批评便不能接受;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虽然通过辅导已经让她远离了家庭“热暴力”,可是父亲对她的视若无睹却是改变不了的“冷暴力”,这种“冷暴力”使后续的心理辅导难上加难。

总的来说,对于遭受家暴的学生,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就可以解决,它需要一个家庭治疗的过程。而且遭受过家暴的孩子在情绪、行为等方面会出现相应的问题。目前,我国在反家庭暴力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反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和立法框架在实施机制上尚不适应实际需要,操作性不强,缺乏惩戒措施,司法干预和介入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公众法律意识较淡薄(如清的父亲仍需要教師的警醒才知道家暴是违法的);对政府部门职责规定不明,特别是缺乏公安机关对家庭暴力干预的操作细则,使得公安机关权责不清,介入不够主动和及时。这些使得我国反家庭暴力工作处于一个瓶颈期,不利于维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所以,遏制家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仅靠立法、执法等部门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解决,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毛金柱.家庭暴力对初中生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 肖敏.暴力家庭中的中学生心理状况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3, 5(3):38-39.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广州,510410)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家庭暴力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家庭暴力代际传递:类型、理论和影响因素
对于家庭暴力中“以暴制暴”行为的刑法学研究
警务处置中家庭暴力的认定
“警察干预家庭暴力问题”课程体系建设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