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军区协调推进省域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考

2018-12-15 11:29王如冰
国防 2018年5期
关键词:省域军民融合

苏 晶 王如冰

内容提要:省军区身处军地结合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思想站位、认清地位作用,发挥体制优势、推进整体工作,聚焦主责主业、谋求重点突破,加速推动省域建设军民融合发展,为强国强军事业作出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这一重要论述,立起了新时代强国强军的大方略,开启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篇章。省军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升思想站位、认清地位作用,发挥体制优势、推进整体工作,聚焦主责主业、谋求重点突破,加速推动省域建设军民融合发展,为强国强军事业作出贡献。

一、提升思想站位,认清地位作用

省军区系统身处军地结合部,是联系部队和地方的桥梁纽带,在协调推动经济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必须充分认清并发挥好这个优势,以更强的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进入角色、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积极有效推进省域军民融合发展。

一是要在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中发挥“黏合剂”作用。在省级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中,省军区主要首长、分管首长和“一办四局”领导作为军方代表参加该委员会,成为为推动省域军民融合发展献策的重要力量。省级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是省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省军区应在省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组织管理中充分发挥“黏合剂”作用。一方面,要协调推动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办公室),建立军地合署办公、督导检查等规范化、常态化工作运行制度机制,理顺沟通渠道,明晰职能职责,使各项工作更加顺畅高效。另一方面,要主动穿针引线,把省内驻军联系起来,把与军兵种、军工央企、涉军院校的合作关系建起来,把省军民融合发展的诉求向军委有关机关提出来,在横向连接省内外、纵向贯通上下级中发挥好聚合作用。

二是要在军民融合发展生动实践中发挥“催化剂”作用。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坚定不移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省军区应强化责任担当,积极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新要求、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协调地方把军事斗争国防动员准备纳入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引导当地经济社会领域的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更好地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强军战略,同时助推军队资源、军工成果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发挥省军区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支撑拉动作用,助力加速军地双方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是要在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构建运行中发挥“润滑剂”作用。当前,地方性、行业性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本位主义、行业壁垒依然存在,军地“两张皮”“多张皮”的难题亟待破解。省军区作为军民融合协调部,应积极协调推动省域军民融合立法进程、重大专项改革、政策制度制定,依靠政策制度打破军地藩篱,畅通对接渠道,保障军民融合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二、发挥体制优势,推动整体工作

省军区接受军地双重领导,是党管武装的基本实现形式,“协调军地、面向全军”的体制优势十分突出。履行好军民融合协调职能、当好“军民融合的协调部”,必须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大力推动省域军民融合各项工作。

一是要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省军区作为当地军事领导指挥机关,又是地方党委的军事部、政府的兵役机关,是省委省政府的“参谋助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党委议军、第一书记党管武装工作述职等时机,介绍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针政策,传达上级军事机关指示要求,介绍国防和军队建设情况,反映军事需求,并就军民融合组织领导、规划计划、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地方重视军民融合发展、大力支持部队建设。另一方面,要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就军民融合规划计划、制度设计、决策部署、项目审批等重大事项建言献策,协调军地共同研究论证、协调解决军地矛盾问题。

二是要为军地需求对接做好桥梁纽带。军地需求对接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省军区在需求对接工作中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既要负责与军委有关机关、军兵种部队及辖区驻军协调对接,通报地方建设需求,提出意见建议;也要负责与省委省政府协调对接,通报军方军事需求,提出意见建议。当前要着重解决“军队分散提需求、军地多头搞对接”的问题。一方面,由省军区归口接收和汇总辖区驻军军事需求。综合采取定期提报、临时提报、随时提报等方式,对接上级赋予的军事需求,组织辖区军事机关提报军事需求,在科学评估、去粗取精、留实减虚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军事需求清单和计划。另一方面,由省军区组织军地需求对接。按照“对接需求、整体论证、反馈情况”的步骤,组织军地相关牵头部门,采取联合审核、会商确定、逐级分解的办法,分层次分领域把军事需求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实现军事需求精准对接。

三是要为军地信息资源共享搭好平台载体。一方面,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省军区应牵头建立完善军地联系机制,采取联席会议、情况通报、任务对接、协调会商等机制,在规划衔接、需求对接、双向会审等方面,为军地沟通提供固定渠道,促进军地信息共享、双向互动。另一方面,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省军区应充分借助大中城市人才、技术、装备、资本等军地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会同地方搭建军地资源共享平台,就近向驻军推送能源物资、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基建营房、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会资源,及时向地方发布部队建设所需的产品目录,推动军地资源流通和共享,为军地优化配置资源搭好桥铺好路。

四是要为军民融合设计筹划搞好协同配合。省军区应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军方代言人”的作用,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加强全省军民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坚持规划引领。搞好与国家军民融合发展中长期规划、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衔接纳入,会同地方共同编制省军民融合发展五年规划,明确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军地分工、保障措施等,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由零散式、粗放型向前瞻性、规模化方向转变。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联合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和推进办法。会同省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支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重点支持“民参军”能力提升、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修订完善国防动员等领域现行政策法规,充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内容,调整或废止相关内容,形成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地方法规体系。

三、聚焦主责主业,谋求重点突破

省军区履行军民融合协调职能,应突出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协调推进应急应战动员体系建设、优势资源配置军地共商共建共享、驻地部队社会化保障建设等重点领域深化军民融合,以带动全省军民融合跨越发展。

一是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实现应战和应急能力双提升。国防动员既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又是实现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是省军区的主责主业,也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提高应急动员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会同省应急办健全完善军地联合应急动员响应机制,推进军地应急指挥机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增强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协调联动能力。要加强力量体系建设,贯彻“一队多用、一专多能”要求,分级编建民兵应急队伍,依托基地常态开展应急应战任务训练。要发展新质动员力量,在信息攻防、海上救援、高新技术装备维护、遥感监测、测绘导航等行业调整或新建专业保障队伍,提高应战应急综合保障能力。要建设现代人防体系,加强城市和重要经济目标综合防护能力建设,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贯彻人防要求。

二是优化配置军地资源,为经济和国防协调发展提供双支撑。优化配置军地资源,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协调地方重大建设项目兼顾落实军事需求、视情协调军队资源服务经济社会,是省军区协调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基础建设先行,结合省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会同地方有关部门科学规划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力、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实部队机动、军舰靠泊、物资装卸载等军事需求;在一些项目中引进军用高新技术,增加地方基础设施的高科技含量。要强化科教资源统筹,探索建立军地创新人才共育共用模式,确定一批省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作为军队人才培养和储备基地;依托驻军部队院校,有计划分批次轮训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把兵役工作融入地方人力资源建设体系,军地共同抓好预备役军官和专武干部的联选、联训、联管、联考、联用。要深化征兵工作改革,围绕征集高素质兵员,创新征兵宣传形式、改进征兵保障工作,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兵员征集格局,打造更加坚实巩固的强军兴军源头工程。

三是推进军地资源交流共享,为驻军保障和地方建设提供双服务。军地资源交流共享,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省军区要积极发挥“协调军地、面向全军”的职能作用,大力推进驻地部队保障社会化建设。推进生活服务保障社会化,摸清驻地部队生活服务需求,协调地方有关部门,逐步将驻地部队生活服务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推动商业保险服务军队建设,实施军粮保障创新示范工程。推进驻地部队住房保障社会化,协调地方有关部门将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驻地官兵、军队抚恤优待对象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将具备条件的部队营区水电气热供应纳入地方城乡规划,接入市政管网,实行社会化管理。另一方面,省军区要协调驻军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将符合条件的驻地部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国家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军地医疗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强化处置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能力;推动驻地部队医疗机构参与地方健康扶贫工程,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革命老区和边远地区提供医疗救援,形成“双助力、双服务”局面。

猜你喜欢
省域军民融合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融合菜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江西省初步建成教育省域网骨干网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