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服饰色彩观念探析

2018-12-15 19:09卢言秀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2期

卢言秀

摘要:服饰色彩的主要来源是自然色彩,将其融入服饰中,可以表现人们的思想意识。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人们开始将纯正颜色用于服饰中,为服饰注入等级内涵,彰显统治者的特权。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夏商使其服饰色彩的政治观念、西周和春秋时期服饰色彩的贵贱观念、战国使其服饰色彩的尊贵观念固化使用等方面入手,详细的论述了先秦使其服饰色彩观念的探析。

关键词:先秦时期;服饰色彩;色彩观念

前言:

对于先秦时期的服饰来说,其色彩产生于人们对自然的感知,依托于古人对原始自然的认识。这一过程也是自然色彩融于人类正常生活的过程,先秦人民为了与自然界和谐而统一,将色彩施与服饰之上,将人类的阶层分割开来。同时古人为了彰显自身的地位以及政治功能,将色彩注入服饰的图案之中,或给人一种威严,或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1夏商时期服饰色彩的政治观念

人们对服饰色彩的认识最早可以起源于远古时期,夏商时期开始出现社会阶层,贵族阶段會推崇某一种色彩,而夏商时期的贵族大都为统治者,对于服饰色彩具备一定的政治观念。相关历史资料显示,夏朝的贵族统治者更为推崇黑色,《史记·夏本纪》中描写的多个夏朝重要场合,统治者都是穿着黑色服装,对于有功之臣的奖赏也大都为黑色的物品;商朝的贵族统治者则推崇白色,《礼记·王制》中提到,缟衣的是由白色丝绸制作的衣服,用来表示对老人的尊敬。纵观汉代典籍以及战国典籍对于夏商时期服饰的描述,可以发现服饰色彩被渗透较为强烈的政治意义。有历史学家提出“夏黑殷白”之说,就是通过白胜黑来体现殷商覆灭夏朝的历史史实。由此可以看出,服饰色彩已经成为统治者的政权的代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嘉璐先生指出,夏朝的衣服大都粗劣,服饰制作水平偏低,所以呈现出黑色,而商朝的手工业要比夏朝发达很多,人们的服饰主要是丝织品,但是由于商朝还没有出现染工,所以大部分服饰都是白色,而商朝人们对白色服饰的崇尚,就现在看来是对丝织品的“素”的崇尚。由此可以看出,夏商时期服饰色彩的政治观念不仅与统治者的思想有关,还是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

2西周和春秋时期服饰色彩的贵贱观念

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服饰色彩更为丰富,从原本的黑白两色,扩展为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尚书·益稷》中的“以五采彰施于五色”,是最早关于服饰五采的记载。在古籍中关于西周和春秋时期服饰色彩的描述也集中于青黄赤白黑这五种颜色。在描述西周时期人们劳动情景的《七月》中指出,西周时期诸侯家公子们的服饰大都为玄色、黄色和朱色。由此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达官贵人更喜欢穿着玄色、黄色和朱色的衣服。《诗经》、《仪礼》以及《说文》等古籍中也都提到西周时期的贵族更喜欢穿着青黄赤黑这四种颜色的服装,而平民百姓大都穿着白色服饰。虽然《诗经·绿衣》中关于服饰的描写有提出服饰色彩贵贱观念的意味,也有研究学者认为西周时期的服饰色彩已经出现贵贱之分,但是就大量古籍内容看来,并没有明确的描述证明这一观念。因此,西周时期并未形成较为显著的服饰色彩贵贱观念。

在春秋时期,染色工艺更为成熟,人们服饰的颜色扩展为红、蓝、绿、紫等多种颜色,但是人们对于服饰色彩的应用也没有明确的规定,《韩非子》中提到,齐桓公穿着紫色的服装,带领了人们对紫色服饰的穿着热潮,使紫色布帛的价格有显著降低。由此可以看出,齐国人均好紫,说明当时并没有人认为紫色为贵色或者贱色。但是在春秋时期的贵族中,更为喜爱纯正五色以往的颜色,可以为贵族们带来不同的新鲜感及美感。孔子在《孔子集语》中指出,贵族中流行的鲜艳颜色并不是君子穿着的服饰颜色。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春秋时期贵族有偏爱的颜色,但是关于服饰贵贱观念与后来的正间色贵贱观念有所差异,服饰色彩的不同仅可以反映出这个人是贵族、平民或者奴隶,并没有明确规定平民或者奴隶不可以穿着与贵族同样的颜色。

3战国时期服饰色彩的尊贵观念固化使用

战国时期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我国大变革时期。在这时人们对色彩的观念已经逐渐改变,色彩与道德、王权、无行等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五色无行的学说,这一学说的形成使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功能更加强烈。从春秋时期到战国这一历史阶段,色彩的贵贱观念得到了加强,春秋时期的色彩贵贱观念还只是初步形成,而到战国时期,齐人邹衍将五行学说发扬光大,开始将五行、色彩、道德、王权进行结合,使之形成了一个伍德学说。该学说又将五行好五色境界和主要是黑配水、白配金、黄配土、赤配火、青配木。而对于古代帝王来说,他们尤其看重五行衍生之术,这使得色彩成为象征五行的表象,逐渐成为当时政治的产物。《荀子》这本书是形成于战国后期,其中记载了当时各国的贵族礼服衮衣,以色彩为主要分界点,分为沭衮衣和玄衮衣。这样的分法,代表了政治因素,由此可见,其政治等级非常明显。至此,在理论上,色彩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裳间色、衣正色等正式区分开来,而玄上沭下是战国时期贵族之间与平民之间贵贱的最好体现。统治者将其固化使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统治百姓。在战国时期,使用色彩等级主要见于儒家典籍中,如《礼记》、《周礼》、《荀子》等。这些色彩的的使用主要是儒家记载理性社会的言语,主要目的是利用色彩为人们的穿着进行规范,从而将身份的标明,建立一个有序的、将礼制的社会。同时色彩的使用为后世提供了理论依据,如秦朝使用黑色,汉朝使用黄色以及赤色等。

结论: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服饰,其色彩观念浓厚,与现代服饰色彩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经过上文分析可得,在夏商时期,由于民风还不开化,因此,服饰色彩仅仅体现在政治方面。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除了政治因素外,色彩还初步形成了贵贱观念。到战国时期,政治与尊贵已经成为统治者统治民众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吴爱琴.先秦时期服饰色彩观念探析[J].华夏考古,2015(03):63-71.

[2]唐金萍.中国古代服饰中的黄色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