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12-14 11:11张雪辉宫彬彬田素云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邢台市现代农业园区

张雪辉,宫彬彬,唐 蕊,田素云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7〕1号) 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邢台是农业大市,近年来,邢台市提出要把农业做成放心产业、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食品加工业,不断提升农业和农产品附加值[1]。邢台市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农业园区专门管理机构,编制了《邢台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目前,邢台市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3家,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4家。同时,全市在建设条件允许的17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建设了145家现代农业园区。这些现代农业园区的建立,在优化传统农业结构,农民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着重分析13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总结邢台市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以期邢台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一、邢台市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成效

1.规模化经营初见成效

据调查,邢台市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有13家,涉及的领域主要有果蔬种植、现代养殖、功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特色花卉、土地整理及开发和农业科技展示等,入驻企业达到了208家,规划面积109.6万亩,总投资达到了236.5亿元(表1)。巨鹿金银花、柏乡汉牡丹和葡萄、威县的梨成为邢台现代农业的代表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表1 邢台市现代农业园区现状一览表

2.园区建设注重科技支撑

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尤其注重发挥科技的力量,包括科学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巨鹿县现代农业园区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都会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组建了产业首席专家库,成立了海智计划专家工作站、善绿福博士后工作站、辽宁果树研究所博士工作站,为现代农业科技应用与成果转化提供智力支持。与中国农大等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快特色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80项次,项目区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了100%。威县梨产业园区聘请河北省林业厅专家,制定了《威县西沙河流域绿色A级高效梨产业带建设规划(2013—2020年)》。先后成立了院士工作站、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在全省独创农业科技服务110,组建了专家团队。宁晋县北河庄现代农业园区与多家高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基地,河北云泰食用菌有限公司与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多家院校合作工厂化杏鲍菇生产项目,全部采用组合式冷库结构,生产过程实现了智能恒温恒湿环境控制,是目前河北省最大的工厂化杏鲍菇生产企业。河北圣熙蔬菜有限公司与河北农大建立联系,投资1.2亿元建设的年产3.5万吨自动化芽菜生产项目,实现了全自动智能生产环境,是目前河北芽菜产量最大的企业。

3.品牌建设成效明显

柏乡县现代农业园区注册了“汉牡丹”、“柏龙腾”、“汉柏紫晶”、“金九森”等国家级商标10多个,金九森生产的金针菇获批绿色农产品,柏乡汉牡丹、白山药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第二十届中国廊坊农交会名优农产品比赛中,园区生产的巨峰、伊豆锦葡萄获金奖,富硒长寿茶获名优产品[2]。巨鹿县现代农业园区有23个蔬菜品种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巨鹿金银花被评为河北省区域公用品牌,哈口果蔬专业合作社被列为国家级合作示范社,哈口牌果蔬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宁晋县北河庄现代农业园区的贝兰德牧场被命名为“国家级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区”,云泰食用菌公司的杏鲍菇被认定为有机产品,河北华鹏食品有限公司先后注册了“新7.7”、“核磨坊”等商标品牌。在第18、19、20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威县梨产业园区选送的优质秋月梨、雪青梨等,连续获得“果王”、“金奖”等多项荣誉。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期间,园区选送秋月梨、雪青梨、新梨七号等梨新品种,到北京阅兵村慰问阅兵将士,经中国武警疾控中心检测全部合格,荣获“阅兵梨”美誉[3]。隆尧县东方现代园区拥有“华龙”、“今麦郎”中国驰名商标2件,“甲家面粉”中国名牌产品1个,河北省著名商标17个,河北省名牌产品8个。

4.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增大

邢台市各下属县基本都成立了专门机构,管理和服务园区建设,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园区建设及企业发展从项目、资金、土地等多方面给予扶持。整合财政、农业、水利、农业开发、电力、交通、科技等涉农惠农资金,集中财力投放到园区建设。积极组织银企对接,组建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担保公司。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加大财政基础投入,用于园区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2]。

5.经营模式向现代靠拢

各园区引导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推进“农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三位一体利益联结模式,采取“六统一”管理机制。园区内第一产业农产品的质量得到优化,为第二产业提供了高质量的原材料,第二产业反过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依托园区产业建成各具特色小镇,进行农村新社区打造,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了产销游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园区现已入驻龙头企业14家,发展农民合作社29家。以柏乡县现代农业园区为例,柏粮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县级地方粮食储备库,年经营量30亿斤。总投资5.3亿元的五得利集团柏乡分公司,日加工小麦3000吨,日加工量居全国前列。总投资2.6亿元的金九森,年产8500吨食用菌,实现了金针菇的工厂化生产。以柏粮集团、五得利、金九森等为主的农产品物流加工基地飞速发展,年创产值23亿元。以汉牡丹文化旅游、柏粮小镇、泰德隆千草长寿园等为主的休闲文化旅游基地加速推进,每年客流量百万以上。

6.惠民增收效果显著

各园区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三位一体利益联结模式,采取“六统一”管理机制。农户通过领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等方式提高了家庭收入,各园区所在农民的家庭收入均明显高于非园区农民[3]。

二、存在问题

1.园区过于分散,工作缺乏合力

有的地区园区规划面积过大,产业相关性不强,只是将几个企业规划进园区,凑起来一个园区,并不能起到产业引领作用。尽管各园区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体制的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乡镇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还不是很顺畅,这就造成各部门在管理、服务和扶持园区建设上会出现一些政策上的冲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园区的发展。

2.园区特色还不够突出

特别是邢台东部平原地区,自然环境的相似性造成了种养殖结构的相似性,民风民俗的相似性导致农业休闲旅游的相似性,造成园区建设的雷同,缺乏对周边地区游客的吸引力。这就导致园区的休闲旅游项目运转不良,甚至成为烂尾工程,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基层科技力量有待加强

各园区在建设园区过程中虽然注重对园区的科技投入,加强了与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但是忽视了园区建设的主体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储备不足,加上各县本身工资收入偏低,缺乏对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吸引力,调研中发现几乎每家企业都存在招普工不难,招技术人员难的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1.政府应继续给予现代农业园区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

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农业也是弱势产业,这就需要政府把农业当成重点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对象,不能只出政策和规划,要积极引导财政和银行资金向农业倾斜,要整合水利、农发、财政、电力、交通、发改、国土等涉农项目集中使用。园区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参与,减少政府的资金压力,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减少土地流转的阻力。

2.现代农业园区要重精不重大

个别县在建设园区过程中把园区规划的过大,过于分散,投入过多,把几个当地较大企业规划进园区,无视相关性和引领作用。在园区规划和建设上,政府应求精不求大,将有限的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使用,围绕几个相关性强的龙头企业建设园区,让园区真正能起到,科技引领、模式引领和产业引领的作用,园区健康运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看到园区建设有利可图,让社会资金投入到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上来。

3.重视与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对接,也要重视对基层人员的培训

现代农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均与一些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协议,也组建了专家团队,但是我们不能把签个协议,挂个牌子当成真正的合作,政府要鼓励引导园区与大学、科研机构形成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园区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园区成为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试验场、示范场和成果转化基地,让园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紧密的产学研联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不论是种养殖还是加工,真正的实践主体还是当地的农民与工人,专家指导的再好,基层缺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园区的建设也会后继乏力。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基层人员的培训,不仅要培训技术,还要更新观念,既要让农民知道什么是现代农业,也要让农民知道怎么从事现代农业,从而转变成职业农民。

猜你喜欢
邢台市现代农业园区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中国人民银行邢台市中心支行
邢台市
现代农业
中国人民银行邢台市中心支行
邢台市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