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生冲动性与攻击性关系的实证研究及教育对策

2018-12-12 01:00王永保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冲动性攻击性冲动

王永保,许 静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宿迁经贸分院,江苏 宿迁 223600)

一、研究背景

(一)冲动性、攻击性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冲动是一种对内外部刺激作出快速而无计划的反应倾向,且不考虑这些反应对冲动个体或他人所造成的消极后果[1]。冲动性(Impulsivity)即“不加思考就行动”,冲动的主要特质是没有计划、行动迅速,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与环境非常不合适的言行举止。它作为一种多维的人格特质,受个体的需要和动机影响,直接表现为缺乏控制的一些外在不适宜的行为。冲动性在自我意识上表现出“主观偏执”和较强的“自我中心”,情绪上被喻为“疾风暴雨”。

“攻击”(Aggression)是指个体蓄意致使他人身体受伤或蒙受心理伤害的目标定向行为(Berkowitz,1993)。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2],包括故意掐、推、打、踢等躯体攻击行为和造谣中伤、哄起外号等口头攻击行为。表现为易冲动、脾气暴躁、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言语较多,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等方面。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人格发展、身心健康、学业进步等具有严重消极的影响,而且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产生着冲击,因此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研究,具有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双重价值。目前有大量关于攻击性的研究,主要都是关于攻击性生理基础以及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目前冲动性与攻击性相关研究比较少。黄福泽对大学生工具性攻击性与冲动性关系研究——基于行为学实验的相关分析研究,攻击性与冲动性之间存在相关性[3]。李婵等人对“大学生冲动性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是冲动性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其并未对改善学生冲动性,来预防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研究[4]。

(二)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冲动性、攻击性

目前,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冲动性、攻击性及其关系问题还没有人研究,但其已成为困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绝大多数父母进城务工时,没有能力把正在上学的子女带到身边随自己生活,而是将其留在原处,由他人照顾,我们将这些学生称之为“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关心、照顾缺位,交流沟通少,情感缺乏依靠,加上抚养者教育方法和观念落后,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不重视,任其发展,导致其在人格上孤僻偏执,处理事情恣意妄为,缺乏正确独立判断能力,留守学生会因为“缺乏自我处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指导和疏通,造成其不健全的人格和偏激的性格”[5]。这些“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片面、过激、冲动的言行,无法持续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经常发生校园欺凌现象,如,殴打、 推搡甚至出现比较恶性的自伤、伤人等攻击性行为。

本研究在于探讨留守学生的冲动性、攻击性及其关系,通过对改善和缓解留守学生的冲动性,来预防和消除留守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样本组,选取江苏省宿迁市两所、连云港市三所五年制高职校412名“留守学生”作为数据样本,其中,男生187人,女生225人;家住城镇133人,家住农村279人;一年级102人,二年级107人,三年级101人,四年级92人。

对照组,随机抽取上述五所学校的非留守学生120人。其中,男、女生各一半;一年级31人,二年级30人,三年级29人,四年级30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11)BIS-11进行冲动性测试。2006年由周亮、肖水源等人修订。有26个条目,包含3个维度: 注意冲动、行动冲动和无计划冲动。其中,注意冲动性是指个体在注意不集中或认知不稳定情形下的冲动性思维;行动冲动性是指个体在一时的热情或急不可耐的情况下的冲动性行为;无计划冲动性是指个体缺乏仔细思虑或没有计划情形下的行动倾向。采用4级评分,得分越高冲动性越强[6]。

采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nonnaire,BPAQ)进行攻击性测试,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共29个项目,包含4个维度,分别是身体攻击9题,言语攻击5题,愤怒7题,敌意8题。其中,身体攻击测量的是采用身体力量来表达愤怒或攻击的倾向;口头攻击指口头争吵的倾向;愤怒测量的是愤怒唤醒水平与控制感;敌意测量的是怨恨、怀疑和冷漠等有损身心健康的感受;身体与言语攻击属于攻击性的行为表现,愤怒属于情绪表现,而敌意则是属于认知。该量表每一项有攻击性5个评分等级,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既符合又不符合,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其中有两题为反向计分。每项累计记分,最低29分,最高145分,分数越高攻击水平越强。每个维度可独立记分,分别反映各维度145下的攻击水平[7]。

(三)施测过程

采取集体施测。施测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晚自习时间,向受测者使用相同的指导语,说明注意事项和测验目的。统一发放、回收问卷。收回问卷后,进行整理,录入数据。主试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担任。

(四)统计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组(高职留守学生,下同)在冲动性[8]、攻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冲动性、攻击性方面的差异

表1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冲动性总分(t=2.56*)呈显著差异;在攻击性总分(t=3.97**)呈非常显著差异,与田维采用BPAQ攻击问卷和CBCL量表的测验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攻击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的研究结果一致[9];在冲动性维度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注意冲动性上呈差异非常显著(t=3.18**),在行动冲动性上呈差异显著(t=2.50*);表明在冲动性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冲动性高,易冲动,且在注意冲动性和行动冲动性两个维度上,表现非常明显。在攻击性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言语攻击(t=3.57**)、愤怒(t=3.62**)方面呈差异非常显著,在身体攻击方面呈差异显著(t=2.63*);表明在攻击性上,留守学生与对照组相比,攻击性水平强,差异显著,尤其在言语攻击和愤怒方面,表现非常明显。

2.实验组冲动性[8]、攻击性在性别上的差异

表2 实验组冲动性在性别上的差异(男生n=187,女生n=225)

表2显示,在冲动性总分上留守学生中男女生差异非常显著(t=3.37**);在冲动性维度上男女生在无计划冲动性差异非常显著(t=5.29**),在行动冲动性上男、女生差异显著(t=2.38*),表明男生易冲动,行动更易被情绪控制。在攻击性总分上男女生差异呈非常显著状态(t=5.29**);在攻击性维度方面,男女生身体攻击(t=3.57**)、愤怒(t=3.27**)呈差异非常显著,言语攻击(t=2.81*)呈差异显著。

3.实验组冲动性[8]、攻击性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表3 实验组冲动性、攻击性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表3显示,实验组在生源地上冲动性总分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无计划冲动性方面城镇与农村呈差异非常显著(t=3.11**)。农村的无计划冲动性高;实验组攻击性总分上,城镇与农村呈差异显著(t=2.26*),在具体维度愤怒方面,呈差异显著(t=2.69*),说明城镇学生的攻击性状况比农村学生高。

4.实验组冲动性[8]、攻击性在年级上的差异

表4 实验组冲动性、攻击性在年级上的差异

表4显示,实验组在年级上冲动总分无统计意义;在冲动性维度上,行动冲动性(F=4.45**)、无计划冲动性(F=6.68**)均呈非常显著差异,表明1~4年级“留守学生”的行动冲动性分值变化呈倒U型,无计划冲动性分值变化呈波浪型,四年级“留守学生”冲动性最低。在攻击性总分上呈显著差异(F=4.97**);但在具体维度上,身体攻击呈显著差异(F=4.88**),敌意呈显著差异(F=2.62*);表明1~4年级留守学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和攻击性总分在分值变化图呈U型,一年级留守学生攻击性水平最强。

5.实验组冲动性、攻击性相关分析

表5所示,冲动性总分与攻击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99**);攻击性维度身体攻击、敌意与冲动性各维度呈显著相关;言语攻击与冲动性各维度呈显著相关,说明,“留守学生”冲动性与攻击性的关系密切相关,冲动性越高,攻击性越强,冲动性水平较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做出攻击行为;控制能力较强的个体较少谋划攻击行为,而较强控制能力意味着不易冲动行事。

6.留守学生冲动性对攻击性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表5 实验组冲动性、攻击性相关分析(r值,n=412)

表6 留守学生冲动性对攻击性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表6显示,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学生的冲动性对其攻击性的预测力,将冲动性各因子分数为自变量,攻击性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注意冲动性、行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三项进入回归方程, 多元相关系数为0.396,回归系数β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无计划冲动性对留守学生的攻击性水平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即留守学生冲动性与攻击性有较强的相关,其冲动性对攻击性行为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说明留守学生的冲动控制能力弱的个体更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留守学生冲动性,来预防留守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四、对策

针对上述结论,拟采取的教育对策如下:

(一)注意“四少四多”,给留守学生以关爱

针对留守学生的冲动性、攻击性远远高于对照组,呈非常显著差异,易冲动,攻击性水平强,尤其在言语攻击和愤怒方面,表现非常明显的情况,以及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等多重挑战和压力,留守学生的冲动性、攻击行为都有可能加强,从愤怒的产生、敌对的情绪出现、言语攻击进行挑衅,甚至进行正面的身体攻击的现实局面,教师、班主任在对留守学生教育中,应做到“四少四多”:第一,少用怒气,多用情感;第二,少啰嗦,多信任;第三,少批评,多赏识;第四,少强制,多引导。留守学生父母不在身边,父母之爱欠缺,学校教师、班主任要多给爱的教育。因为没有爱的教育永远不会是成功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对每一个学生,教师都要满腔热情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对留守学生更应倾注无私的爱心,把他们当成知心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信任。留守学生犹如久旱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迫切需要教师的爱,尊重留守学生的自尊心,归根到底是对他们人格的肯定和尊重,尊重他们应有的权利和人格尊严,即从留守学生的内心深处理解学生的反应,可以缓解留守学生的冲动性,释放不良情绪,降低攻击性,使他们能够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中生活、学习。同时,学校教育要对留守学生进行人性启蒙教育和生命教育,让其拥有正常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基本的社会公德,使每一留守学生认识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预防留守学生冲动性、攻击性的产生。

(二)区别对待,进行心理辅导,疏通和化解留守学生的冲动性、攻击性

针对“留守男女生在冲动性总分上留守学生中差异非常显著(t=3.37**),在攻击性总分上男女生差异呈非常显著状态(t=5.29**),男生易冲动,行动更易被情绪控制,比女生攻击性强”,以及 “城镇与农村攻击性总分上呈差异显著(t=2.26*),在具体维度愤怒方面,呈差异显著(t=2.69*),城镇学生的攻击性状况比农村学生高”的特点,对于留守男生和城镇留守学生,应注重防止出现身体攻击如打架、斗殴等暴力现象;对待留守女生,则要重视她们的言语攻击、愤怒情绪上的反应,要及时疏导有严重负性情绪的留守女生。疏通和化解冲动性、攻击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留守学生冲动性、攻击性的预防是越早越好,不能等到出了问题再去被动的解决。“结则不通,通则不结”,可通过心理咨询室,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信件、心理咨询电话等隐蔽形式,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步走出“主观偏执和较强的自我中心”的困境,克服“疾风暴雨”情绪,享受积极健康的生活。

(三)加强心理教育,提高留守学生心理素质

1. 教育留守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留守学生的许多冲动性、攻击性行为是由错误的认知引起的。留守学生的冲动性、攻击性主要是一个心理问题,是其长期心理扭曲造成的错误认知,就像埋在土里的地雷,在其周围毫无防备的状态下,不知何时会一触即发,就会引爆。由于留守学生认知能力肤浅,对将来缺少规划和设计,做事过于关注眼前利益,缺少社会阅历,缺乏延迟满足和长远考虑,尤其是“在冲动性维度上男女生在无计划冲动性上差异显著(t=5.29**)”,因此,总是用简单化的近乎本能的方式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冲突和具体矛盾。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育留守学生要以科学文化知识、思想方法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当面对问题时,要冷静,勤思多看,避免冲动,不要被表面蒙蔽,切忌攻击性,力避做出一些后悔莫及的事情。因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教师要适时进行疏导,以真诚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同情,帮助留守学生纠正认知偏差,教会学生自我克制,指出冲动、攻击的严重危害,最终将消极情绪进行积极的升华或迁移。

2.教育留守学生学会心理宣泄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攻击性欲望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暴力宣泄,应当通过不伤害他人的方式不时地进行释放,“攻击—挫折”理论认为,人们受到挫折后,愤怒的情绪状态就会作为一种有攻击危险的心理准备存在,只有这种愤怒情绪得到宣泄,才可以有效降低人们的攻击性[2]。许多研究表明,人的冲动性、攻击性通过适当的方式得以宣泄,其可能爆发的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减弱、消除冲动性和攻击倾向。针对“1~4年级留守学生在攻击性总分上呈显著差异(F=4.97**),且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和攻击性总分在分值变化图呈U型,一年级留守学生攻击性水平最强”情况,尤其是一年级留守学生,自我控制力相对薄弱,愤怒、挫折、烦恼、攻击等侵犯性情感,是点燃冲动性、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聚集侵犯性情感越多,其冲动性、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因此,要教育他们学会宣泄方法,减弱侵犯性情感强度,是降低其冲动性、攻击性程度的必要途径。反之,如果过分压抑他们的侵犯性情感,那么留守学生可以获得暂时的安宁,但是那些被压抑的侵犯性情感不但不会因此而消失,反而会深入到留守学生的潜意识中去,危害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最终压抑过分的结果往往是,猛烈的、突然的爆发出冲动性、攻击性行为。宣泄侵犯性情感具体方法是:首先,教留守学生向自己尊敬、信任、崇拜的人倾诉心中的不快,对于内向胆小的留守学生也可向树木花草倾诉,“倾诉自由、谈论自己的暴力冲动、攻击妄想和感受”;其次,学会自我宣泄,当碰到偶发事件或心烦无法处理时,可大笑大喊,用此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释放心中的烦闷;第三,利用转移法。当心中的愤怒烦恼无法排遣时,学会迁怒于诸如皮球、枕头、沙包等毫无生命价值的“替罪羊”,用手打,用脚踢等等。

(四)改善留守学生冲动性,预防留守学生攻击性行为

针对“冲动性总分与攻击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99**),留守学生冲动性与攻击性的关系密切相关,冲动性越高,攻击性越强。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多元相关系数为0.396,回归系数β达到显著性水平”,学校应提供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留守学生的生活质量,这是改善留守学生冲动性,预防留守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基础。第一,学校应致力于打造和谐稳定的班级氛围,积极开展班级集体活动,根据留守学生需求、志趣、优势,建立安全稳定的同伴关系,努力构建一种相互尊重的温暖的集体,减少冲动性,预防攻击性,找到归属感;尤其是家住城镇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要营造相互尊重、团结一心的氛围,使他们能在互动中感受到关心和尊重,避免忧郁和焦虑等负性心理产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第二,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利用主题班会课、黑板报、手机信息平台等途径向留守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冲动性、攻击性的危害,培养其积极的心理状态。第三,建立各类社团,培养留守学生广泛的爱好兴趣。学校教师应鼓励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增加与其他同学交往的机会,培养社会实践能力、乐观向上生活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释放宣泄不良情绪,减少其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冲动性攻击性冲动
青少年冲动性与焦虑、防御方式的关系研究*
冲动性的测量方法*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现象的再探究
留守高职生的控制欲、攻击性和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研究
冲动
不同冲动性特质对青少年暴食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