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期犍陀罗雕塑衣褶特征中的希腊风格

2018-12-15 19:09洪润刘瑜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2期

洪润 刘瑜

摘要:本文立足于贵霜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为切入点,针对晚期犍陀罗佛教造像中的衣褶特征进行分析。按衣褶的表现形式对其进行梳理和分类,联系亚历山大东征、希腊风格东传的历史背景,总结出晚期犍陀罗雕塑衣褶中的希腊风格。

关键词:犍陀罗;佛教造像;衣褶特征;希腊风

一。晚期犍陀罗的历史背景

犍陀罗,又称犍陀卫国,是一个兼具了地理、历史和艺术内涵的概念。指的是位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印度河中游及其支流,即今巴基斯坦西北部与阿富汗东部地区,主要采用希腊、罗马雕塑技术所创造的佛教物质文化。

犍陀罗文化遗存以佛教雕塑为主题,大体可以分为早期(公元1-3世纪)和晚期(约4-5世纪)两个发展阶段。晚期的犍陀罗艺术风格,即后续发展阶段,遗存主要分布在犍陀罗盆地、东部塔克西拉及西部阿富汗哈达、迦毕试等地。这一时期,石板浮雕和泥塑造像获得了空前发展,部分造像的形式化特征日趋明显。

二.晚期犍陀罗雕塑中的衣褶特征

本文主要探讨犍陀罗文明晚期的佛教雕像中,希腊风格东传对其衣褶特征的影响。晚期的犍陀罗佛像,有坐像、立像和倚像等不同的形态,和早期的犍陀罗佛像相比,种类多样,形制丰富。笔者将其褶皱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卷衣褶

在所有的褶皱类型中,这一类是最为自然流畅,并缺少程式化的。这类卷衣褶,与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一脉相承。像是一种卷褶柔和且流畅的横披在胸前,左右不对称,肩部平直且无褶皱。卷衣褶基本都是多层、自然悬垂的,表现方式流畅自然。

于犍陀罗出土的一尊石刻坐佛像,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推测产生于犍陀罗中后期。其穿着通肩右皱式袈裟,衣纹褶皱柔和且具有线条美感,是卷衣褶中的代表。一条柔和的卷曲褶皱从右肩缠绕至左肩,横披在前胸并顺势悬垂,遮挡住大腿和脚面。其头身比例协调,延续了古希腊時期的人体比例。透过袈裟清晰的反映出躯干和四肢的轮廓和形态。其肌体富有弹性,袈裟的褶皱随着肌体形态自然延伸,高底错落有致。佛像的神情非常恬静祥和,整体造型写实而优美。

(二)楔形褶

此褶皱轮廓相对粗糙,具体形态表现为:在上臂部分,衣褶呈现深深的锯齿状。代表性实例为一件出土于斯瓦特布特卡拉1号遗址的浮雕佛像,现藏于斯瓦特博物馆。衣纹粗斜线从上臂向下伸向躯干,轮廓较为粗糙。腿上有一条条的褶皱向外展开。但因为受到一定侵蚀,具体的雕刻线条看不清晰。躯干的宽度和厚度均有增加,体型更为健壮。双肩肌肤丰实,带有左右对称的楔形褶皱。

(三)阶梯形褶

此种样式的衣褶,躯干造型简单,衣褶的阶梯形较为重复。式样相对固定,褶皱呈现封闭式样。通过富余规则的纵线褶纹贯穿全身,形成规则、抽象、紧张的线条图案。在上臂处呈现阶梯型褶皱,并且不断向上端的肩部倾斜。可根据褶皱宽度,分为宽、中等、较窄三种。褶皱之间的间隙是等距的,且排布密集。多为坐佛像,躯干较短较宽。常能看到领口处有多层褶皱。

代表性实例为一件现藏于勒克瑙国家博物馆的马图拉石佛像。此坐佛像的头部已经损坏,但仍能看到其较为宽短的外部轮廓。希腊式的希顿如同垂幔一般,垂于互相交叉的两手及交叠的两腿之间。上臂的阶梯形褶皱,有规则的逐步向肩部倾斜。褶皱宽度中等,相对均匀且规整。相对平面化和形式化。佛像左右两边对称,有多层褶皱的U形领。

马图拉与犍陀罗佛教造像,几乎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两大艺术流派也在持续地相互影响。因此,笔者这里选用比较有代表性的马图拉石佛像,来说明阶梯褶这一衣褶特征。

(四)阴刻线褶

此类褶皱多以深而清晰的阴刻线代替褶边,常见于犍陀罗晚期、贵霜马图拉以及阿富汗地区。多采用阴线雕刻方式表现衣褶。从雕刻角度来说,有较强的块面感,点线面穿插出现的十分恰当。线条明快,轮廓清晰,构成了相对规则的抽象图案。佛像的肩部较为圆润,穿着的多为落肩款式的通肩式袈裟。

现藏于喀布尔博物馆的泥塑佛像——肖特那库石佛像,高64厘米。其体型短粗,躯干被紧紧的包裹于长袍之下。头部较大,肩膀略宽;腿相对短,双足叉开站立。轮廓有起伏,长袍宽松地向下垂,阴刻线布满了整个躯干。大腿外部有不规则的垂直线条分布。其衣褶采用了不同宽窄的阴刻线,富有节奏和韵律感。重点雕刻了凹陷下去的局部区域,清晰明确的交代了衣纹的走向和趋势。是晚期犍陀罗佛像阴刻线的代表之作。

(五)阳刻线褶

这是一种比较醒目的褶皱样式。像是一张展开的大网,散落在袈裟上。由此产生一种挖剪细工或透雕细工图案装饰人物躯体的效果。这种褶皱是叉状的,呈现放射形态,主要分布肩部和臂部。最早出现在犍陀罗地区和斯瓦特雕像中,在中亚地区也有一些特例。

现藏于喀布尔博物馆的塞拉克瓦查石佛像,发现于1965年。其高为150cm,是一座体量比较大的立佛像。其雕刻的细细的阳刻线褶,以富有节奏感的方式,分布在长袍的每一个面上。此种阳刻线褶,宽窄均有,在晚期犍陀罗佛像中比较特殊,是一种较为扁平化的雕刻方式。平缓且断续的镶条,构成了迷宫似的图案。这种图案既生动又有力度,并且注意到了佛像本身的结构和力度。其头身比例恰当而完美,雕刻手法形象而具体,是对古希腊力与美的完美继承。

(六)双边褶

这类褶皱,因其双边(双线)构成褶纹轮廓而闻名。两条线的首尾重合在一起,形状像新月。这种双边褶皱在晚期犍陀罗佛像中非常常见。与此同时也常出现在中亚的一些绘画上。最早见于公元3世纪后半叶的米朗第5种神垄壁画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晚期的犍陀罗造像雕塑的衣褶,主要可分为卷衣褶,楔形褶,阶梯形褶,阴刻线褶,阳刻线褶和双边褶这六大类。其中,卷衣褶和阴刻线褶,非常突出的带有古希腊、罗马的写实主义雕塑风格烙印,自然生动且流畅。犍陀罗晚期雕像,同时也继承了希腊雕塑风格中完美的人体比例、款式要点及面部特征。在延续希腊风格的基础上,更多的融入了本土的特色,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是一种本土化的新艺术风格。

通讯作者: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