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防内湿外燥

2018-12-10 10:43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学医秋燥温病

立秋过后,虽然还有“秋后伏”,但早晚已有丝丝凉意。此时虽有“秋高气爽”之感,但也是“温热病”的高发时期之一,需要大家警惕。

吴瑭(1758~1836),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十九岁其父亲患病,医治无效而去世。这深深地触动了吴瑭,于是产生了学医的强烈愿望。学医期间,他的侄子患喉炎发烧,因当地医生医治不当,导致病情恶化而死去。此后吴瑭更加发奋学医,终于探索出一些规律和医治方法,著成《温病条辨》一书。《温病条辨》是祖国治疗温热病较为系统的一部温病学著作,使温病学更加完整和系统化,与《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

温病是中医疾病体系中的一大类疾病,是因感受温热之邪而引起的以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包括我们现在说的上呼吸道传染病等。《温病条辨》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秋燥、冬温、温疟等九大类。其中秋燥又分为上焦(病在肺卫)、中焦(燥伤胃阴)、下焦(燥久伤及肝肾之阴)。吴瑭认为,初秋的时候天气尚热,体内感受的暑湿尚未散去,秋天的燥氣又袭来,容易形成内湿外燥,即同时可见湿邪内蕴的内湿证候和燥邪束表的外燥证候,医生也很难判断准确。用药稍有不当,就会引起大问题。

内湿外燥如何诊治是医生的事,但预防却和大家息息相关。中医认为,在从伏天到秋天的移行过程中,无论什么体质的人都会有些不适应。尤其是伏季感受湿邪后的湿热体质人群,身体不适感可能会更明显些。因此,立秋后消暑祛湿的养生措施要延续进行,不可骤停。要知道湿邪是最难根除的。古语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之说。熬夜、贪嗜膏粱厚味、多食寒凉之物、处于湿凉之地,都会加重内湿。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立秋后多食补品以养膘,但宜慎重,须知大鱼大肉易助生内湿。

其次是防燥邪。燥邪袭人,先伤肺卫,使人出现身热干咳、唇鼻咽喉干燥、口渴、舌燥少津等证,因而应适当食用些滋润养肺的食物,如百合、梨子、蜂蜜、冬瓜等。要多喝些加盐或蜂蜜的白开水。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迹象,应及时就医。患有慢性病的人更要注意防护,以免旧病复发,影响健康。

猜你喜欢
学医秋燥温病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许愿
华佗学医
爱眼有道系列之十 干眼者怎样度过秋燥难关
狄仁杰幼学医 针术成谜
华佗学医
去秋燥 吃啥喝啥很重要
养阴清肺汤治疗秋燥咳嗽22例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