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辽西,看皮影

2018-12-12 10:53刘嘉陵
小演奏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影戏辽西人儿

刘嘉陵

凌源是辽宁省西部的边界,若问这里的农民爱看什么戏?他们一定会告诉你是皮影戏。

某年,我和朋友来到当地一个叫大房子的小村游玩,并观看了一台皮影戏班子的演出。据当地居民说,农户人家日子过得红火时,便会请来皮影戏班子为乡亲们唱影儿。我们到的那天,戏班子已演了整整十天。那影戏棚子搭得很高,离地面足有一米半,大约六七平方米的空间,外围全用白布封闭。戏班子不算掌班仅有六人,唱戏弄影、吹打弹拉全是他们在忙活。这些人农忙时在家里拾庄稼,农闲时便搭个班子在辽西一带唱影儿。

夜色渐浓,影幕亮了起来,锣鼓也开始响起,流传数百年的传统皮影戏开场了,当天上演的是《狄青征西》。影幕上一对小小城楼各置两边,城楼中间摆好了升帐用的门脸和大宋天子的座椅,只见大宋天子翘起二郎腿一屁股坐下,身后站着两个太监,对面则是文武群臣。在明亮的碘钨灯光里,透过雪白的影幕,那人儿景儿、那蟒袍头盔、那黑胡须黄胡须、那眉眼鼻唇和微抬的宽袖皆一清二楚,美艳而古拙。

在这个小村子里,那憨态可掬的影人儿还有那韵味深长的唱腔即是一切,演的无非是些前尘旧事、英雄末路、儿女情长、生离死别、善恶相报……在场农户只管静下心看那影儿听那唱,消遣休息,全无京剧、评剧、二人转演出时击掌喝彩的热闹场面。

演出期间,我数次钻入影棚,在长方形封闭空间里细观民间艺人们的表演。那六位庄户人一进入影棚即刻变成六位藝人,个个神清气爽,身手不凡。其中一个女艺人一会儿是小生,唱大宋天子,一会儿是旦角,唱皇娘,一会儿又摇身一变重新变回了小生,手上也不闲着,同时操纵着各种角色的影人儿,手法着实了得,一个个人物在文场或坐或跪,在武场腾挪跳跃。她和唱大花脸的汉子在戏棚内全身舞动,你进我退,顿足叱咤,惹得观众们不时把脑袋探进影棚,张大嘴巴,望着影人儿与艺人真假共舞。观众们瞧了前面瞧后面,场面甚是有趣。

女艺人没戏的时候,就从别人怀里抱过自己的孩子。那女婴刚刚醒来,睡眼惺忪,东张西望,蓦地冲两位正在伴奏的乐手们笑起来。一个乐手是四十几岁的庄稼汉,穿着二指背心在拉四胡,按弦的四根手指都套着铁箍,始终挺着腰板全力拉琴,神情与剧情一道时喜时悲。另一个乐手是个六十来岁的胖老头儿,坐在椅子上晃头鼓腮地吹笙。他是凌源县文化馆馆长、皮影戏专家,名叫韩琢。老韩自幼嗜皮影,影戏制作及演出的各个环节无所不通,他能编能演,能刻影人儿,还能操起各类乐器伴奏。他家中藏有许多影人儿和影戏道具,其中有几张还是刻工精美的清代影具,他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民间搜集来几百种破破烂烂的手抄皮影剧本,并请了十几位老人在他自制的线装书上用毛笔一字一句重新誊清,又用买来的蓝布和纸板自制成封套,将新抄剧本一函函套好,整齐摆放在四架大书柜里,还撒上樟脑球,就跟从古籍书店买来的一样气派。

另外一位浓眉大眼的中年影匠是个不错的鼓手,同时还兼顾锣,可是戏演到后面,人们才发觉他原来还是个“老生”,无论唱念皆声气火爆,有腔有韵。他的脖颈上有块拇指大的疤痕,那是皮影男艺人必有的职业印记。所有男艺人的唱腔都要捏着颈部炸着嗓子吼唱,这也形成了辽西皮影戏男腔高亢的风格,乍一听头皮发麻,可一旦细听上几个小时,便会渐渐上瘾,好似喝了烈酒又吃了重庆火锅,痛快淋漓。

中国的皮影戏早在几千年前的西汉就有了,眼前由辽西庄稼人演出的影戏,大约也有三四百年历史。由于纸制影人儿的脆弱,后来改用羊皮、驴皮代替,并涂上颜料,抹上桐油,后来又有了那些颤动的雉尾、下垂的衣袖和灵活多动的四肢,经过多少年的反复摸索,逐渐变成如今这般传神。

皮影戏结束时已是夜里十一点多,寒气袭人,我把夹克衫的扣子系好,关掉微型录音机,向黑沉沉的辽西田野踱去。

回首望一望那白亮亮的影棚,又与近观时不同。眼见得小人小马影影绰绰,耳听到锣鼓弦索恍若天外,一时间真不知身居何处?想来,少年鲁迅和他的小伙伴们撑船回望社戏舞台时,也一定是这般玄妙的景致吧!

猜你喜欢
影戏辽西人儿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思 乡
人体大探索
吟 荷
席地而坐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对策分析
佟晶心影戏研究方法及其理论贡献研究
春天里的雪人儿
简说江玉祥著《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