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读”

2018-12-15 19:09龚润芝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朗读能力高年级小学

龚润芝

摘要:培养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强化学生理解能力,使其语言运用能力及鉴赏能力得以有效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引导学生意识到千里之行始于“读”,并逐步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本研究作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选取小学高年级学生,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1]重点提到:对于小学高年级,可采用普通话对课文进行有情感、流畅地朗读;诵读优秀诗文,合理控制节奏与声调来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小学高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多,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是朗读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这时,小学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引导其真正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一、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必要性

(一)小学学生语言能力弱化的现象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有利于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功底。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社会,网络语言影响了小学生语言表达,学生习惯使用网络语言,例如“拿小拳拳捶你胸口”、“吓死宝宝了”等,然而这些网络语言运用自身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年青一代在网络上表达意愿或情绪的载体,然而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且处于文化基础奠定的关键时期,频繁采用这些网络语言,便会影响学生对其他用语的使用,造成大多数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停滞不前,不管是愤怒,还是震惊,均以“我也是醉了”来予以表达,这反映了学生语言能力弱化的现状。

(二)强化学生语言表达的需要

众所周知,语言能力不只是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更需要后天的有效培养。为了能够引导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小學语文教师应注重朗读教学,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读音,引导学生深切感受语言、语义及语言,逐步提高语言鉴别能力。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可使得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要素,通过朗读活动来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并使得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有效提高。不同于听讲,朗读是一个比较主动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情感上受到熏陶。

(三)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效率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其升学压力较大。应试教育模式下,大多数语文教师往往忽视朗读教学,而是一味地讲解语文知识,借助语文教学参考书进行灌输式教学活动,学生盲目地、被动地吸收语文知识,并未主动探究知识。被动吸收知识的过程学生感到十分枯燥无味,毫无学习兴趣,再加上缺乏思考与探究,对于语文课文中心思想难以真正理解,所谓的“中心思想”只是教师囫囵地灌输给学生的概念。当学生没有了考试或升学的压力,这些概念便消失殆尽。面对这一情况,教师组织开展朗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加深对阅读课文的印象,并真正理解到文章的真正中心思想。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创设情境,增强语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朗读意识逐渐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用活教材,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切身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小学高年级教材中,古文、诗歌等文章均具有错落的节奏、生动的造句、准确的用词,这些可用来培养学生语感。朗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不仅要注意课文节奏、气势与音韵,而且还应切身感受与欣赏其中所蕴含的美。其次,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渲染朗读氛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3]曾指出:“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为情感朗读奠定基础。身处这样的情境,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有感情地朗读。例如,在《桂林山水》教学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会桂林的山、漓江的水的美丽,朗读效果差强人意。对于这一情况,教师可选择多媒体技术播放桂林山水美丽风光的视频,再配以朗读,使得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另外,丰富朗读形式。常见的朗读形式主要分为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交叉使用各种朗读方式,且以某一种方式为主。主要人物对话较为频繁的课文,则可采用分角色朗读,例如《打电话》;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则可采用个人朗读方式;具有鲜明节奏感及情感丰富的文章,尤其是诗歌,则可采用集体朗读方式,例如《中华少年》;具有深刻含义的课文,教师可采用情境导读或范读的方式,例如朱自清《匆匆》。

(二)范读开始,激发兴趣

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爱模仿,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朗读活动中。基于小学高年级学生个性特征,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生动的范文朗读方法。朗读课文时,教师以生动的语气、丰富的肢体动作诱发学生模仿,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到文章的趣味与魅力。

例如,《白鹅》朗读教学时,教师先进行一次生动的示范朗读,选取揶揄、高傲地语气朗读。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情感,并激励学生积极模仿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白鹅形象,学生便能够全身心融入到文章情境中,富含情感、形象生动地朗读起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而且学生朗读信心也得以提高。除了课堂范读方式外,教师还可借助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与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模仿生活中常见的广告语、电视剧对话及网络热点文章,在认真学习与拼读中,不断提高自身朗读节奏美与韵律美。总之,在朗读过程中,通过模仿与范读,有效激发学生表演欲望和情感共鸣,逐步提升其朗读能力。

(三)感悟词句,理解朗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心放入文章中去朗读,切身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古代著名教育学家刘大魁在《论文偶记》[4]中提到: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提出: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儿诵之,神气出矣。这里的“神气”则是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读准字句,掌握音节,熟练朗读,便能够从整体上对文章整个框架进行准确把握,切身感受文章做蕴含的情感,读出“神气”,与文章高尚地情怀产生真正地共鸣,并逐渐内化成自身情感意志。这便是从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升华到鉴赏、品味文化的层次。然而,因小学生生活阅历较少,无法一下领悟到文章中那么多生活情境及所蕴含的情感思想。怎样指导他们去朗读呢?当学生熟读文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对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与思想进行深刻揣摩,深入探究并逐渐形成真实的感受。众所周知,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又蕴含了文章中含蓄的情感,只有学生用心去读,用心去揣摩,才能真正体会到。朗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将所读文字转化为脑海中想象到的画面,读“海”便会有大海一般深邃;读“山”便会有大山一样的雄伟。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朗读时,基于文章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低沉缓慢是朗读的主要基调。然而,朗读过程中还需基于小女孩每擦一根火柴,随着她内心“悲--喜--绝望”情感的变化而灵活地改变语音、语速与预期,这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整个文章的情感基调。同时,朗读过程中应品味语言。读是我们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学生能够获取丰富的写作范例及说话样本。通过对词句段的品析与情感的体会便能够真正掌握。因此,语文教师应精心选取感情丰富、含义深刻的朗读句段。课文中一些句段均蕴含了某一方面的哲理及作者强烈的情感思想,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认真思考与积极讨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与感受。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章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对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有情感地朗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切身感受到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地向前驶去。

(四)搭建平台,渲染气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集体朗读并不是唯一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朗读比赛,朗读相同的一篇文章,立足于朗读者的表情动作、朗读能力等综合性因素展开平分,或由所有学生一同把优胜者评选出来,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可以是一个笔记本,也可是一支钢笔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一篇课文对情境剧本进行编排,同时借助课余时间自主排练情景剧,在表演中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念台词,在编排剧本的过程中,严禁使用网络语言。借助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帮助,让其更好地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朗读,同时可以在朗读情景剧表演中有机结合语言表达和肢体语言,促进学生表现力和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以《晏子使楚》一课为例,学生在朗读本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情景剧本进行创编,教师负责审核和修改剧本,使情境剧本更加合理、通順,学生们立足于此展开情景剧排练,分别对楚王和晏子的角色进行扮演。借助这种方式,学生在促进自身朗读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能充分感受到表演和朗读的乐趣,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并实现朗读能力的显著提升。

(五)重视评价,促进提高

卡耐基曾讲到:“赞美与鼓励是激发一个人发挥最大潜能的有效方法[5]。”小学生十分喜爱被赞美与鼓励。课堂上,教师简单、亲切地“你真厉害”,再配以发自内心的眼神鼓励,便会像滋滋春雨一样浸润学生心灵,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被尊重、被关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之情。朗读教学过程中,基于课文材料,在评价中巧妙地融入朗读教学目标及意图,留意并发现学生值得被赞赏的地方,对学生朗读得好的地方予以充分肯定,并将学生不足之处及需改进的地方巧妙地之处,进而有效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在学生的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不要在朗读结束后就马上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当时的情境进行一个结合,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之后再次让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第二次朗读结束后再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此外,在学生朗读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互评,学生通过互评的过程能够从他人的优点中学习到朗读的技巧,同时也能发现彼此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例如,《争吵》教学过程中,教师告知学生朗读过程中应注意表现出安利柯嫉妒克莱谛的内心活动。第一个学生朗读得并不符合要求,教师并未对其批评,只是比较委婉地讲到:“你朗读得十分认真,然而我只感觉到你一点羡慕之情,嫉妒的心理并未表现出来。”第二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可这样鼓励“哇哦,你让我走进了你的内心,我感受到了你一点点的嫉妒之情。”第三个学生朗读得非常到位,教师赞美到:“哇哦,你朗读得真好,老师感觉到了你的嫉妒之情,但是,你的成功离不开前两位同学的帮助。”这位学生高兴极了。然后,教师又要求前两位学生进行朗读,这下他们朗读得非常好,全班同学纷纷鼓掌。由此得知,对于学生而言,激励性评价就像一把自我认识的梯子,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结语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不断反复训练及长期实践才能得以有效提高。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其找准文章的情感基调,理解课文的内涵,加深文章的记忆。同时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防止出现“南郭先生”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效吸收语文知识,才能实现有情感地朗读,逐渐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促使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彰显其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朱相兵.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能力培养之我见[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20):62-62.

[2]甘秀丽.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0):258.

[3]潘瑞婷.小学高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J].考试周刊,2018(46):147—149.

[4]张转玲.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3):254.

[5]陈少虾.浅谈课改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几点看法[J].考试与评价,2013(8):21—24.

猜你喜欢
朗读能力高年级小学
“读”占鳌头,浓浓的语文味香溢课堂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分层教学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