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浒传》文学性与语言形式的同构性

2018-12-15 19:09何溢清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语言形式文学性水浒传

何溢清

摘要:《水浒传》的施事句与结构情节有一些线性发展、焦点散落的同构性存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偏向于比较和平行,其耦合句子的并举与对偶体现出民族文化中的一致性特点。基于此,本文将对《水浒传》文学性与语言形式的同构性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高中生理解《水浒传》这一著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水浒传》;文学性;语言形式

引言: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将宋江在北宋末年的起义作为故事的基本背景,其类型为章回体的长篇小说。书中主要叙述了梁山英雄对欺压的反抗、梁山势力的不断壮大、被宋朝进行招安、征战以及消亡的恢弘故事,对社会起义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我们高中生应对其文学性和语言形式进行积极探索。

一、《水浒传》中的线性结构

在《水浒传》中,故事的線性结构依照事件因果与自然顺序而展开,把不同部分和情节从前到后进行串联,然后让结局变得统一。在线性结构方面,我国的古典小说和西方的古典小说有所不同,英国的流浪汉型主人公始终贯穿在启蒙小说之中,一直在主线情节上行进,是故事仅有的焦点[1]。但在《水浒传》中,有大量的人物设定,虽然108将有座次的区分,不过每个人物的经历与故事都各不相同,都表现出独有的特质与个性,他们都因“官逼民反”这一原因纷纷上梁山,在这一背景下,大量的人物和各自的情节都如同小溪一样在时间的道路上汇聚成一条巨大的河流,加入到梁山起义的主线情节里。

知名文学家罗兰巴特曾说,“叙事的作品都具有句子特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水浒传》中的语句可发展,《水浒传》拥有线性的叙事结构特点,并充分体现在句法的结构里。经过逐条分析《水浒传》前十八回的7000多个句子的结构,找出了4000多个施事句,这里面有很多流块型线性句子,而这些线性句一般是很多动词词组与动词铺排的施事句,和相同主语在意义上都有施动关系存在,没有关联的词语连缀和语音的停顿,和西方语言主谓句法的结构十分神似。而在这7000多个句子里,线性动句约为2000多条,所占施事句的比例远远高于西方语言的主动宾或主动的句子结构。

二、《水浒传》中的句法结构与人物对称性

《水浒传》这一著作对大量人物的鲜明性格形象进行了全面塑造,将传统小说里类型化与群像设计的特征充分表现出来。作者将比较与平行的关系建立于不同的人物间,如正直刚烈的豹子头林冲、鲁莽憨直的黑旋风李逵、嫉恶如仇的花和尚鲁智深以及豪爽勇武的武松等,都可以一起进行烘托与渲染,在彼此的对比里将形态各异的群像完整地凸显出来。

我们在阅读《水浒传》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各个章回都会出现两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可以在回目里略知一二,不但人物的绰号、名号、地名相对称,事件和事迹也存在耦合。虽然汉字表意性与一字一音的特征在此发挥了较大作用,但耦合这一思维方法也对《水浒传》中的结构布局与人物形象起到重要作用,在句式上成对出现。例如,在十三回中,首先描写了索超和杨志比武出阵前的情节,而又描写了雷横、朱仝的出场情节,这两处叙事构造和形象描写似乎以前后框架或左右框架来进行的,而且铺排的句子、选取的词语都有对称耦合、整齐一致的特点,使我们很难不注意到偶意的特点。在很多句子中,都可以让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独自成句,也可列入联合复句、并列复句的范围里,对其进行自己品味,却发现它们既不能在语感上断开也不可通过联合、并列等概念一概而论。

三、《水浒传》中的话题评论和叙事句式

从取材上看,《水浒传》大多选取民间历史故事,将市民阶层的品位充分反映出来,虽然作者是一介文人,但也有繁华的杭州生活经历,在创作《水浒传》时延续了说经、讲史的特点,语句中充满着艺术气息,作者如同一个说话者,读者如果一名听众,说话者将故事娓娓道给听众,这让《水浒传》进行叙事的角度和方法存在一定的读者引导特征,在文中具体表现为大量的“只见”、“且说”、“话说”等词,本质上看就是一个说话者提示听众的语言,其作用在于对叙事节奏与情节布局进行有效的把控,吸引读者精力,并在重要情节戛然而止,为读者设置一个巨大的悬念。

以上种种原因都使《水浒传》拥有了时空的自由转换与全知视角,提到武松这一人物,读者就可跟随作者的思路打老虎、杀掉西门庆,其他人物亦然。该叙事方法不用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过多的关注,注重外部的信息即可,如周围环境、人物行为、对话内容等[2]。作者也适时地加以解释、议论和点评,从而取代对人物思想情绪、心理活动等内部信息的描写,比如鲁智深打镇关西的章节就提供给读者听觉、味觉、视觉等多个方面的极致感受,让读者酣畅淋漓。《水浒传》自由转换的叙事角度能够在一些句式里发现同构。主题句拥有十分广泛的话题,就像视角可以移动一样,视野所到之处,所有特征、属性、经历、事件、事物、人物无一都能当做评论话题,句子的话题或主题语可以表现为词、词组、句子等。因此,《水浒传》叙事方法与视角的自由转换和将话题评论当做目标的主题句拥有一定的同构性。

结语:

总而言之,《水浒传》在文学性和语言形式方面具有一定的同构性。高中生在理解这个著作时,应找寻其中的线性结构,发现句法结构与人物对称性,并对话题评论和叙事句式进行积极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篇著作,做出正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朱仰东.梁山英雄的魔性、神性与九天玄女——再论《水浒传》“血腥”情节的文化意蕴及其结构问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21-27.

[2]林思思.文学翻译中译者有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举隅——以沙博理英译《水浒传》人物绰号的翻译为例[J].文教资料,2018,(16):33-34.

猜你喜欢
语言形式文学性水浒传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