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政府审计全要素增长实证分析

2018-12-17 09:07贺宝成王家伟曹媛
会计之友 2018年19期
关键词:政府审计一带一路

贺宝成 王家伟 曹媛

【摘 要】 政府审计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06—2015年间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审计机关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了政府审计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构成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审计全要素增长率在研究期内保持年均3.1%的增长速度,年际变化波动较大,区域间差异明显,总体呈现“西北—东南区域增长、东北—西南区域下降”态势;同时发现审计技术进步是全要素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变动与技术进步相背离,制约了全要素增长。实现审计效率持续提升,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审计技术的运用与创新,加强和改进审计机关内部管理及制度建设。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全要素增长; 政府审计; DEA-Malmquist指数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19-0119-05

一、引言

审计“十三五”规划和201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发挥审计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政府审计是“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一带一路”审计也是落实审计全覆盖的应有之义。审计全覆盖对审计机关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带一路”建设扩展和延伸了审计内容和范围,加大了审计机关的工作强度和难度。政府审计作为财政资金的“守护者”和严防风险的“安全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理应有所作为,而且大有可为。然而沿线政府审计资源有限,难以保证审计工作按时保量保质完成,提升审计效率尤为重要。“一带一路”建设使得沿线审计机关所面临的资源不足、任务繁重、时间紧张等挑战更加严峻,仅仅加大审计资源投入既存在现实困难,又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效率变革”业已成为审计机关紧跟新形势、新任务,创新审计工作的新目标、新动力。实现“效率变革”必须优化现有审计资源投入结构,推动审计全部投入要素合理配置,达到效益最大化。

鉴于此,本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研究“一带一路”沿线政府审计全要素增长问题,以期深入探究政府审计的效率结构、内在短板与增长潜力,并为新时期实现审计机关工作内涵式转变,更好地保障“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随着绩效审计的深入发展,审计机关自身的绩效和效率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对于审计效率的内涵,学者主要从审计投入产出关系和审计绩效的角度来认识[ 1 ]。张金男(2006)运用DEA方法对我国台湾地区审计机关的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分析,作为国内较早对审计机关效率测度的研究,为后来研究开拓了思路和方法。从研究对象上看,相关研究多以地方省级审计机关及审计署18个特派办为研究对象,喻采平[ 2 ]对我国31个省级审计机关政府审计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刘爱东和张鼎祖[ 3 ]对我国30个省、市、区地方审计机关的综合效率、揭示效率、抵御效率和预防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分析,李璐和夏昱[ 4 ]及吴勋和金鑫[ 5 ]则运用DEA研究审计署18个特派办的工作效率。从研究方法上看,多以DEA方法为基础,差异主要体现在具体模型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选取上。汤小莉等[ 6 ]采用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及DEA模型从效果和效率两个维度对地方审计机关绩效进行评价。相关文献对于测度和评价政府审计效率做出了有益探索,但研究主要停留在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优化和DEA方法的改进上,而对于效率的内在结构和持续变化关注不足,也鲜有研究从“一带一路”省份入手。

同时,以上研究主要考察的是审计技术效率或规模效率问题,并未将审计技术进步因素考虑在内,缺乏从整个审计全要素生产率角度全面分析政府审计效率问题。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增长被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视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唯一源泉,被广泛用于工业、制造业、农业等各行业及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并扩展到节能、环境、金融、投资等方面,研究对象不断丰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分解及影响因素等内容已经形成丰硕的研究成果,也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很好地反映增长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源泉[ 7 ]。审计机关的效率问题表现为审计资源投入与产出的转换关系,在现有审计资源投入情况下,如何实现更多的审计产出,保障审计成果持续增长,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审计全要素增长问题,推动审计全部投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形成合理结构,提高政府审计效率和质量,故全要素生产率在审计效率问题研究上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鉴于此,本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选择“一带一路”沿线政府审计机关为样本,聚焦政府审计效率的内在结构,计算省际层面政府审计全要素生产率,详细考察“一带一路”政府审计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迁。文章的主要贡献在于:(1)将全要素生产率引入到政府审计领域,提出了“政府审计全要素生产率”概念,丰富了政府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相关研究。(2)实证测度分析了“一带一路”政府审计的全要素生产率状况,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政府审计机关正视自身效率问题。(3)提出了“一带一路”政府审计的改进方向,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更好地保障“一带一路”建设。

三、研究方法及指标选取

(一)全要素生产率及Malmquist指数

全要素生产率(TFP)一般指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是衡量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开拓性研究,成为新古典经济理论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來研究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要素增长率综合反映某个经济单位(国家、地区、产业、组织等)特定时期的内生发展动力及潜力,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运行质量优劣的定量评估指标[ 8 ]。Malmquist指数法作为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之一,具有不用考虑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的优点[ 9 ],同时适用于政府审计多投入、多产出的全要素增长问题,故选取该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Malmquist指数通过Sten Malmquist(1953)、Caves、Christensen和Diewert(1982)以及RolfFre和Grosskopf(1992)等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可以用来建立多产出、多投入的技术描述形式。其基本表达式如下:

在规模报酬不变(CRS)的条件下,(1)式可分解得到:

(2)

即Malmquist指数=技术效率指数(EC)×技术进步指数(TC)。

在规模报酬可变(VRS)的条件下,可将技术效率指数(EC)进一步分解[ 10 ],(2)式转变为:

即Malmquist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PEC)×规模效率指数(SE)×技术进步指数(TC)。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

1.投入指标

投入指标主要包括审计人员数量和审计机构数量,分别反映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审计经费数据难以获取)。

2.产出指标

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审计查出违规金额、审计单位数量、提交工作报告或建议数和移送司法案件数,这些指标是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发现、揭示问题并完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能够较好反映审计工作的产出情况。

3.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一带一路”沿线17个省份(不含西藏)①的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综合体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2007—2016年《中国审计年鉴》。同时,对于用货币计量的指标以2006年为基准平滑处理,个别缺失数据用插值法补全。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借助DEAP2.1软件工具,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一带一路”政府审计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测度,相关结果如表1、表2及图1、图2所示。

表1数据和图1结果表明:(1)2006—2015年间,“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政府审计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3.1%,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路”)沿线省份审计全要素分别增长4.2%和2.1%,“一带”沿线政府审计全要素增速较快。(2)政府审计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地区差异较大,西北6省和东部5省(“一路”沿线)均实现全要素增长,东北3省和西南3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总体呈现出“西北—东南地区增长、东北—西南地区下降”的态势。全要素增长最明显的地区是西北地区,增速最快的省份是新疆、宁夏和青海,体现出西北地区审计效率提升的后发优势及发展潜力。(3)技术进步是造成各地区审计全要素增长率出现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均值为0.99,保持稳定,区域间差异较小,而技术进步指数各省之间差距较大,且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保持同步变化,审计全要素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审计技术的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政府审计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负增长,平均下降1%,即整体上管理效率、规模效率变化不大,但抑制了全要素的增长,侧面反映出审计机关今后可从提升技术效率指数这一方向着手,切实弥补“短板”。(4)“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审计全要素增长还存在一个显著特征:审计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化相背离,每当技术进步促进全要素增长时,总会出现技术效率下降带来的抑制抵消作用,对审计全要素增长不利。这种审计技术进步与效率损失并存的现象表明,审计机关审计技术不断更新进步确实卓有成效,但审计技术的推广与扩散不太理想。

结合表2和图2发现,2006—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政府审计效率平均每年增长3.1%,总体存在明显特征:技术进步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化保持高度一致,几近重合,并且变化幅度较大,同时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及其构成指标围绕1小幅波动,说明技术进步是推动审计全要素增长的最主要动力,研究期内审计全要素增长属于典型的“技术诱导型”增长模式。同时,审计技术进步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发展过程,致使审计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增长和下降交替出现,呈现出“W”形态,分别在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实现大幅度增长,增幅达到46%和51%,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我国于2006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进行了修订,摒弃了不合时宜的审计技术和方式,拓展了审计功能以应对新情况和新形势。例如要求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特别是新增了计算机审计的要求,提高了审计的信息化程度,使得2007—2008年审计全要素出现大幅增长。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通过修订并实施,“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审计范围扩大,审计成果随之增加。修订后的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审计行为的新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审计监督权限、审计程序和对审计机关的监督,为审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提供了法规依据和保障[ 11 ],特别是明确了审计机关实施审计时应当编制审计方案和可以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的特殊情况,极大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修訂后的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审计行为,改进和创新了审计方式,加大了审计力度,在既定审计投入下,增加了审计成果,提高了审计效率,故2010—2011年审计全要素表现出大幅增长态势。增长主要归功于审计技术进步,审计效率变动指数及其构成保持相对稳定。信息化改变了审计工作环境,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运用使得审计全要素生产率出现大幅波动,审计法及实施条例的修订带来了审计方式、方法、行为、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使得审计全要素出现较高增长,而后一年则均出现回落态势,表现为全要素的大幅下降,正如张海洋和金则杨[ 12 ]所指出的国家政策改革等效率改进途径能够获得较高的TFP增长,但这种效应往往是一次性的水平增长,随着增长效应减弱,TFP增长将递减甚至下降。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全要素增长视角,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实证测度和分析了2006—2015年间我国“一带一路”政府审计全要素增长状况。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政府审计全要素增长率在研究期内保持年均3.1%的增长速度;“一带”沿线全要素增长率高于“一路”沿线,审计全要素增长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呈现“西北—东南区域增长、东北—西南区域下降”的态势。政府审计全要素增长主要由审计技术进步拉动,年际波动较大,这可能与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修改等国家政策改革有关;审计技术效率变动与技术进步相背离,制约了全要素的增长。基于上述实证结果,可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审计机关实现效率持续提升,提供以下政策启示:

(1)注重审计技术运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技术进步是政府审计全要素增长的主要源泉动力,也是保持审计效率持续提升的关键,要促进审计机关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东北地区要重视审计技术的更新,实现技术进步;西北和西南地区要在现有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强化审计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东部省份要利用好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审计技术的创新,创新“大数据”“互联网+”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发现问题,查处问题,提高审计工作效能。各地区逐步建立省级、市级、县级审计数据资源分中心,加大数据集中和整合力度,推动实现联网审计,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

(2)改进审计机关内部管理,加强审计制度建设。面对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制约全要素增长的普遍状况,须从制度和管理两个层面破解难题,具体要从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注重审计队伍和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审计人员专业化水平和职业胜任能力;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增强其对审计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和适应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审计技术;探索建立人力资源库,为审计全覆盖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加强审计工作的统筹与协调,通过市、县、区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改善审计机关规模,优化内部架构;强化区域间审计项目的交流与学习机制,促进审计技术的推广与扩散,发挥技术的“溢出”效应;探索创新并合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资源,整合审计力量,发挥审计合力;加强各种审计类型、各级审计机关、各类审计项目的统筹与衔接,打破编制、处室、地理界限,推动审计资源的跨级、跨区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规模报酬,提高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石桥,白雅欣.组织治理状况、制度审计和审计效率效果: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7(24):127-131.

[2] 喻采平.政府审计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25.

[3] 刘爱东,张鼎祖.中国地方审计机关效率测度与分析:基于1998—2009年的面板数据[J].审计研究,2014(5):60-63.

[4] 李璐,夏昱.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审计机关绩效评价研究[J].财政研究,2011(12):46-50.

[5] 吴勋,金鑫.国家审计效率测度与分析:基于18个审计署特派办的研究样本[J].地方财政研究,2016(4):90-96.

[6] 汤小莉,冯均科,逯颖,等.我国地方审计机关绩效影响因素评价[J].财会月刊,2016(6):86-91.

[7] 杨汝岱.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经济研究,2015,50(2):61-74.

[8] 全炯振.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長的实证分析:1978—2007年——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J].中国农村经济,2009(9):36-47.

[9] 贺宝成,王海刚,郗楠.造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实证分析:基于“十五”与“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的经验数据[J].中华纸业,2011(21):46-49.

[10] 袁晓玲,张宝山.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4):93-104.

[11] 刘家义.深入学习贯彻审计法实施条例 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J].审计研究,2010(3):3-4.

[12] 张海洋,金则杨.中国工业TFP的新产品动能变化研究[J].经济研究,2017,52(9):72-85.

猜你喜欢
政府审计一带一路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政府审计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风险与防范