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教育思想视域下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

2018-12-14 11:11董正敏李建红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教学方法

董正敏,李建红

(1.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喀什 844000;2.邢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自2012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教育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基础教育方面,习近平教育思想深入强调了中小学德育的目标,阐述了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提出了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方法指导。当今时代,风云变幻,社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也面临着各种冲突和矛盾。此外,大数据时代的的来临也给人们发出各种挑战,文化多样性的冲突,使得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出现了分歧。在这样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教育思想提出的“教育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形势来培养有远大志向、能为人类造福人才”给社会、给教育带来了“定心剂”。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教育思想中对于教育基础阶段的思考更是为中小学德育提出了科学指南,习近平教育思想正是新时代中小学德育课程教育的重要遵循。因此,深入剖析习近平教育思想对于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教育思想对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启示

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出,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中小学学校作为德育的主体部门,首先需要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

德育,指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引导、体验、实践等方式,促进教育对象思想觉悟、素质提升、生命发展,正确处理天、地、人、物、心等关系。德育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德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其实施主体不仅限于学校。所谓教育无小事,德育无处不在,事实上,德育的实际主体还包括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若仅靠较为广泛的德育方式来促进中小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则德育将会失去自身的“主心骨”,无法系统全面的将德育活动在基础教育阶段展开。事实上,由于德育自身的特性,开展德育需要专兼结合,把德育贯穿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校角度来看,我国实行的是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但德育课程的学科教学是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德育课程的学科教师则是德育的专职人员。德育课程是青少年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获得的富于道德教育意义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儿童道德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道德进步的需要精心选择和组织,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组织和安排的。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出现了以理论教化为核心,课程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忽视儿童实际生活经验等问题。因此,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对中小学德育课程进行思考不仅必要,更显迫切。

(一)德育目标应生活化

从德育目标上看,德育课程并不是简单地传授一系列固定的道德教育规范体系,而重在使学生确立合乎道德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这也是习近平教育思想在德育目标方面的要求。习近平教育思想提出,在少年儿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主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这实质上则是强调道德形成最终是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育目标的确立要遵循儿童的品德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立足生活,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进而学会做人做事。

(二)德育课程内容应精髓化

习近平教育思想提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构建了一套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教育理论。这些都是德育课程需要传承的道德精华,需要得以通过不同类型的呈现方式传承给青少年,使得青少年一代能够获得最为精髓的东西。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投放在最为有价值的地方。

(三)德育课程的开展应启发化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单一传统的系统讲授法对于德育课程来说收效极为有限。习近平教育思想提出,中小学生要立志成才,需要努力做到修身立德、有远大志向,在生活中习得正确的价值观。系统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们认识和牢记各种知识是必要的,但德育课程更注重启发化。德育课程的开展需要将更多的开放性话题作为材料,为学生营造对话和争辩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批判能力,让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

二、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定法”

德育课程教学需要不断进步与创新,顺应时代的特点,才能够成为将学生、老师及道德规范知识关联起来的桥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德育课程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将“定法”与“不定法”有机结合。德育课程教学的“定法”,是指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基本德育方法,使德育课程的理论精髓与实践能够实现最优结合。

(一) 说服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品德水平的一种方法,是德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如寓言故事说服法、反问说服法及比喻明理说服法等。教师主要通过比喻、引用、举例及映衬等方式展开,在德育课程教学中,使用说服法主要是使学生心悦诚服,它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实”。

教师在使用说服法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使用的说服法是否具有针对性。在说服中,教师必须实事求是地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个性差异以及心理状态等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防止空洞,导致学生难以明显从教师所说的事件获得道德信息。接着,使用说服法还需要注意时机问题。说服的成效,往往不取决于花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道理,而取决于是否善于找准适宜的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被他们所接受。学者保莉认为,说服的最佳时机是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计划或打算在某种环境中受到挫折而不能实现时,这是道理、规范嵌入学生心灵的绝好时机。当然,这并不是绝对性的,具体什么时候是最佳时机,这需要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去探寻。最后,使用说服法还应该注意情感要充沛、态度要民主。情感在品德形成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情通则理达”,要求教育者要善于以自己充沛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去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波澜,从而转化为他们内心的信念,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说服教育要坚持民主、平等、和蔼、诚恳的待人态度,循循善诱,广开言路,坦诚相见,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良好氛围中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

(二) 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获取正确道德认识的方法。在信息化时代,各种社会道德问题接踵而至,不同程度抨击了人们的道德认知。特别是一些道德两难问题,常常对人们的道德评判造成极大的困扰。

在这些背景下,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对德育事件、道德现象发表看法、展开辩论,各抒己见,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态度、道德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在使用讨论法时,要注意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把全体学生组织到讨论中来等细节。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讨论法在较高年级中运用比较多。

德育课程教学中的讨论法,应遵循相应的步骤。首先,选择好讨论的主题,选择主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效度:即安排的讨论要切合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直接为德育课程服务;第二,难度:即讨论的主题要难易适中,既不要因为太难使学生无话可说,也不要因为太容易使学生不屑于说。第三,新颖度:即讨论的主题要新颖不落俗套,让学生跃跃欲试。有时,对于一个司空见惯的主题,教师不妨在备课时先做一下包装,或逆向思考,或附加故事,或设置对立面,也有不错的效果。第四,热度:要求讨论的主题或是社会道德热点问题,或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道德问题。第二、分配好讨论的角色,可采取分成讨论小组的方式。小组一般为六至八人。小组成员可以灵活搭配,一般来说异质原则即将不同道德经历、道德体验、道德背景的学生组织到一个小组织中来,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第三、安排好讨论的程序,学生讨论可以分三步:(1)观点交流:小组内各人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分别说出来;(2)观点改进:小组成员表示对其他人观点是否接受,剔除改进、完善彼此观点的看法;(3) 观点总结:小组内部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总结小组观点并应教师的要求向全班学生表述本组观点。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巡回指导、参与讨论、鼓励表扬也很重要。

(三)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或自我设计下,通过显性的实践活动或者非显性的心理活动进行换位思考,扮演别人的角色,感受他人与自己的相同或不同感受,以达到相互理解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

在今天,人的接触更加频繁,道德认知矛盾也更容易产生,在矛盾冲突中通过角色互换的做法,可以让学生体会、理解、原谅对方,并检讨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不同角色的扮演不仅成了“替别人着想的问题”,还成了德育课程教学的一个必要方法。学生通过在虚拟情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并按照该角色的要求思考道德问题、作出道德判断,采取道德行为,不仅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他人在同一道德情景中的道德状态,还能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改变学生的道德态度。

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展开角色扮演法,需要根据科学的程序来组织角色扮演实践,一般来说,角色扮演法可参照下表的环节来设计。

表1 扮演角色的一般环节

三、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不定法”

从德育的实践效果来看,并没有任何一种十全十美的德育课程教育方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既有其优势,也有其缺陷。一系列单独看来是有优点的教学方法,其组合方式不同,可以构成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也可能成为非科学的教学方法组合。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教学的“不定法”,就是说教师在运用具体某一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灵活选用并组合这些方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都是循规与创造的统一,对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灵活驾驭及优化组合是教师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

在对相应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组合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做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启迪。其次,在某一德育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应有若干种教学方法组合的设计,然后结合科学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及具体的教育实际进行综合考虑,最终形成最优的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方法组合最优化的标准应当是用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最大最佳的德育目标的达成。最后,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应将启发性贯穿始终。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启发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有效地发展认识问题的能力、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的教学方法。它的本质特点是:注重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调激励学生,但不使学生感到有压力。德育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习近平教育思想中也谈到,在基础教育实践中,学校要出特色,教师要出风格。对于承担德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运用墨守成规的方法、一成不变的形式,按照固定程序不停地运作来教育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是缺乏创新精神、安于现状的惰性心里使然。对于新时代的德育课程教学,我们应该大胆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和形式,积极应用当代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德育活动设计的理念和活动开展的依据,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物质条件、技术条件,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产生兴趣,才有可能产生令人欣慰的效果。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教学方法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