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调查与研究

2018-12-10 11:24穆亚格杨星李海英姜黎君
现代语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语言环境对外汉语教学

穆亚格 杨星 李海英 姜黎君

摘 要:在当今文化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过程中也体现着潜在的文化输出和交流功能。目前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就语言景观本身的调查描写比较多,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语言景观的价值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缺少实证。本文以韩国留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方式,具体考查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发生作用的方式、路径等,进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语言景观 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意识 语言环境 文化习得

一、引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外途径有很多,但多数都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做不到随时随地、兼顾语言与文化两方面有效习得汉语、汉字。语言景观(language landscape)则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资源,充分利用语言景观进行汉语教与学,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语言景观研究是近几年国际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最为新颖和热门的话题之一[1](P1),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真正发端于1997年,之后才逐渐兴起并迅猛发展,许多成果相继问世,研究视野不断拓展[2](P17),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顯示出了较好的发展前景。那么什么是语言景观呢?简单来说,语言景观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使用的看得见的书面语言,“公共场所的路牌、广告牌、街道名、地名、商店名称所使用的语言,以及政府机构上的符号构成了某一特定区域、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Landry & Bourhis,1997)[1](P2)目前的研究通常把语言景观区分为两类标牌:1.官方标牌,即政府设立的具有官方性质的标牌,如路牌、街名、建筑名等,在文献中也常称作自上而下的标牌(top-down signs)。2.私人标牌,即私人或企业所设立的用作商业或信息介绍的标牌,如店名、广告牌、海报等,在文献中也称作自下而上的标牌(bottom-up signs)或非官方标牌等。[3](P81-82)此外,张媛媛做了“官民不同、内外有别”的分类。[4]语言景观本身可以发挥两种功能: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象征功能(symbolic function)(Landry & Bourhis,1997)。在这两种功能中,信息功能是语言景观的显性功能,而象征功能则属于其隐性功能。[5](P215-216)实际上,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语言景观潜在的文化功能也是在留学生对外汉语学习中比较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对于高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他们更注重语言景观中的文化信息。本文以韩国留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具体考查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建议和策略,以期拓展教学思路,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二、调查设计与过程

(一)调查目的

为了探求语言景观(为了使调查对象能够明白,本文也称为“汉语标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填补其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应用方面的空白,具体考查语言景观作为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可行性和具体途径,我们设计了以韩国留学生为对象的汉语标牌调查问卷,并对某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两名韩国留学生就此方面进行了深度访谈,力图通过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来透视语言景观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对目前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现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问卷设计

1.调查对象及主题

此次问卷调查中主要以某学校国际交流学院的留学生为被试,其中包括:韩国被试32人(初级班11人,中级班11人,高级班10人),俄罗斯学生12人,塔吉克斯坦2人,美国、法国、加拿大、波黑、菲律宾、吉尔吉斯斯坦各1人。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主要以韩国留学生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留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

本次调查以探讨语言景观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为目的和出发点进行设计,确定了以“汉语标牌在汉语学习中的作用”的调查问卷。

2.调查问卷的构成

调查问卷包括“被试自然信息”和“调查主题问题”两个部分。被试自然信息部分包括:国籍、性别、年龄和汉语水平四项;主题问题则包括16项调查,每个问题基本设置4个选项供被试选择。

这16个问题主要按四个板块进行设计,分别为:第一,汉语标牌(即语言景观,下文同)对被试在汉语学习兴趣和动机方面的影响。该板块分别由第1、4、7、8、15题组成。第二,汉语标牌对被试语言迁移和偏误纠正等语言能力形成的影响。该板块分别由第6、7、12题组成。第三,语言标牌对被试语言要素和技能学习方面的影响。该板块分别由第2、5、14、16题组成。第四,语言标牌作为教学素材和途径在被试中的期望调查。该板块分别由第9、10、11、13、14题组成。从汉语标牌的特点来看,问卷所含的16个问题中,一般性的问题有9个,具体的问题有5个,另外2个属于预期问题。

(三)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主要在一所大学的国际交流学院在读学生中展开。调查分为预调查和正式调查两个阶段。在预调查中发现,原调查问卷中的部分问题,语言表述不容易被理解,所以对问卷进行了调整。

正式调查分别在四个班级开展,并通过现场指导的方式协助被试填写问卷、完成调查,四个班的被试在国籍、性别、年龄、汉语水平方面均不同,从而保证了样本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使调查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收到有效答卷样本共52份,有效率达84%。其中性别样本包括男生24人,女生28人。年龄样本包括,18~28岁30人,28~38岁13人,38岁以上9人。汉语水平样本中,初级班18人(平均学习汉语时间为一年),中级班18人(平均学习汉语时间为一年到两年),高级班16人(平均学习汉语时间为两到三年)。我们在数据统计中发现性别、年龄等因素对调查结果影响不大,因此本文主要结合被试汉语水平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在预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不少被试的汉语是中、高级水平,但是涉及到一些专业词语,学生仍不能准确理解,需要借助较多现场解释。因此,为了达到调查目的,我们参考被试汉语理解的实际水平以及国际交流学院汉语老師的建议进行了反复修改。最终问卷的问题选项基本呈现为四个等级,每个选项添加了英文扩注,例如大部分被试,很难分清汉语中“有些喜欢”与“不太喜欢”的区别,对此借助英语“a little”“hardly”的补充。在涉及语言景观的调查题目中,尽管借助图片和解说的形式以求说明意图,但发现被试仍需要进一步理解,因此在问卷中统一以“汉语标牌”这个说法代替。“变形汉字”等词汇则借助具体汉字样例来进行解释。这些都为后期的问卷设计工作提供了经验。

三、数据分析与调查结果讨论

长期以来,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人们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可现的封闭教学材料和途径,忽略了汉语标牌这种开放性材料的价值,而汉语标牌在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具有实际作用,对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进程有多大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作用途径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我们探究的立足点和方向。而从事实来看,本次在国际学院留学生中开展的调查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参照数据和考量参数。依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汉语标牌在为汉语学习者提供现实教学材料和语境,促进语言意识的提高,提升学习兴趣,增强母语与目的语的语言对比能力,以及加强语言学习,文化习得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以下是我们本次结合调查数据所进行的调查结果讨论,共包括四个方面:

(一)语言景观与语言环境、语言意识

通过统计第一个板块问题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语言景观对被试拥有汉语学习环境、生成汉语表达意识有一定的作用。被试在有意识的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素材时,得到了相应的语言浸染,而这种语言环境的浸染反过来也潜在的影响了他们的汉语学习意识。被试对汉语标牌的关注度与主要影响因素见表1、表2。具体分析如下:

1.数据分析

在问题4中最多的是B项“有时”能够关注占比50.0%,其次是C“很少”关注占比37.5%,再次为“总是”关注占比9.4%,选择D项“从不”关注的最少,占比3.1%。结合测试数据,被试中“总是”能关注到汉语标牌和“有时”能关注到标牌的人占测试对象中的59.4%,这说明超过半数的被试对汉语学习材料(标牌)等信息有明显的关注。

当汉语标牌中被试的母语和汉语共存,通过看母语就能准确理解意思时,他们是否对标牌中汉语不再关注了呢?在问题7的调查结果中,最多的是选择B项“有时”能,约占56.3%,其次是A“总是”25.0%,然后是C项“很少”12.5%,最后是“从不”D项约6.3%。可见被试在此情况下对标牌中的汉语关注度仍旧很高。结合问题6和问题10,不难发现,尽管在汉语标牌中存在被试的母语文字,但他们仍旧重视标牌中显示的汉字。

被试关注汉语标牌是在哪个阶段呢?问题15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思路。C项“学习了几个月”占39%,A“没有学”的时候,和D“学习了一年以后”均占26%。B项“学习了几个星期”占9.7%。也就是说,大部分被试比较关注汉语标牌是在学习汉语几个月后,然而选择A“没有学”的26%的数据显示并不是所有的被试在真正学习了汉语之后才关注汉语标牌的,他们在真正学习汉语之前就有意识地注意有关汉语的语言信息,这也说明他们在没有真正学习汉语之前就有较高的语言意识。

通过分析可见:问题1中,选择A项“非常喜欢”和B项“有些喜欢”,共31人,约占总测试人数的96.9%,可见被试对汉语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问题8中“你认为汉语标牌对你学习汉语有帮助吗?”选择A项“总是”有帮助和B项“有时”有帮助的人数最多,明显感觉到汉语标牌在学习汉语中发挥作用的占总人数的75.0%。75%的被试认为汉语标牌对学习汉语有帮助,他们在汉语学习上有较明显的学习目的和倾向。

另外,我们关注到在问题1中选择了D“不太喜欢”学习汉语的1人(汉语水平为初级),在对问题4的回答中显示对“汉语标牌”的关度较低,同样在问题7中,选择了“从不”继续看汉字,并在问题8中认为“汉语标牌”对学习汉语的帮助很少。这也说明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者更具有语言学习意识,并能将这种语言学习意识带入课堂外的语言景观环境中。

2.语言景观对汉语学习者语言意识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被试对语言景观的关注、学习与语言意识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汉语学习者对语言景观语言学习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们对汉语的理解,这种在语言上的潜在帮助又内化为一种新的动力促进了学习者对外部环境中语言景观的关注。

从宏观上的调查数据来看,对于被试而言,不管标牌中是否涉及到自己的母语文字,或者他们是否学习了汉语一段时间,对汉语标牌中的汉语具有明显的关注,具有较好的学习意识。正是这种明确的语言学习意识才使他们能够关注标牌中的汉字信息。而在对语言的持续关注与学习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学习者对汉语的理解。

进一步聚焦调查过程中被试对选项的具体理解过程,也能发现一些问题。对于同一汉字或者词汇,不同水平的被试在理解层面有明显不同,尤其是在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延伸和扩展层面上存在很大差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方面与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的词汇量积累的多少有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因为缺少具体的语义语用环境,所以对汉语的理解呈现出孤立性甚至是断层。他们学的词汇量,更多的是词汇的基本义,而同一词汇义的缩小、扩大或转移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要想很好地理解并将汉语恰当地运用于生活,需要进一步体会同一词汇的语义引申,联系不同词汇相近义、相似义的语用环境。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基本语言要素知识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应该注重汉语具体运用的语义环境。现实生活中,汉语标牌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工具,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学生更容易体会到汉语的多层含义。

3.教学建议

被试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有较强烈的语言意识,他们中的一些学习者,有的出于自身兴趣,有的是在学业上有着长期规划,还有的因为其他原因。他们大多数都有较明确的学习目标,都想尽快融入汉语环境中,因此乐于将自己学习到的汉语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結合。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更多的是基本语言要素知识的传授,缺少完备的语义语用环境,学生很难将课堂所学恰当地运用于现实情境。对此我们建议,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可以将汉语标牌素材与课堂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能够扩充教学素材,扩展教学途径,满足汉语学习者真实需求;另一方面也能为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加深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比如交通标牌上的“让行”语言标牌,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用情境,有利于对“让”字语义语用的理解。

(二)语言景观与语言对比、偏误纠正

通过统计第二个板块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被试很容易受到母语、目的语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产生概念理解或者语义、语用上的错误。汉语标牌在母语和目的语对比以及偏误纠正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韩国被试在汉语标牌中偏误纠正情况如表3。具体分析如下:

1.数据分析

在问题6中“存在书写错误的汉语标牌,你能发现吗?”选择B项“有时”能的占40.6%,选择C项“很少”能的占31.3%,选择D项“从不”能的占28.1%,选择A“总是”的为0。虽然对于大多数被试来言,并不能及时发现或者改正汉语标牌中的错误,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数据选择B项“有时”能的13人中,中高级阶段学生人数9人,约占69.2%。能发现错误的被试中,初级与中高级汉语水平差异,则说明能发现汉语标牌的错误率与学习者的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随着学习汉语的深入,他们对这种错误有明显的判断。

关于问题7的数据加之进一步访谈分析,了解到大部分被试会在看到汉语标牌中的母语后继而关注汉语,这也说明他们有语言对比的意识。结合之前问题8“你认为汉语标牌对学习汉语有帮助吗?”的分析结果,并进一步分析被试中选择B“有时”和A“总是”的数据差异性,发现出现差异性的原因,一是与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有关。二是因为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能够帮助他们很好地掌握汉语,有助于汉语学习。

在12题“你喜欢标牌上有几种语言?”多数被试选择B项两种和C项三种以上,选择多于一种的人数约占总选择数的78%。带有多种语言的语言景观对比性更强,更利于直观上对比母语与目的语的语言材料。

2.语言景观对汉语学习者语言对比和偏误纠正的影响

汉语标牌为被试提供了众多实际教学素材,尤其是在双语、多语的标牌中,为被试提供了母语与目的语对比的可能。对于被试来说,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学习者因为不熟悉目的语的具体语用规则,很容易将母语的学习规则带入新的语言当中,而且本人往往很难发现,并得以纠正。而带有两种或者多种语言的标牌语言景观以对比的形式将语言具体呈现,便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错误和规律。一方面,被试将自己国家的语言与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他们分析其相似性与不同点,有助于其对目的语语义、语用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对汉语标牌中语言要素的辨识,有助于改正自己的语言学习偏误和错误。

3.教学建议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往往很容易受到母语迁移或者文化迁移的影响而出现错误。汉语标牌的多种语言材料,能够呈现较为明显的语言对比。汉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的指导者,完全可以借助双语或者多语的汉语标牌,利用很好的实际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对比差异,了解个性,为学生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比如:在类似于“中国银行”的汉语标牌中,很多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容易说成“银行中国”,而汉语标牌中“中国银行”与“Bank of China”的双语标牌,便增强了语言对比,也有助于他们修正偏误。

(三)语言景观与语言要素学习、文化习得

学习语言不仅是要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素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习得过程。通过统计第三个板块问题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不同水平的被试对汉语标牌的学习要求与情况也不尽相同。被试在汉语标牌中的学习汉语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如表4。具体分析如下:

1.数据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试在问题2中“你喜欢标牌中的变形汉字吗?”选择C项“不太喜欢”的最多,约占56.3%;其次是B项,“有些喜欢”约占34.4%。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问题5 “你能明白变形汉字的意思吗?”中,被试大多选择B项“有时”能和C项“很少”能。数据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试不太喜欢汉字变形。结合问题5的调查结果和访谈发现,大部分不太喜欢变形汉字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不能完全明白汉字变形之后的意思。那些选择了“有时”或者“总是”喜欢的被试,是因为他们认为经过变形了的汉字生动有趣地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

问题5“在汉语标牌中你能学到中国文化吗?”选择了B项“有时”能的人最多,占56.3%,其次是C项“很少”和D项“从不”能均约占18.8%,最后是A“总是”约占6.3%。大部分被试表示不能从汉语标牌中做到随时随地都能学到中国文化,但是多数表示有时能从汉语标牌中获取到文化信息。

在问题14中,汉语标牌在听、说、读、写四个语言要素发挥作用的问题中,被试选择“读”的占61%;其次是“说”占16%;“听”和“写”均只占到11%。韩国被试多数认为汉语标牌在汉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最大。

被试希望通过汉语标牌学习到哪些知识,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呢?我们在问题16中找到了一些线索。B“认识汉字”占35%,A“明白汉语意思”和C“使用汉语”均占23.5%,而D“学习到中国文化”占17.6%。依据数据显示的情况,汉语标牌在识字认字方面的帮助最大。但当我们聚焦于五个问题中被试汉语水平发现:“A.明白汉语意思”“B.认识汉字”“C.使用汉语”中,初、中、高级阶段被试在汉语水平分布上较为平均,无明显差异。只有D项“学习到中国文化”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差距最大。选择D项的6个人中,1个人的汉语水平是初级,1个是中级,其余4个是高级。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初级汉语水平的被试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对汉语基本要素和语义、语用方面的学习;对高级水平的被试而言,他们有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即对文化习得方面的要求。

2.语言景观对汉语学习者语言要素和文化学习的影响

一方面,汉语标牌在“听、说、读、写”基本语言要素的学习中发挥一定作用,特别是对初级以及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认读”方面的帮助最为明显。另一方面,汉语标牌中的文化特征(如:汉字变形艺术和汉语词汇呈现的结构特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级水平学习者对文化学习的渴望。

3.教学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应该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了解其个性,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同时,更该注重文化方面的教学,而不是将语言和文化完全孤立。汉语标牌作为能将语言和文化良好结合的鲜活语言素材,完全可以加以利用,以做到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兼顾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比如“以文明节俭为荣,以大操大办为耻”这一汉语标牌,有助于学生理解汉语中崇尚节俭的文化传统。

(四)语言景观与学生期望、课堂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但是通过统计第四个板块问题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目前的课堂在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上重视较多,而在新的语言材料的结合上仍旧欠缺,加上时间和精力有限,部分汉语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保守,并未很好地将教学实际与生活进行衔接。目前课堂使用标牌情况与学生教学素材期望情况如表5。

1.数据分析

分析问题9,选择C项“很少”用,以及D项“从不用”的被试人数最多,这意味着目前汉语教学课堂中,大部分汉语老师并没有过多地涉及汉语标牌方面的教学信息。

结合前面问题8中“你认为汉语标牌对你学习汉语有帮助吗?”的问卷结果,选择A项“总是”有帮助和B项“有时”有帮助的人数最多,占到总人数的75%。数据显示,对外汉语课堂教师很少将汉语标牌的教学素材运用于教学,这与被试对汉语的学习需求并没有很好的对等。

韩国被试在课外学习汉语的主要途径,从选项13得知:A.观看有关汉语的电视节目的学生占36%;其次是D“看标牌”27%。而选择B看汉语小说和C听汉语歌曲均占18%。可见,汉语标牌是韩国被试课外学习汉语的有效途径之一,汉语教师可以合理借鉴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在标牌中被试比较关注什么地方的标牌呢?在具体性问题10、11中,我们不难发现韩国被试更多关注于飞机场、火车站等交通站点以及街道上的指示标牌,而且更希望汉语教师教授这些方面的标牌知识。

把汉语标牌应用于汉语教学,究竟在哪些發面发挥作用,甚至作用很大,我们从问题14中可见一二:在听、说、读、写四个语言要素中,被试选择“读”的占61%;“说”占16%;“听”和“写”均只占到11%。韩国被试多数认为汉语标牌在汉语阅读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最大。我们在汉语教学中识记汉字,扩展词汇方面完全可以借助学校和社会中的汉语标牌素材,这样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一方面提升了他们的汉语学习兴趣,积累了汉语知识;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学生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2.语言景观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通过第四板块问题的调查数据,并结合访谈结果,我们发现,被试期望运用汉语标牌教学素材的主要原因,一是在课堂上运用语言景观的素材,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二是运用语言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他们理解汉语。

3.教学建议

汉语标牌在课堂上的运用,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学材料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汉语标牌中往往具有某些修辞特征,并且带有结构对称和韵律和谐的特点,课堂中可以借鉴此类汉语标牌作为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比如,公园标牌“踏入想一想,小草也在长”等,这不仅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帮助理解了汉语的结构特征。

我们将以上数据和分析与不同水平的俄罗斯被试问卷结果进行对比,除了一些细微差别外,总体差别不大。值得留意的是俄罗斯被试在一般性问题中多数选择了A、B较积极的两项,偶有被试选择C、D,诸如“不太……不喜欢、很少、从不”的选项。俄罗斯被试态度与韩国被试比较而言更多的选择了积极选项。这主要与韩国人较为认真谦虚内敛的性格有关,这就更需要我们汉语工作者,尊重差异了解个性,充分利用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借助语言景观在语言要素和文化功能方面的不同作用,激发学习者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

四、结语

通过本次汉语标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发现汉语标牌在辅助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总体来看,其作用在于:第一,汉语标牌为对外汉语学习者提供了现实教学材料和真实的学习环境、可以增强对外汉语学习者的语言意识;第二,恰当使用汉语标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言学习意识,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第三,汉语标牌可以增强对外汉语学习者把母语与目的语进行语言对比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和修正语言偏误与错误的能力;最后,汉语标牌在对汉语学习者学习语言文化等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此我们建议: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在课堂上利用汉语标牌来丰富课堂内容、拓展教学广度,指导学生该如何利用生活中的语言景观来延展课外学习汉语的途径和方法。另外,学校作为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其环境的优势作用,注重校园标牌双语或者多语的设计,展示语言文化差异和魅力,使外国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增强语言意识,增强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真正能从学习汉语到习得汉语。期待未来语言景观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致力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发展,以此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李丽生.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评述及其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4):1-2.

[2]万永坤、原一川.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展述评[J].英语广场,2016,(5):17.

[3]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6):81-82.

[4]张媛媛.从言语社区理论看语言景观的分类标准[J].语言战略研究,2017,(2):43-48.

[5]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2):215-216.

猜你喜欢
语言环境对外汉语教学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析古代汉语的名词动用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大学生英汉语码转换态度的影响因素探析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趣味教学法在英语课堂的运用研究
交互游戏中学习英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